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鑫 孙彦峰
【摘 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锻炼教师的语文素养、拉进师生的情感距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各类教学语言的不同职能,采取导入语要出彩、讲授语要准确、提问语要巧妙、过渡语要自然、评价语要亲切、结束语要深刻等策略,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带领学生承上启下、帮助学生获得自信、促进学生课后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言魅力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2-68-04
教学是借助语言进行的。一节精彩有趣的语文课,必然与教师的语言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教学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师想要发挥出教学语言的魅力,应先掌握好教学语言的艺术。高中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重视教师语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一)锻炼教师的语文素养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借声音、文字符号、情感体态等形式,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语言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启迪学生智慧、交流思想的高超技艺。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效果,且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是传递知识和塑造学生未来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语言魅力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长至关重要,教师的美好期待、诚挚关怀、热情态度等都需要用教学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人格素养。通过提升教师的语言魅力,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
(二)拉进师生的情感距离
师生间健康的情感交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间心灵沟通、传递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语言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教师的积极语言不仅仅是语言艺术,更是教育艺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冲突、矛盾,而教师的幽默语言恰恰可以缓解师生冲突、转化矛盾,让师生的关系变得和谐,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就会得心应手。“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幽默,便能进一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1],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审美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最美的教育享受。”[2]这种审美并不只是体现在语言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情感,也体现在语言自身的美育作用。因此,教师可以灵活巧妙地运用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过渡语、评价语、结束语等教学语言的优势,帮助学生获取自信,提高教学语言的利用率,增强语言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语言中融入了趣味盎然的导入美、亲切自然的沟通美、天衣无缝的过渡美、灵活变通的提问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意味深长的结语美后,整个语文课堂就会形成一种和谐自然的美,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正常的审美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应用策略
(一)导入语要出彩,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无论什么学科,也无论哪种课堂,导入都是重要的。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3]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在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它不仅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创造才能,而且能够给学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语要出彩,要能够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预设的教学轨道,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设计导入语:“公元1082年,在黄州,一代中国文化名人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他是在冲破了官场上四面受敌的重围之后向我们走来的,也是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向我们走来的。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他一路狼狈,浑身疲倦……由此,黄州便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次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和人生探讨,文学便注定要记下这一段悲壮的吟唱。苏东坡这位披枷带锁的文人,在苦难中以其内心的高贵和屈辱的身体为我们注释了‘大江东去式的雄奇奔放的生命意蕴。今天,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东坡居士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段导入语中,可以看到教师成熟的语言魅力,以出彩的语言对苏轼人生经历进行了文学性描述,让学生在课堂之始就感受到了这段沉重的历史,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讲授语要准确,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在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的表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面对自己不认可的理念时,学生可能会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注意讲授语准确与否、是否符合逻辑,这是教师教学最基本的素养。同样,韩愈在《师说》中为教师的职能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这句话中可以明白,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不准确、不严密,学生就很难从教师的语言中把握所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也便做了无用功。
例如在教学《声声慢》时,有的学生產生疑惑:“开头的三句话都没有提到‘愁字,从哪里看出‘愁呢?”教师在听到学生的疑问后,可将讲授语表达得更准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愁”。教师可以这样讲授:“起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话七组叠词,看似简单明了,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营造了一种可以笼罩世界的忧愁氛围。词人在经受了国破家亡、丧父、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孤苦伶仃,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李清照幻想着去寻找那不可能拾回的过往,然而残秋无情,呈现出一片萧杀,更使她感到凄凉悲切。怎一个‘愁字了得啊!全词以有心无力的感叹作结,言尽而意不尽,让读者和作者一同沉浸在悲苦无告的意境中。[4]破败的秋天,留给词人的只是死寂,不肯承认、不甘说出愁苦的词人终于忍不住,如深山掩映寺庙中的一声闷钟,敲得谁都喘不过气来却永远挥之不去。”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不仅会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断,而且会丰富相应的知识储备。
