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和逻辑理路探析

2019-04-17 01:04蔡英谦
理论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时代特征

蔡英谦

摘 要: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实践动力。研究和探讨文化自信思想,要从文化的主体性、传承性、包容性、发展性四个方面,深刻认识其主要特征和思想特质;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四个视角,深入把握生其成动力和逻辑理路。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特征;逻辑理路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3-0072-07

文化自信并非一个简单口号,其生成演进过程体现了弘扬与包容、坚守与创新、建构与解构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贯通、民族与世界的交融并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文化自信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发出的时代最强音,彰显了他对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无比自豪以及对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高度自信。

当今中国缘何亟需文化自信?究其缘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当代中国文化新体系的必然结果,是新时代中国全面迈向全球化的精神支撑。当代中国缘何足以自信?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认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是基于中国传统、革命(红色)和当代(社会主义)的“三大文化”的延续与升华,是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奠定的实践基础。这样的自信底蕴,来自于五百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不忘初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与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一般来说,文化自信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本国本民族历史的深度认知、身份的强烈认同、信念的无比坚定,并体现在实践的高度自觉。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文化”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孕养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顽强的伟大革命文化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当代先进文化。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自信”,是根植于厚实的历史文化土壤滋养的自信,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与时代转化的自信,是基于全体中国人团结奋进的勇气与自信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到“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再到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文化自信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最具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文化优秀而独特的理论特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时代价值。

(一)强调文化自信的主体性

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是民族传承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纵观人类社会发展,“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1]。历史早已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170文化基因一词,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对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无比自豪、对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高度自信。的确,无论从世界文明古国的兴衰成败,还是从新兴国家发展的跌宕起伏过程来看,只有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自信意识,才能确保民族繁衍生息和文化薪火相传。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4]大到一国一民族,小至渺小的个体,任何时候都应清楚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想明白了,搞清楚了,路自然就選对了。正是基于对自身优秀文化基因的高度自信,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遵循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扬伟大创造精神,先后找到了一条解决“独立与解放”的革命道路、一条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一条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缔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确保中华文明绵延繁荣。历史早已告诉世界:“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今日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守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红色品质,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用文化自信和实践自觉锻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行动证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巨大决心和勇气。

(二)强调文化自信的传承性

历史血脉的传承和思想沉淀的滋养是文化自信的生成土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2]313五千多年来始终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宝库。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中华文化基因,为一代代中华儿女倾注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尽管我们也曾“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6]11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滚滚前流的机制,就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

步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用科学态度来承继和转化好“三大文化”,培育和践行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立场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来延承革命红色文化精髓和基因,辨识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和表达形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351红色革命文化为近现代中国人民实现自信提供精神动力,要发扬好红色传统、利用好红色资源,来补足我们精神上的“钙”,进而实现铸魂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先进文化是当代文化自信的集中表达,“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8]192;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滋养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保持民族本色,共筑文化强国梦。

(三)强调文化自信的包容性

有容乃大,是中华文化包容特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9]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正是中华民族固守着自身的优良传统,才能无数次地“中国化”外来文化,才能融汇缔造出56个民族的大家庭。“和合为贵”的思想理念,吸引了各族文化在中华大地的“大杂聚”,铸就了中华民族崇德尚合的优秀品质;家国天下的理想情怀,凝练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塑造出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从睦邻友好到贯通中西,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华民族一直自愿甘当文化交流与思想传播的倡导者、践行者。回望过去,中华文明之所以自信五千多年,源自于对我们文化的守护与创新;俯视当下,中华民族之所以自信于当代,源自于我们文化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根植于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新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不忘初心、不忘本来、牢记使命,才能行稳致远、方能自信屹立。古今中外,先人的智慧和人类共同的诉求是世界各族人民交流往来、化解分歧、求同存异的纽带和载体。当前,面对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各种“恶意中伤”,习近平常常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和“你我篮子在一起,大家生活更美好”,“一棵树挡不住寒风”和“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满”等彼此共通的“文化故事”来阐释合作、互利、共赢的新理念;频频引用“智者求同,愚者求异”“计利当计天下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0]177-193等经典词句释解中国诚意与善意,凸显开放包容精神。历史早已表明,中华优秀文化既是中华儿女的,也是世界人民的。实践早已证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崇尚和睦的理念和行动是不以时间推移而改变的。习近平“引经用典”的时代表达,正是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开放气派和独特思想魅力的美丽绽放。

