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静莉 吁英 周英 刘俊荣
摘 要:调查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运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14家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289名享受长期护理保险的失能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对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满足需求得分为15.07±4.78分,其中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得分为3.85±1.11分,满足医疗护理需求得分为3.70±1.29分,满足心理慰藉需求得分为3.69±1.26分,满足尊严的需求得分为3.83±1.3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失能等级是需求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应提高医疗护理服务供给水平和完善长期护理服务内容。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失能人员;需求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5-0127-05
2016年6月,我国在15个城市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试点。广州市作为国家首批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自2017年8月开始试行长护险制度以来,在服务项目方面,确立了29项生活照料服务项目,34项医疗护理服务项目以及8项设备使用服务项目,形成了长护险服务项目清单,并制定了相关项目内涵和护理要求。长护险是指由国家颁布法律,以社会化筹资方式为主,对个体因年老、持续的疾病或伤残等导致需要得到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及费用进行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1]。相关研究指出,对长护险服务项目的实行状况进行探查,落实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需求,有利于促进长护险制度的健康发展[2]。目前,广州市作为广东省唯一的试点城市,仍未见研究报道关于长护险服务项目落实情况及满足正在享受待遇的失能人员需求情况的一手资料。且既往研究[3-5]多以宏观视角从政策层面上对广州市长护险进行讨论,缺乏微观视角下基于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情况来探究长护险的实施效果。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14家长护险定点机构中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失能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服务项目满足其需求情况进行探讨,剖析服务项目实施的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服务项目进一步满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需求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便利抽样法从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和番禺区共选取14家长护险定点机构,抽取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失能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失能人员纳入标准,即享受长护险待遇≥6个月[6]。排除标准:已确诊为认知障碍或经使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估表》(MMSE)[7]评估得分为正常值以下(文盲(未受教育)组≤17 分,小学(受教育年限≤6 年)组≤20 分,中学或以上(受教育年限>6 年)。
(二)研究工具
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目的,自制调查问卷,经咨询相关专家进行完善修正。问卷分为一般资料和服务项目供给与需求使用情况两部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职业、子女个数、养老费用来源、参保方式、失能等级、失能年限、享受长护险年限;服务项目供给和使用情况,包括服务项目使用频率,服务项目满足需求情况,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8]分为服务项目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服务项目满足医疗护理需求、服务项目满足心理慰藉需求和服务项目满足尊严的需求情况;服务项目满足不同需求情况按照Likert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能”到“完全能”分别计分为1—5分。问卷经信度检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979。
(三)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在实施调查前征得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于2022年1—4月由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对研究对象说明调查目的、调查方式以及所需时间。采用纸质版问卷进行调查,无法进行书写的失能人员由研究者通过逐题问答方式后代为填写。本研究共回收问卷310份,剔除回答不全等无效问卷后,最终纳入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93.23%。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Excel录入数据,核对检查后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变量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定性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289名失能人员中,女性失能人员略多于男性,60岁及以上占87.5%。調查的失能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多为初中及以下学历(91.6%);已婚或丧偶的比例颇多(92.7%),职业主要为事业单位职工(24.2%)、企业职工(48.1%)。95.5%的失能人员都育有子女,其养老费用来源主要为退休金或养老金(67.5%),参保方式主要为职工医保(79.2%)。本次调查中3级失能人员占97.2%,但其享受长护险年限较短的居多。99%的失能人员患有慢性病,且82%的失能人员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慢性病主要为高血压(79.2%)、脑血管疾病(59.9%)和糖尿病(37.7%),与陈立明、梁栋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9]。
(二)服务项目实施现状
