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幼儿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幼儿多方面素养的养成,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对绘本故事资源的开发价值形成立体认知,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工作思路和策略也相继应运而生。基于此,文章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角度切入,对午睡前阅读绘本故事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优化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午睡前阅读;绘本故事;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5-0163-04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萌芽阶段,各方面意识、能力的成长才刚刚起步,正是需要得到丰富的外界“养分”供给的关键人群。在诸多能力项目当中,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幼儿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因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师幼之间的沟通,让孩子们在交流当中更好地获取外界信息、形成个性化的社会意识,同时对幼儿人格和情绪的塑造也非常关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将资源过度集中于课程引导和专项训练环节,忽视了对日常活动的组织以及阅读工具的应用,这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效率和成果的达成速度。因此,幼儿教师要树立起鲜明的“多维养成”意识,对绘本故事资源和以午睡前阅读为代表的幼儿日常活动的开发、利用投入更多的关注,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助力。
一、 利用绘本故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
(一)有助于幼儿兴趣的调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应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有质量地开展。由于年龄和学习经验的限制,大多幼儿对文字信息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他们对更加直观、形象的图画情有独钟。绘本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尤其是针对幼儿设计的绘本故事,其图片的篇幅和占比更是非常突出。通过对绘本故事的有效利用,孩子们会表现出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在这种兴趣的“加持”下激活自己的思维、认知潜能,从而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降低幼儿学习难度
幼儿不具备相对成熟的文字理解能力,那么对于幼儿来说,语言表达素养的形成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无法通过知识介入和理论应用的方式来理解诸多的语法概念,也很难凭借抽象认知、总结的形式从生活语言素材中提炼出标准的语言表达技法。绘本故事中各项信息的呈现是符合幼儿认知能力和趣味取向,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场景性,便于幼儿根据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了解其中的基本表述逻辑。同时,借助图画的场景信息还原效力,幼儿也能够用“看”的形式获悉不同语言内容的交流场合、用词规律和常规组成,这比传统模式下的语言教学更易操作,能够降低孩子们的学习难度。
(三)有助于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
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会孩子说话”,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诉求是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工作中最为基础的内容,而丰富幼儿语言情怀则是另外一项更为重要的目标。绘本故事是依托孩子们所能理解、较感兴趣的场景和情节而呈现的,其中涉及大量角色对话、形象表现和情节推动的成分,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上述成分中语言的情感表现效果。如此一来,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仅可以掌握最为基础的语言表达技法,还能够在“达意”的基础上参照故事中的情节来实现人际交流过程中的“传情”,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得到有效丰富。
二、 午睡前阅读活动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的作用
(一)放松的状态有助于幼儿摄入信息
午睡之前,幼儿大多处于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幼儿对外界事物以及事物信息的接收常常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心理,各个感官的调动活性也比较强,能够在下意识状态下激活更多的认知能量,从而去摄入、处理自己所接触的信息内容,这就给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进货渠道”。
(二)新奇的感觉有助于幼儿思维运转
能在床上听老师讲故事对很多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活动,这种活动所能带给幼儿的新奇感是非常强的,而这一活动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幼儿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和自主转化,从而强化他们处理信息内容、推进思维运转的能力,让绘本故事中的内容更容易转化为幼儿的智力发育素材。
