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导引的中小学设计教学新样态

2024-05-07 05:21朱敬东陈雨涵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4年3期
关键词:设计教学核心素养

朱敬东 陈雨涵

摘要 立足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图景,思辨生态、文化等设计的本质,回归人类造物的思想和精神,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设计教学的理念,梳理中小学设计教学价值,在跨学科知识网络建构、思维融合共生中的心智发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担当社会责任等教育价值得以交响共鸣,构建感物、联结、生发、创作、反思、内化的教学底层逻辑,架构提出问题、思维创新、项目实踐、反思批判、社会责任等教学策略,旨在提升中小学设计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意义建构的核心素养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 艺术课标 设计教学 教学样态 核心素养

2024年2月中旬,ChatGPT 全新推出文生视频模型Sora,一时间在全社会引起热议。Sora的诞生被称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突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工具性、重复性等职业技术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只掌握知识和技能而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难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的。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改革的冲击,我们应强调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设计作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设计教育要回归到对人的素养培育上来,在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人类情感、审美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等方面达成目标。因此,需要迫切考虑设计教育如何发展学生的特性和素养,进而发挥人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审美力、共情力和责任意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聚焦核心素养开展四大艺术实践活动,在创意实践等素养的引领下,“设计·应用”艺术实践活动能更好发挥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以新课标的理念和思想开展中小学设计教学,更好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我们明晰设计本质和教育价值,把握未来设计教学的逻辑,剖析新课标所倡导的设计教学的重要观念与育人价值,推进中小学设计教学的新发展。

一、设计的本质

理解设计的本质是开展中小学设计教学的重要起点。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原研哉提出“设计的本质在于发现一个很多人都遇到的问题然后试着去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是任何设计的基础,基于问题意识,就有了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设计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互动等观点。综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界普遍认为设计的本质是“生态、文化、链接”。

(一)设计是一种生态

《天工开物》序中,宋应星提出:“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异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 生态至上的造物思想——制器尚俭、备物致用,尊重任何自然物与人造物的生命力,调节与保障人造之物生命周期的关键,是掌握生态设计之钥;保持自然物的可持续性,更是要保持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性。

(二)设计是一种文化

设计是人类肯定“人”的主体价值,探寻“物”的价值,更是追逐有意味的微妙细节,为“物”注入了人性和文化。在迭代演进的时代,设计正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与当下发展、文化意蕴与实体存在的力量,通过符号、形象以及典型意象、意境的发掘等营造更深层次并与之相互关联的“文化场域”和“文化精神”。

(三)设计是一种链接

学者程雪松认为设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不断扩张自身系统知识,形成学理脉络,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研究更多的设计手段反作用于实践,连接意识世界与物质世界。当下,设计依然是实现当下与未来探索的必经之道,正如潘鲁生认为:个体生命体验的精微或集体记忆的联系、充满独创性的创意等,仍然是人类设计的价值光芒所在。

设计就是设身处地地思考分析,清晰明了地表达解决。简单来说,就是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创意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设计的本质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具有高度匹配性,这为中小学设计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设计教学的目标

设计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设计知识,掌握设计技能和设计思维,具备设计能力的教育。在新课标的导引下,聚焦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是指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设计思维进行创造性解决,形成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教学。涉及设计学、工学、环境学、科学、教育学等多重学科,涵盖范围广。通过跨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和层次性,构建自身知识网络,以多元思维融合共生、交响为基础,增强学生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心智健全成长,担当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

(一)在真实项目中整合知识

新课标以学习任务融合零散、细碎的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多学科、跨领域之间知识的整合,构建知识网络,以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教学需建立真实的设计项目,以项目促进学生用系统性思维、整体思维等进行分析思考,进而掌握设计的最优方法。用发散思维拓宽知识深度和广度,用聚合思维抓住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路径,用批判性思维筛选出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学会在思考过程中灵活切换各种思维方式。在真实项目成果发布中总结和提炼,以推动学生心智健康发展,满足应对未来挑战的需求。(图1至图3)

(二)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

设计教学对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有明显作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独立思考的方式判断问题的成因,运用自己的知识成功解决问题。新课标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学习任务中要求: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素材,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家乡和其他地区传统工艺的特征与内涵,发现工艺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浸入真实情境,关注生活和社会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观念。在设计教学中强调社会可持续发展、弘扬本土文化和价值观、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需求,让设计“向善”,进而实现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意义建构的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

三、设计教学的逻辑

基于新课标中提出的“设计·应用”艺术实践活动和相关学习任务的要求,聚焦文化、生态等设计本质,理解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设计教学价值,借鉴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所提出的EDIPT模型的理论基础 ,展望中小学设计教学的未来发展,构建设计教学的底层逻辑和实践支架。

(一)在感物中聚焦设计问题

所谓感物,是从需求者的角度体验和理解对设计主体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深刻把握和衡量真正的需求与问题。设计教学要充分考虑设计的目标群体,感受“需求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设计的对象处于什么阶段?”“想解决什么问题?”等,感物就是在设计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收集信息,从多方位和多角度分析设计对象的问题与发展,为设计教学建立认知冲突与责任意识。

(二)在联结中明晰设计认知

联结是将学科思维和生活思维进行有效联结,形成思维关联。在感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技术和方式,从多个角度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设计问题的关键点、重要因素等,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深入发掘典型设计的思维与灵感,建立学科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通道,将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建立关联,完善关联思维,架构设计框架,实现认知结构优化的持续性。

(三)在生发中优化设计思维

生发是引导学生从系统性、整体性视角开展设计,通过头脑风暴、逆向思维、关联思维等手法,打破思维边界,形成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感物和联结是生发的起点,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生发则推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行思维生发和演绎,驱动创造力以带动思维创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创作中显现设计创意