广州市长护险服务项目主要分为生活照料服务项目、医疗护理服务项目以及设备使用服务项目。因设备使用服务项目开展不广泛,本研究不予讨论。在本研究中,生活照料服务项目使用频率远高于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其中生活照料服务项目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房间、卫生间清洁及安全(93.4%)、穿衣(90.0%)和协助安全用药(87.2%)。与此相反,医疗护理服务项目使用频率均较低,使用率较高的服务项目有吸氧(17.3%)和口腔护理(11.8%)。此外,灌肠、气管切开护理、作业疗法和截瘫肢体功能训练这四项服务项目使用频率为零。
(三)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的得分为15.07±4.78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得分为3.85±1.11分,满足医疗护理需求得分为3.70±1.29分,满足心理慰藉需求得分为3.69±1.26分,满足尊严的需求得分为3.83±1.31。
(四)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将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失能年限、享受长护险年限是需求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1。
(五)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的相关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满足需求得分与失能等级、患慢性病种数呈正相关(P<0.05和P<0.01),见表2。
表2 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因素的相关分析
(r值,n=289)
(六)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满足需求得分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和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整合,结合专业分析筛选可能影响满足需求得分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运用输入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3。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失能等级是满足需求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4。
(七)失能人员额外的服务项目需求情况
本研究中,失能人员普遍认为医疗护理需求未得到满足,且在补充额外服务项目中也集中于医疗护理服务项目。整合出现频率较高的补充项目有皮肤护理、血糖监测、生命体征监测和胰岛素注射,与陈颖等人研究中失能人员需求最高的医疗护理项目结论基本一致[10]。
三、讨论
(一)服务项目与失能人员医疗护理需求不匹配,医疗护理服务供给困难
从本研究中,失能人员享受医疗护理服务项目频率低,满足医疗护理需求的得分也相对低,同时结合失能人员的额外护理需求全为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可推断出,广州市长护险现有的34项医疗护理服务项目与失能人员的实际医疗护理需求不匹配。与张茹茜、张舒[4]、史健勇[11]的研究结论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长护险服务的场所有别于医院等专业医疗场所,除护理站和养老机构可能具备常见的医疗条件外,居家环境不能满足无菌要求且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12],对医疗护理服务项目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广州市长护险制度规定实施医疗护理人员须具备相关的资质,而目前长护险服务人员普遍不具备此条件[13]。此外,部分医疗护理项目处于欠缺状态,研究指出,受多方因素的影响[13,14],医疗护理是目前长护险服务供给中的软肋,也是造成当前长期护理服务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以上种种局限性极易导致服务项目目录中众多项目成为政策完整性的摆设,无法发挥实际作用,不仅影响服务项目的供需匹配度,还使服务项目难以满足失能人员的需求。
(二)服务项目使用频率与实施效果不匹配,心理护理服务难以奏效
本研究中,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尊严的需求得分最高,高于戴卫东、金素怡[15]和罗娟等人[16]的研究结果。可能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注重隐私保护等细节操作使得与失能人员长期处于被照护状态尊严受损形成前后对比有关,也是广州市长护险试点特色之一[17]。但本研究结果显示,61.6%的失能人員享受了心理慰藉服务项目,而失能人员对满足心理慰藉需求得分最低,说明心理慰藉服务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分析原因,其一,可能是与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及心理护理资质不足[18],从而导致心理慰藉服务项目的落实和实施效果存在较大偏差有关;其二,对心理慰藉服务项目的护理要求、服务频次、服务时长进行解读发现,该项目仍未对此做出具体可行的操作要求及时长要求,可能会导致项目落实情况良莠不齐,且在长护险服务时长有限的情况下对心理慰藉时间做出缩减有关。
(三)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
1.婚姻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已婚的失能人员,丧偶的失能人员需求满足得分更高。本研究结果与戴卫东等[15]的研究结论一致,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对象多以居家护理模式为主,已婚的失能人员有伴偶陪伴,主观幸福感比丧偶的失能人员高,对额外的需求服务要求更高;而丧偶的失能人员由于长期生活的孤独感,长护险带来的护理服务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水平得到改善,因而对需求满足程度的评价相对高。
2.失能等级。在本研究中,失能等级越高,服务项目满足失能人员需求得分越高,与罗娟等[16]的结论一致,但与谢春艳等[19]的结论不一致。研究指出[20],失能人员最首要的是解决基本生活需求问题。剖析原因,本研究中三级失能人员比例较多,且本研究服务项目使用以生活照料类为主,根据失能人员对服务项目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得分最高可推断出,生活照料类服务项目对改善自理能力差的失能人员效果更显著,因而失能等级越高的人员整体上对满足需求的得分也越高。
四、建议
(一)提高医疗护理服务供给水平
1.提高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居家操作的可行性。对现行的医疗护理服务项目进行优化,增加普适性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减少对护理环境和设备要求较高的服务[21],从而提高居家护理服务的可操作性。
2.加强护理人员培育。一是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二是提高护理人员居家操作的评估能力和风险预判能力。可通过制定相关的服务标准,对在职护理人员队伍进行规范化的技能培训[11],并通过案例讨论等形式加强护理人员对操作前中后的评估能力,同时设定定期监督考核制度;此外,还可以利用教育资源与高校形成合作,共同培育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22],补足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养老护理人员不足的缺口。