(三)后续的睡眠有助于幼儿保持记忆成果
有关研究显示,人在进入睡眠前的10~20分钟内更容易对这期间所接触到的信息内容形成深度记忆,而这一现象在3~9岁的儿童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在午睡前进行阅读,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对阅读内容形成有效的记忆成果,并有可能在睡梦中对有关内容进行自发性回顾,这等于让孩子们做了一次小小的“语言复习”。
三、 利用午睡前绘本故事阅读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
1. 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
无论是阅读还是睡眠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样才能够保证后续活动的高质量进行。幼儿教师在组织孩子们进行午睡前繪本阅读时,应当首先保证阅读场合是安静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强调阅读纪律。教师要通过符合幼儿理解水平并具有一定关怀性的话语,向孩子们明确提出阅读纪律,使孩子们明白自己应当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怎样的状态,如:“下面老师会发给大家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让大家看,大家要各看各的,不可以互相说话哦,要为故事里的朋友们保守秘密哦!”等。
其次,要对幼儿的阅读习惯进行引导。很多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小毛病”,比如,用很大的力气翻页、一边读一边念出故事内容或者发出较大的笑声等。教师要对孩子们的这些习惯进行及时引导,并可适当引入一些奖励和竞赛机制,为能够保持安静的孩子贴一朵“小红花”,或者鼓励大家两人一组互相比赛看谁能更安静地完成阅读活动。
2. 对环境元素进行有机优化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刻而又长远的,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意识。根据这一点,幼儿教师在组织孩子们开展午睡前的阅读活动前,需要对孩子们的阅读环境进行元素优化,在其中注入一些有助于孩子理解阅读内容、产生对应情绪的软性信息,从而使幼儿的阅读成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得到更多的助力。
例如,如果孩子们的午睡前阅读是在卧室里进行,那么教师可以在卧室的墙壁上贴上一些卡通人物和在被窝里专心看书的贴画,或者用水彩描绘一些小动物在睡梦中和书里的角色自由玩耍的形象。如果孩子们在教室里做睡前阅读,那么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设备同步播放一些轻柔的、符合绘本内容风格的轻音乐,让孩子们在音乐的作用下完成阅读。
(二)注重绘本故事的优化选择
1. 突出绘本故事中对话性成分的比重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绘本故事中就需要有较大比重的对话性成分,从而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取大量、高质的语言素材。幼儿教师在选择绘本故事时,首先要将那些以对话形式来推进情节发展的读本作为重点,同时,还要注意体现绘本故事中对话类型的丰富性,并且在对话角色的数量上设立一定的标准,通过这种方式让绘本故事表现出更强的语言信息展示和思维塑造效力。
比如,教师将《贪吃的胖狐狸》作为推荐绘本组织孩子们阅读。这部绘本中有诸多的角色,每个角色都能有一定的话语篇幅,能够让幼儿随时切换视角理解不同角色的话语内容。同时,在这部故事里,每个角色的性格都大有不同,而不同的性格又会在他们的话语中得到细节性的体现,孩子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词语、语气对人物性格的反映和情绪的表现作用。
2. 对绘本故事的情节张力做适度把控
每一篇优秀的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情节张力,这是故事能够吸引读者进行阅读的关键。在为幼儿挑选午睡前绘本时,幼儿教师应当在故事的情节张力上进行适度的把控,主要应遵循下面两点原则:
第一,绘本的情节张力不应过小。要保证绘本故事能够对幼儿形成一定的吸引力,让孩子们能够在兴趣的作用下持续阅读下去,并让故事中的语言塑造成分可以凭借故事情节得到优质展现,让孩子们在阅读时得到较为明显的语言刺激。
第二,绘本的情节张力也不宜过大。午睡前绘本故事阅读同时具有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助眠的双重功效,如果情节张力过大,幼儿会在紧张、刺激的情节影响下而失去睡意,也有可能将过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后续情节,而忽略了对故事中语言成分的汲取,这样反而不利于预期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注重故事阅读的指导
1. 对幼儿的阅读重点进行干预
幼儿的阅读经验是有限的,在进行绘本阅读时,常常会凭借自己的主观好恶随机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绘本故事的语言塑造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孩子们进行午睡前绘本阅读时,应当结合绘本的内容、语言能力培養目标以及孩子们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干预,以引导性的方式使幼儿更多地关注绘本中的对话性内容,使幼儿集中精力去体会、理解这些内容的语言表达效果和形式。
例如,教师在将《兔子小罗宾》这本绘本故事发到幼儿手中后,可以以一个“老读者”的身份向孩子们说:“这本书老师早就读过了,里面的那只小罗宾真是太聪明了,每一次都能用谜语让自己从狮子大王和恶太狼那里脱身,真厉害呀!”听到老师这样说,孩子们自然会产生“罗宾的谜语是什么?”这一疑问,在阅读时也就会更加关注这一部分的内容。
2. 为幼儿提出预设问题
“带着问题去读书”是适用于任何一个教育阶段的阅读指导技法。为了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更高的注意力并更有目的地阅读、理解故事中的语言内容,幼儿教师在组织孩子们阅读绘本前可先提出一个预设问题,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此类问题设置要侧重考虑故事中的语言成分,同时要考虑到幼儿的思维能力状况和发展诉求,使孩子们能够在思考、解答的过程中,完成对故事中语言材料的重点学习和对自身语言思维的有机构建。