(四)重视文化自信的发展性

发展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立场。“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文化发展”是人类文化前行的基本轨迹。解放思想、理论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把握主动权,也要弃糟取精以保证文化与时俱进。过去,“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2]33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科学扬弃,善于融和,推陈出新。对于中国发展而言,“一是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二是中国找到了符合自己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11]踏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立足现实国情和时代需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飞跃和实践创新。这是当代中华儿女得以自信的思想保证和动力源泉,也是培育和践行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文化的发展创新,就是结合时代进步和实践演进,对文化本体以创造性补充、丰富和完善。习近平指出,“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10]181,“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2]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站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重要节点上,我们在推进现代化事业和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学会用典、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学会掌握传统与当代、思想与行动的转化方法,将前辈的智慧广泛应用于今日实践当中来,培育与践行好文化自信。这既是今日中国实现文化发展的时代使然,更是实现文化自信的价值路径所在。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发展的逻辑理路

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在应对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新格局新挑战过程中,在解决民族复兴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进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样的自信,来自于五百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不忘初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与创新发展。

(一)历史逻辑: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底蕴和基因密码

文化自信往往源自于历史的沉淀。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哪儿书写,中华文化就从哪儿开启。起于春秋,历经秦汉、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宋明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实现融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了完整又生生不息的独特中华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丰富的文化典籍。”[13]在这些厚实的思想土壤滋养下,中华民族始终朝着“大一统”“大融合”的方向前行,不断积累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丰硕成果,不断缔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历史早已证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薪火相传,不仅在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更是在于由这些优秀基因滋养的历史实践,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熔铸成中国社会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精神力量,为自信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强大的历史底蕴。

“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15]“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6]12120世纪初,中国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就运用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推进独创性实践,推动中国一个全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人接过了近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重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两次伟大飞跃,并先后凝炼出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新实践,不仅消解了近代以来“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的自卑心态,更是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构出独特的基因密码。

站在时代新起点,习近平同志带领全体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这一有力思想武器,高举爱国主义为内核的民族精神旗帜,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炼出新时代更富有正能量、更具有向心力和聚能力的中国精神。这些精神是习近平文化自信的高度凝练。它涵养着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重塑了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和价值追求,超越了西方功利主义为主导的思想观念,融合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地位,提出了当代世界文化价值观发展新导向。

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政治斗争日益白热化,西方文化渗透与压迫加剧等严峻挑战,面临着国内发展转型关键期和社会矛盾问题交错等现实困难。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于始终保持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原则立场,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始终推动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创新发展。

(二)理论逻辑:不断升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文化自信提供思想源泉与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源自于全体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坚守和与时俱进的时代转化。众所周知,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吸收并超越了西方合理的主流价值思想,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共产主义)发展作出科学的理论判断。俄国十月革命炮响,为中国送来了科学社会主义,改变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引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200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成功实践,由一国到多国实践,由“摸着石头过河”到各国独创性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正在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标。可以说,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和无限生机正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最亮丽写照。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思想宝库和发展动力。

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发展,直接反映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脉相承、不断升华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集中呈现。它源起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根植于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大时代,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也在苦苦探索。习近平同志基于国内外形势,果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历史方位判断,强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6]7。他还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6]9的目标。这不仅仅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时间表”,更是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说的重大认识。新时代的中国人民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行动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种种疑惑,用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自信和强大能力。

习近平同志继承并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导向。发展究竟是为了谁?需要依靠谁?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曾就此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等重要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概括而言,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到“把人民利益始终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再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基本观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以民为本”的初心与使命,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与价值自信。正是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17]。

(三)价值逻辑:不断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导向和时代引领

文化自信实质是一种价值自信,体现在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和淡定心态[18]。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看,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核心元素,也是维系文化繁荣强盛的精神支撑。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理念早已被广大人民认同和践行,早已牢牢扎根在中华大地肥沃的土壤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诉求,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精神实质,彰显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新时代文化自信彰显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认识,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前提。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把这些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8]34为此,我们要“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 [2]30,并将这些伟大的真理性认识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无产阶级继承并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遵循实事求是解决中国问题和提出中国方案的理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理论飞跃,加速推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可见,新时代文化自信,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认识的伟大时代价值。

时代是思想之母,问题意识是动力之源。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9]就中国发展来看,问题意识是思想解放的起点,也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惟有认真聆听并回应好时代强音,研究并落实现实重大问题的解决,我们的事业方能找到历史发展脉络、找准理论创新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遵循思想解放撬动理论创新,进而推进实践发展的时代产物。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就是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6]28,重塑中华文化新形态,重建新时代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新时代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