(三)提问语要巧妙,训练学生语言表达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出色的提问语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语要巧妙,提问的时机要准确,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学生,可以多使用一些易找到答案的信息性问题、浅层问题;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要尽可能提出启发式的、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时,可以选择原文中的一句话“他也真怪”来设问:“作者提到‘他也真怪,为什么这么说?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主人公的‘怪,看看他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兴趣后,对人物性格的总结很全面。又如在教学《祥林嫂》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的死因,巧妙地选择原文中的一句话“还不是穷死的”来设问:“难道她真的是因为穷才死的吗?”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将祥林嫂的死因一步步调查出来。再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教师可以设问:“面对爱人的离开,男主人公说过‘不久当归还。这样深情的丈夫,以后二人会幸福一生吗?”爱情是青春期学生的美好憧憬,教师的这一问题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有了答案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一部分学生认为能,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能,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通过组织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过渡语要自然,带领学生承上启下
课堂过渡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任务、问题、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语言。一堂课是由若干教学环节组成的,一堂课之所以是一个有机整体,就是因为课堂过渡语在这些环节的衔接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课堂过渡语是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衔接的教学语言,这一教学语言可以让各个环节的过渡更加自然,从而使学生自然和谐地进入教师预设的学习环节中,进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学习状态。由此可见,教师的过渡语既要自然,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理,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说“木叶”》一文中,文章开头论述了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学生理解了“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因此,在学生明确了“是什么”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的问题。然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如果直接问学生“为什么”则显得过于生硬。所以需要教师运用自然的过渡语:“同学们都明确了‘木叶这一形象的关键,知道了这是中国诗歌所特有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为什么存在?在文中有没有类似的存在?”学生根据这一问题的过渡很快在文中找出了相对应的答案。这时,教师接着提问:“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过渡语,很自然地从“是什么”过渡到第四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的“为什么”。通过这一衔接,不仅可以带领学生承上启下推进教学环节,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解读文本的思维方法。
(五)评价语要亲切,帮助学生获得自信
课堂评价语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学智慧。一次出彩的课堂评价语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力,可以拉近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三者充分融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评价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锤炼自身的评价用语,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亲切自然的語言温暖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获取自信,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加强教学评价艺术的修养,正确运用评价语言和方式,亲切地去品评学生的语言,能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充满生机,帮助学生获得自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活力。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学生通过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知道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试着理解毛泽东在词中的表达主旨。有学生认为这首词写出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热情及渴望改造旧中国的雄心壮志;有学生说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诗人对年轻人在革命年代的期望和鼓励,他认为年轻人应该充满勇气和朝气,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还有学生认为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诗人与战友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及对当时革命形势的积极评价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在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教师同样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给予评价鼓励,如“这位同学从文本出发把握住了文章思想,非常好”“如果可以再从当时的时代氛围谈一谈那便更好了”等,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获得感知,切实增强了思维和探究能力,并在能力提升后自然而然地增强了自信心。
(六)结束语要深刻,促进学生课后思考
在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更侧重导入语的设计,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课堂之始,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快速置身于课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对课堂的结束语往往一带而过。不可否认导入语的重要性,但结束语在教学环节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一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所学知识点的结束,即便这节课告一段落,教师也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回味无穷、有所感悟。优秀的课堂结束语,既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又要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深刻而又有趣的结束语,让语文课堂收到课有尽而味无穷之效,促进学生的课后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前一篇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设置结束语:“袁隆平解决了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有人认为,与袁隆平相比,张秉贵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值得如此颂扬,对此你如何看?”通过这样的疑问式结束语,为课堂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根据课上所学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内心深处留下了思考方向,如“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绝没有低人一等的工作”“当一个人的智慧和他所热爱的事业完美融合时,他的生命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这才是幸福人生,都值得颂扬”。通过这样的结束语,促使学生思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教学语言进行持续优化,运用出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运用准确的讲授语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运用巧妙的提问语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自然的过渡语带领学生承上启下,运用亲切的评价语帮助学生获得自信,运用深刻的结束语促进学生课后思考,从而促使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峰,于晓红.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J].现代交际,2014(8):141.
[2]李晓燕.语文教学语言的审美化思考[J].新课程,2021(24):118.
[3]杜晓飞.创新导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文学教育(上),2017(2):64.
[4]范守纲.“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词《声声慢》赏读思路[J].语文学习,201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