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与优化策略

2024-05-08 13:33朱佳琪周颖蒋新秀张语彤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施现状课后服务质量提升

朱佳琪 周颖 蒋新秀 张语彤

【摘 要】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政策效果的达成。而家长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参与方,其满意度直接影响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因此,开展课后服务满意度调查能准确把握家长的真实需求,有利于找出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完善课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研究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T市C小学254名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后服务投入、课后服务内容和课后服务效果三个维度。研究发现,家长对课后服务投入和内容较为满意,但在服务效果方面满意度较低。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后服务师资力量较弱、服务内容缺乏特色、服务效果与家长期待有差距等。为此,文章提出引入多元化课后服务师资、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等对策,以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关键词】课后服务 满意度调查 实施现状 问题对策 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2-01-05

一、研究背景

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本文简称“双减”),强调课后服务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以及家长经济负担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相继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一方面明确了课后服务的发展方向与实施事项,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课后服务的研究。学界对政策积极响应,围绕课后服务的内涵性质、课程模式、实施现状三大方面进行详尽研究:在课后服务的内涵性质方面,有研究者赞同课后服务是为学生在放学后、周末和假期等家长“监管空白期”提供看护和管理的服务[1],这是一种教育延伸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畴,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2];在课后服务的课程模式方面,有研究者提出“六轮驱动”课程模式(根据天气、学段、季节等安排课后服务)[3]、“1+X”课程模式[4]、“精准化2-3-6课程模式”[5]等,课程是课后服务实施的载体,研究者依据不同学校地区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课程模式进行详细阐述;在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方面,研究者聚焦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师资队伍、配套设施等维度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当前课后服务存在配套设施缺失、师资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并从财政投入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6]

纵观我国研究者对课后服务的研究历程,学界在厘清课后服务的内涵性质等基础理论后,从理论迈向实践,侧重对课后服务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而调研内容如上文所述聚焦在内容形式、师资队伍、配套设施等方面。诚然,以上方面是课后服务的核心内容,最能体现当前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因此,本研究一方面立足当前调研的内容,以江苏省T市C小学为调研学校,调查课后服务在本地区的开展情况。另一方面,将研究视角放在学生监护人即家长身上,通过调研家长满意度检验课后服务是否达到减轻家长看护负担和减轻课外培训经济负担等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T市C小学254名家长和5名教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问卷調查的内容为“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家长满意度现状,问卷的制订依据“双减”中的总体要求,并结合当前学界对课后服务实施现状的关注,将问卷分为三个维度:课后服务投入满意度、课后服务内容满意度、课后服务效果满意度。其中,投入满意度层面主要包含教师队伍、设施设备、收取费用等;内容满意度层面主要包含作业辅导、自主阅读、知识巩固、社团活动与兴趣课程等;效果满意度层面主要包含目标落实、学业成绩、素养提升、学习习惯培养等。通过数据分析软件SPSS26.0对本份问卷中的量表题进行信效度分析,得到本份问卷的信度(克隆巴赫系数)为0.995,效度(KMO值)为0.944,内部一致性良好。此外,本研究对9名家长和5名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访谈,以探究问卷中相关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弥补问卷调查的局限性,从而更好地提出优化策略。

三、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本研究对T市C小学254名家长围绕小学课后服务满意度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为94.5%。表1数据显示,低年级(一、二年级)家长占55.4%,中年级(三、四年级)家长占22.9%,高年级(五、六年级)家长占21.7%。

问卷基本信息涵盖了学生的年级、学业成绩、是否参加课后服务等方面。根据调研结果来看,低年级占55.4%,中高年级分别占22.9%和21.7%。学业成绩分布则较为平均。在课后服务参与度方面,表1数据显示参与比例较高为87.9%,对于部分其孩子未参加课后服务的家长群体,通过访谈了解到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较差,需要及时休整;二是家长自身具备较高素质,对学生课余时间另有安排;三是担忧现阶段课后服务质量与安全问题。在课后服务时间方面,该校分为两个时间段:时间段一,15:50 —16:30(低年级),16:00 —16:40(中高年级);时间段二,16:50 —17:30(中年级),16:50 —17:40(高年级)。一方面考虑到各年级之间错峰放学,另一方面又顺应家长下班时间,也符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意见,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晚于18:00。[7]

(二)课后服务整体满意度分析

家长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受益人之一,对课后服务实施现状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了解家长满意度对于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先从整体上对家长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数据显示,有7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整体满意度水平较高,有24.6%的家长的满意度呈较低水平。为深入探究背后成因,本研究对课后服务满意度进行二级指标细分,进一步调查课后服务投入满意度、内容满意度、效果满意度来了解家长满意度现状。