通过多种思维的共同协作,运用多种方式将构思变为现实。根据设计元素的属性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材质等也极为重要。需根据创意物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灵活调整,完成项目。引导学生注重团队协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共同推进创意的实现,确保实践顺利进行。

(五)在反思中内化设计意义

反思是将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在交流分享中測评需求者的问题是否真正解决,是否符合需求者要求,是否还有更优解等等,通过不断地反问和他人的提问,多重感知相互协同,提出改进建议,优化设计成果,内化设计意义。

在设计教学逻辑的支持下,感物、联结、生发、创作、反思五个环节形成学习闭环。切合新课标提出的“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运用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行传承和创造”的要求,从“人”本身和社会角度抓住关键问题,以学习逻辑为本,实现设计教学的价值升华。

四、设计教学的策略

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依据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设计教学的底层逻辑的构建与思辨,从相关设计教学的学习任务的要求出发,提出引领设计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实施要义的新样态,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保障。

(一)提出问题是设计教学的起点

设计的本质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设计教学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关键环节。如何提升学生问题意识?首先,明确目标对象,发挥“移情”作用。在学生提出问题前要明确设计教学的目标对象,立足于目标对象引导学生发挥“移情”作用,能站在目标对象的角度思考需求,感知和把握目标对象的情绪和要求,在思考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其次,深入社会调查,收集有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社会现象,以生活现实和自身经验为切入点,在调查中收集有效信息,发现信息的内在联系点,提出问题。最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在学生难以自主提出问题时,需要教师利用激发学生兴趣、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形成冲突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分解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思维创新是设计教学的核心

设计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不仅关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所以,思维创新是设计教学的核心,强化思维过程的呈现与批判,融通多元思维,方能确保设计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创造性特征。首先,拓宽思维视野,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应指引学生不被桎梏于定势思维中,抓住各方面信息,利用发散思维,挖掘内在想象潜能。其次,提取价值信息,形成思维框架。教师要启发学生在认知结构中进行处理和加工,意义连接认知结构中的学科思维和生活思维,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构建思维框架,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进一步融合。最后,尝试多种方式,实现创意生发。思维方法的使用是实现思维创新的重要途径。在设计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多样化思维方式锻炼思维,有意识地进行想象探索,教师还能引导学生运用媒材创新或者材料创新的形式深入研究,实现创意生发。

(三)项目实践是设计教学的重点

项目实践是设计教学的重点,是实现抽象概念向具象实体转换、从创意解决方案达成设计成果的重要步骤。它能够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掌握学科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素养。首先,明确实践目标,设计任务驱动。在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前,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目标,清晰预设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完成设计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项目为载体,运用学习任务单等形式将项目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步骤解决问题。其次,注重过程指导,灵活调整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借助教师在过程中的指导,根据项目实践中设计元素的属性、特点,材料的材质、特性等对解决方案进行灵活调整,优化项目实践。最后,加强演绎推演,实现创意物化。启发学生通过分解和整合打破传统思维框架,调动并融通学生的审美经验、学科经验和生活经验投入到设计的演绎和推演过程中,持续优化和创新设计成果,实现创意转化为项目产品的实践过程。

(四)反思批判是设计教学的捷径

设计教学一直被视为一种创新和实践导向的重要实践,反思批判被视为设计教学的捷径,是实现以评促学的重要保证。首先,制定评价标准,明晰反思依据。过程评价是检验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重视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教师应在教学前制定评价标准,明确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依据,以便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时刻反思、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效。其次,聚焦设计内容,接收多方意见。在项目产品展示分享中,聚焦设计项目的核心内容,关注解决的问题,学会倾听教师和同伴的意见,尊重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分析设计成果存在的缺陷。教师应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结构内容。最后,逐渐修改调整,达成优化互动。通过交流展示,不断反思批判并进行修改调整,并通过撰写设计报告、展示实物模型、发表交流演讲等方式进行优化呈现,反映学生在感物、构思、生发、創作等方面的价值成效。

(五)社会责任是设计教学的目标

社会责任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设计是意义的传递,在设计教学中将社会责任融入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素养以及关爱社会等情感和责任。首先,把握目标群体,给予人文关怀。在设计教学中由于目标群体的多层次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目标群体,特别是老弱病残群体,要充分考虑设计的多样性,以同理心的原则理解他们情感和想法,回应特殊群体的情感诉求,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其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其次,弘扬传统文化,刻画“中国设计”。设计教学应关注本土设计与国际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时代的浪潮中紧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刻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设计”,培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意识。最后,关注热点问题,担负社会责任。随着现代社会演变发展,可持续发展、环保、气候环境变化等生态问题愈发引起人类的关注。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构建真实任务等方式激发中小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践行作为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架构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责任。

五、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悄然转变,学习方式也随着核心素养教育时代的推进,将从原先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转向培养学生在遇到复杂困难问题时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中小学设计教学更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探究的意义建构。通过对感物、联结、生发、创作、反思和内化的教学逻辑的把握,实施提出问题、思维创新、项目实践、反思批判、社会责任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利用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等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培养具有担当使命的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应星.天工开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程雪松,崔仕锦.以无厚入有间:关于设计本质的追问[J].美术观察,2023(02):23-25.

[3]潘鲁生,殷波.2023设计:技术洪流中的文化追寻[J].中国文艺评论,2024(02):4-16+12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张睿智,田友谊.英国中小学设计教育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6):56-60.

[6]陈鹏,田阳,黄荣怀.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教育创新课程研究及启示——以斯坦福大学d.loft STEM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08):82-90.

猜你喜欢
设计教学核心素养
土家族民间造物“致用”观在设计教学中的融合
基于企业实际的针织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工作室模式”探讨
设计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