(二)完善长护险服务内容
1.完善服务项目具体内涵和操作标准。结合医疗机构临床护理操作规程,并考虑长护险服务地点的特殊性制定统一的服务项目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23],让护理人员实施操作有据可依。
2.以需求為导向设置服务项目。服务项目设置应充分考虑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24,25],坚持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以失能人员实际需求为导向,保留原服务项目目录中使用频率高的项目,结合失能人员的疾病特征增加刚需项目,如根据失能人员患病率最高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独立设置生命体征监测和血糖监测项目,而非合并在家庭巡诊项目中,并增加预防性的康复护理项目。
3.增加护理服务时长,增强长期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失能人员接受服务的质与量与服务时长息息相关,当前长护险在试点初期已取得一定成果,为满足失能人员更高层次的护理需求,应结合失能等级评估结果和失能人员享受长护险的真实体验,适当增加护理时长。一来可避免因护理时长不足导致的服务质量降低问题,二来可改善缺乏陪伴的失能人员的精神水平,降低孤独感,还能提高服务体系的连贯性和持续性[18]。
参考文献:
[1] 梁静莉,吁英,刘俊荣.长期护理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服务项目衔接的比较研究与反思[J].全科护理,2021(34):4794-4799.
[2] 王敏.四川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1,38(4):21-24.
[3] 原彰,李雅诗,李建国.广州市与部分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研究[J].医学与社会,2021,34(3):107-112.
[4] 张茹茜,张舒.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的比较研究:以广州和上海为例[J].大众标准化,2020(13):136-139.
[5] 吴剑平,唐至材,赵广峰,等.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行中的思考:基于与青岛的比较[J].中国保险,2019(6):47-52.
[6] Chuang Y H,Abbey J A,Yeh Y C,et al.As they see it:A qualitative study of how older residents in nursing homes perceive their care needs[J].Collegian,2015,22(1):43-51.
[7] Creavin S T,Wisniewski S,Noel-Storr A H,et al.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for the detection of dementia in clinically unevaluated people aged 65 and over in community and primary care population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6(1):D11145.
[8] 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370-396.
[9] 陈立明,梁栋,许鑫鑫,等.长期护理保险申保人的疾病特征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22(9):53-57.
[10] 陈颖,马丽霞,裴慧丽,等.不同失能程度老年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项目需求调查[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38-40.
[11] 史健勇.上海进一步完善“长护险”制度研究[J].科学发展,2019(2):97-103.
[12] 郭聪聪.老年社会工作介入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完善:以日本照护管理者为借鉴[J].劳动保障世界,2019(6):16-18.
[13] 蒋曼,罗力,戴瑞明,等.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中医疗护理供给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9,32(2):5-8.
[14] 曹宜璠,王常颖,谢春艳,等.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开展现况调查[J].中国卫生资源,2022,25(1):68-73.
[15] 戴卫东,金素怡.上海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残疾人研究,2019(3):30-38.
[16] 罗娟,马雯嬿,姚佳伟,等.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效果分析[J].医学与社会,2022,35(9):116-121.
[17] 肖冰,郝英华.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22(1):44-47.
[18] 梁静莉,吁英,刘俊荣.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心理护理服务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21).
[19] 谢春艳,丁汉升.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利用、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上海市16个区的调查数据[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3):38-42.
[20] 陈海荣,高学莉,刘溢思.失能老人整合性照护现状及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2,22(8):544-549.
[21] 彭亮.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背景下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研究:以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上海市社区居家老年人为对象[J].老龄科学研究,2021(9):59-68.
[22] 姚佳伟,杨露.基于多因素二项Logistic模型的上海长期护理保险满意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2(4):60-62.
[23] 周文静,张慧.我国长期护理保险15个试点城市筹资水平与满足需求情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22,35(1):72-77.
[24] 杨茹侠,黄春芳,谢红.某试点地区长期照护保险保障对象服务项目选择的现况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1):19-25.
[25] 孙敬华.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福利要素评析及优化策略[J].北京社会科学,2019(10):107-116.
[责任编辑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