(三)课后服务投入满意度分析

课后服务必要且充足的投入,是课后服务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在课后服务投入满意度层面,主要围绕教师队伍、设施设备和服务费用等方面。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总体来看,家长在投入层面满意度呈较高水平。但在师资参与方面家长满意度水平略低,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师资结构和专业素养上,分别有35.0%、51.3%和40.4%的家长表示不满意。通过访谈了解到,现阶段参与到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基本由任课教师轮流担任。在教师的专业素养层面,满意度水平欠佳,结合访谈分析背后成因,由于课后服务不仅仅是一种“托管”,更是一种“托育”,家长对课后服务中开展的素质拓展活动有着更高的期待,例如期望自己的孩子在课后服务中习得某项技能等,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学校提供的活动场地层面满意度水平也较低(29.7%),通过对教师访谈了解到校园占地面积较小,即使综合类素质拓展课程丰富,但是由于学校场地空间有限,专门开放的教室不足以满足所有想参与此类课程的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收费方面,只有11.2%的家长不满意。根据调查,该校收费标准较为统一,每学期为300元,费用比较合理,符合政策要求。

(四)课后服务内容满意度分析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强调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提到三个方面:一是作业辅导,二是自主阅读,三是社团活动。本研究在课后服务内容层面主要分为学科课程与服务课程两类,具体包含作业辅导、自主阅读、知识巩固、社团活动与兴趣课程等方面,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数据显示,家长对现阶段课后延时服务提供的作业辅导与知识巩固方面满意度水平较高,分别为52.0%和59.2%,学科课程的辅导仍然是家长关注的焦点,教育焦虑状况依旧存在,而学校的延时服务刚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作业辅导难题。还有一部分家长表示孩子的作业不能完全在学校写完,应该回家接着写。在课后服务课程方面家长满意度水平欠佳,主要表现在社团活动与兴趣课程两个方面。通过访谈了解到,尽管该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但究其根本,并未落实“學生主体、发展本位”的服务原则。家长期待的是一种鲜活的课外教育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无选择性的教育课程。

(五)课后服务效果满意度分析

课后服务取得的效果,是衡量课后服务价值的重要指标。在课后服务效果满意度层面,主要围绕目标落实、学生发展与服务特色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总体来看,家长对于现阶段课后服务效果满意度呈较低水平,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业成绩、素养提升与服务特色方面。虽然现阶段课后服务的确解决了辅导孩子作业的难题,但是家长对学业成绩的焦虑依旧存在。在解决接送难题方面,有12.1%的家长表示不满意,认为并没有完全解决接送难题。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家长希望学校能再延长课后服务时间。在课后服务素养提升方面家长的满意度为25.8%,服务课程的效果与家长期待存在差距。现阶段开设的课程鲜少在开设前期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往往是学校结合校内现有资源统一调度,进而产生育人导向偏差等现象。在服务特色方面家长的满意度为35.9%,课后服务内容呈现校际趋同的样态,课程的特色性不足。

本研究除了对以上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还调查了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期望,主要包含学生参与校外培训情况分析、家长认为课后服务内容的重要性和期待的内容分析三个方面,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他们对课后服务的内在需求。

其中,关于学生参与课外培训方面的数据如表6所示。数据显示,64.9%的家长没有再额外让孩子参与校外培训,但仍有35.1%的家长继续让孩子参与校外培训。参与培训的类型以艺术类为主,占43.2%,家长反映参加此类培训的目的是期望孩子能够通过更具专业性的培训来培养特长。每学期校外培训的花销较高,其中校外培训费用超过3000元的家庭不在少数,可见当前校外培训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关于家长认为课后服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认为课后服务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次之是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在调查家长期待的课后服务类型中,发现家长对文化类、实践类与特长类服务诉求占比较高,家长的真实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课后服务的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

四、提升策略

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起着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育质量与重塑教育良好生态的关键作用。因此,结合对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来优化现阶段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课后服务育人功能的价值旨归。[8]

(一)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师资渠道

课后服务衍生于“双减”政策之下,学校应以“双减”政策为重要抓手,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充实课后服务项目。