比如,在推荐孩子阅读《妈妈的梦》这本绘本故事时,教师可以就绘本的题目提出这个问题:“妈妈在做梦时总会来到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这里见到一个不一样的‘我。那么大家从故事里看一看,妈妈梦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梦里的‘我又有什么不同呢?”之后,便可让孩子们从文中妈妈的讲述里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在梦中妈妈与“我”的对话里了解到不同语气的对话对个人情感的不同表现效果。
(四)注重活动环节设置
1. 设置关联性哄睡环节
中小班的幼儿在午睡时常常需要教师进行哄睡,这其实也可以被开发为一项有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环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孩子们在睡前所读过的绘本内容,将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语言成分或对话内容,编成一段简短的儿歌,将其作为哄睡过程中的口语素材,让孩子们既可以对绘本故事的内容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幼儿从教师的表达过程中了解到对应素材的语言应用模式。
例如,在孩子们完成《茉莉仙子》这则绘本故事的阅读后,教师可以将故事中“茉莉仙子”施法时所说的咒语内容编成一段歌谣,一边轻拍孩子的身体一边轻声哼唱:“你有困难我帮忙,小小仙子法力强。摘朵茉莉送给你,仙子的孩子入梦乡。”
2. 设置读后回顾环节
有效的回顾不仅能够让幼儿对知识信息记忆得更加牢固,而且还能促使幼儿对目标信息进行二次理解,从而推动幼儿思维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强化。在午睡结束之后,幼儿教师在组织孩子们整理完内务后,可以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大家对睡前阅读的绘本内容进行回顾,并重点复述其中的对话性成分。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对故事中的语言内容形成了更为深刻、能动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一次语言实际应用,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强化都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在孩子们来到教室后,教师可以根据睡前为孩子们推荐的《神奇的小飞象》这部绘本故事,与他们进行下面的对话:“在小飞象诞生的那一刻,它的父母发出了什么赞叹?”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是一个特别的孩子呀!”这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发问:“故事里的小飞象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每次遇到他人的感谢,它总会说一句什么话呢?”对这则故事里经常出现的内容,孩子们也会很容易地回答道:“不客气,这是我该做的!”等。
(五)建立家园合作机制
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幼儿教师在进一步深化对午睡前绘本故事阅读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塑造研究的同时,还应当将有关的工作方法、要领以及一些高质量的绘本资源推荐、分享给幼儿家长,建议家长在居家期间利用空闲时间用优质的绘本故事来引导子女午睡,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教师的建议策略完成对子女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工作。如此一来,这一项工作的开展就可以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双向助力,有助于相应成果的巩固、扩大和优化。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家园微信群向家长们推荐几本适合孩子们午睡前阅读的绘本故事,并建议家长在为孩子朗读故事时,有意识地优化对文中不同角色对白内容的处理,读出对应角色的语气和性格、情绪,还可以在孩子们醒来后就故事里的一些精彩情节和子女作一番简单的交流等。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午睡前的一段时间中,幼儿教师可以开展绘本故事教学活动,以讲故事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催眠,增强幼儿的午睡质量。同时,还应当将这一环节与幼儿午睡之后的环节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在绘本故事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各个方面,如在内容方面,应当为幼儿选择具有催眠效果的故事;在方法方面,應当以音乐营造轻柔的教学氛围,以此增强绘本教学与午睡环节衔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娟.午睡前阅读绘本故事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2020(11):62.
[2]何非凡.探究午睡前绘本故事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19(33):105-106.
[3]王静.浅谈幼儿园午睡前绘本故事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8(2):213.
[4]缪艳华.绘本故事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J].教师博览,2021(36):75-76.
作者简介:朱继红(1986~),女,汉族,甘肃陇西人,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首阳爱心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