在课后服务资源来源方面,学校可以从内生性与外源性两个方面进行整合。一方面从内生性的校内供给侧进行深度开发,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外源性的校外进行资源开发与整合。例如学校在课程开发时,可以有目的地让学习场景进行相互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打破学校教育壁垒,把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后服务中来,实现学校教育场景与网络学习场景、社会实践场景的有机结合,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资源贯通的良好教育生态。同时,学校还可以联合当地教育部门适当引入列于“白名单”的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为课后延时服务注入专业性师资[9],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需求。

在拓宽师资来源方面,学校可以构建U-S协作型专业学习共同体[10],让当地大学与中小学建立深层合作机制,一方面满足师范专业学生实践与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缓解课后服务师资来源构成单一的局面。此外,还可以招募家长或社区志愿者参与到课后服务管理中来,协助配合教师在课后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二)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構筑以育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后服务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然而通过现状调查发现,课后服务在质量供给上还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素质教育的公益性难以在实施过程中彰显,而家庭教育资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优势凸显,进而由教育焦虑引发的“跟风内卷”现象依旧层出不穷,破坏了教育的良好生态。为此,本研究结合现阶段家长与学生的现实需求,提出构筑以育人为导向的校本资源一体化服务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例如学校在开设课后服务的社团活动与兴趣课程的前期,首先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充分调研,针对性地设置差异化与个性化服务课程内容,而不是“一刀切”,全班整齐划一上着统一规定好的服务课程。把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后服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学校可以通过搭建智能“云教育”平台,分析调研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分区供家长与学生在线选择,通过不同套餐的搭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在服务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学校可以利用好特色文化,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打造特色学校文化品牌。例如适当增设以地方文化为背景的主题研学,与周围社区紧密联系,进行劳动教育实践等,让教育“活起来”,让学生获取“活知识”。

(三)以发展性评价为理念指引,构建发展性质量评价体系

现阶段课后服务显然已经度过“生存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结合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度现状来看,课后服务的评价与反馈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校应立足校情、完善机制,以发展性评价为理念指引,构建发展性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那么发展性评价则是强调以评价对象为主体、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它将关注点更多地置于评价对象在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幅度,以及在课后服务中制定具体的、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促进目标达成等。这就意味着学校在构建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过程中,需要明确评价的功能不在于鉴定,而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全程化制订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由静态评价转变为动态评价,由阶段性评价转变为全程性评价。同时,利用好课后延时服务开设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此外,在课后服务的内容拓展延伸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学习互助小组,以竞赛评比的方式考查学生在目标实现与兴趣特长培养方面的达标情况,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评价赋能、提质与增效的功能实现。

(四)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育新样态

课后服务不同于课堂教学,它以一种开放、包容、多元的形态而存在,允许多元主体参与其中。现阶段的课后服务应以学校为育人主阵地,充分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与社会的参与作用,形成互信互生的教育共同体,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整体育人、统整育人的目的,最终培养全面的人,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样态。

优化课后服务混合供给机制,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良好生态是现阶段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应然方向与必然追求。如何维系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教育联系的纽带,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学校可以联合教育部门制订家庭教育融合社区教育的活动方案,例如可以联合社区邀请专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讲座,打造“家长课堂”,拉进家校沟通的距离,实现教育场所的“阵地前移”。

此外,学校还可以联合社区搭建“心育平台”,针对小学生与家长的心理方面进行调节与疏导。面对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低龄化与普遍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家校共育的重点内容,学校与社区应定期邀请名师、医学心理专家等专业人员对家长与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灵驿站”,对存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胡劲松,吴会会.义务教育学校托管的法律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2):42-48.

[2]刘宇佳.课后服务的性质与课后服务的改进:基于我国小学“三点半难题”解决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20(1):45-51.

[3]肖文强,赵勃.“六轮驱动”课后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教育,2019(9):33-34.

[4]范诗武,张媚.破解“课后三点半”难题 打造课后服务杭州模式[J].杭州,2019(41):44-45.

[5]蒋新秀,田夏彪,张一波.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模式的探析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2(2):8-12.

[6]同[2].

[7]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8-12-20)[2023-06-19].http://jyt.jiangsu.gov.cn/art/2018/12/20/art_55510_7960765.html.

[8]高巍,周嘉腾,李梓怡.“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检视与实践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2(5):35-41,58.

[9]刘转青,刘华荣,贺启令,等.“双减”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逻辑、困境与理路[J].体育学刊,2023,30(1):90-98.

[10]杨甲睿,张洁.U-S协作型专业学习共同体:国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J].高教探索,2013(2):134-139.

猜你喜欢
实施现状课后服务质量提升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本科生导师新型培养制度实施的现状研究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浅谈初中的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程序正义视角下的刑事见证人现状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参与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及提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