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宁
摘 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陕西省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陕西省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结合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要求,提出陕西省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5-0044-04
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提到:根据各地区资源、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做强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合,构建区域、城市、城乡之间协同联动、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此发展背景下,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同时发展,应该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依靠产业协同,通过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基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第一,高质量经济发展与高水平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确定经济发展体系,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形成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体系,降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增加经济发展的未来潜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产业的优化调整。第二,正确处理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的关系。要以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目标,强调部门之间、区域之间、政策之间的协调发展,产业之间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二)产业协同发展理论
产业协同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要求每个区域根据资源优势进行生产,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产业协同发展是指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相互协作,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力量促进产业发展。
关于产业协同的研究成果较多,梳理与本文相关的文献。宁朝山、李可馨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演进研究》中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的差异和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之间的协同度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是发展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因此,未来应该加强要素协同和区域协同,因地制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郝宪印、王韧在《生态约束下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产业协同应该结合生态条件的约束,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市场参与的共享平台,实现产业链协同、要素互补,加强体制创新,推动产业协同。林玉妹、林善浪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提出应该提高政府的跨区域治理能力,形成跨区域协调共同体,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
综上所述,区域之间产業协同发展应该将协同区域看成一个多方利益共同体,以生态环境为约束条件,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区域之间差异化发展,构建政府与市场的共享平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内和产业间溢出效应最大化。
二、陕西省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陕西境内黄河在府谷县墙头村进入陕境,南流经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韩城、合阳、大荔县,至潼关折向东行于沙坡出境,流经县域13个。基于产业协同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将这些县域看成一个多方利益共同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同质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的一系列问题。
(一)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陕西黄河流域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2021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包括府谷县、韩城市、神木市;“农业强县”为大荔县。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陕西黄河流域的县域发展之间严重不平衡,2022年生产总值较高的县域包括神木、府谷、韩城、大荔、合阳、绥德,这5个县域的生产总值达3 994.91亿元,在13个县域中占比高达88.84%,其中神木的生产总值达2 231.47亿元,占比达49.63%,陕西黄河流域县域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长时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将会影响整体发展,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无法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县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人口,人口的增加将对资源进行抢占,发展较差的县域为实现经济增长将牺牲环境换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不利的。
图1 2022年陕西黄河流域生产总值排名前5的县域
(二)产业存在同质化问题
陕西黄河流域13个县域中有6个县域的主导产业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化工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好的5个县域中以黄河水资源为发展基础,主导黄河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新业态,同时苹果、花椒、杂粮等农业产业也成为部分县域的特色产业。产业同质化发展将造成县域产业规模较小,县域之间产业要素不流动,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陕西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发展更多的是依赖环境和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模仿与抢占发展极易发生。县域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地区之间存在发展壁垒,导致县域之间无法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
从产业结构来看,生产总值较高的5个县域第二产业占比较高,尤其是排名前三的县域,神木的第二产业占比达82.54%,属于以传统的工业经济为主,第二产业依赖自然资源发展,主要是煤炭、石油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對资源消耗较大,污染环境,无法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产业的生态效率较低,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陕西省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要求与路径
202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到: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该强化区域协同合作、推动产业协作、要素流动、设施共享,形成黄河上中下游之间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产业协同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产业的优化调整,正确处理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的关系。要以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目标,强调部门之间、区域之间、政策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产业之间也应该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
在政府政策、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生态文明思想的驱动下,在县域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生态平衡发展的思想,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到产业发展规划中,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将生态文明纳入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产业生态化,借助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化产业。
其次,加大产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环境容量、环境准入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保护政策。用最严格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坚决不予立项,不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争取做到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最后,制定产业发展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管理机制,需要判定产业发展过程中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为产业和生态的管理提供客观依据,主要的评价体系为三种,一是生态评价,主要是判定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二是产业结构评价,主要是产业发展内部的生态结构、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结构之间的协同性与相关性评价,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性;三是效益评价,分析产业发展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主要评价的方面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陕西省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充分利用好黄河的水资源,适度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同时加强构建抵御自然灾害的防线,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结合陕西省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现状,依据生态文明视域下陕西省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要求,陕西省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协同发展应该积极发挥政府—市场的积极作用,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机制。
图2 陕西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1.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发展目标,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产业协同发展的长远规划。结合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统筹资源—环境—生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省—市—县上下联动的发展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构建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机制,促进县域之间合作与发展,解决资源分布不均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政府服务市场主体的作用。
第一,结合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科学合理布局,“以水定发展,以水定产业”,制定县域发展长远规划,充分考虑各个县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制定碳减排的整体规划,形成协同联动的清洁低碳能源发展体系。
第二,政府制定产业协同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指标体系,不同县域之间评价体系共用,指标体系包括生态评价体系:衡量生态环境水平以及生态承载能力,以及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协同评价体系:产业内部发展水平、产业内部要素协同水平、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性水平、产业的生态化评价水平;效益评价:包括产业协同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评价体系,对产业协同发展进行指导,形成评价—反馈的发展机制。
第三,政府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市场的功能,制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设施,结合数字化技术手段,提升政府的行政审批效率,通过政策吸引投资和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2.以产业协同发展为基础,促进文旅产业融合。陕西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发展存在同质性,主要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源密集型产业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急需对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因此以产业协同发展为基础,因地施策、协同分工,增强县域之间产业分工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不断实践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县域之间产业联动,实现产业发展客源共享、产业共融、市场共拓、目标共创,形成产业上下游关系,疏解县域发展的资源承载力。
2023年7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规划范围包括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以黄河干支流流经的县级行政区为核心区,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总体空间布局,强调保护优先,充分挖掘黄河文化,促进黄河文化旅游产业融合。2021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快健全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1+N+X”政策体系,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借助国家建设黄河国家公园和陕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机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三一二”,依据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地方旅游资源和革命文化特色,创新多种文化旅游业态模式,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品牌塑造,打造高质量的旅游品牌。结合数字化手段,加强县域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文旅融合的线上体验项目。以县域为发展单元,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竞争力弱、体量小等问题,因此不同县域之间文旅产业协同联动,将不同节点的旅游资源串联,形成“黄河文化旅游精品路线”,通过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发扬和保护黄河文化,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3.借助数字技术,构建产业协同发展的共享平台。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立足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应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治理水平,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制定适合数字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构建数字生态共同体。一方面,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搭建产业发展的服务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服务等共享机制,不断提升县级政府的数字经济治理水平,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追踪产业与环境发展水平,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二是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生态保护中的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适应数字化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人才。
四、结束语
“十四五”期间,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域、产业之间应该协同发展,尤其陕西省黄河流域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同质化,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产业发展现状将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根据上下游地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外部条件的差异,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多渠道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陕西黄河流域县域产业协同发展应该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目标,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区域协调发展长远规划;以产业协同发展为基础,促进文旅产业融合;结合数字技术手段,构建产业协同发展的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发挥县域主体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传承和保护黄河文化,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发扬,刘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核心内涵及时代价值[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3,32(12):1-7,34.
[2] 郝宪印,王韧.生态约束下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23(1):108-116.
[3] 林玉妹,林善浪.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中州学刊,2022(11):34-40.
[4] 郝宪印,王韧.生态約束下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23(1):108-116.
[5] 宁朝山,李可馨.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演进研究[J].人民黄河,2024(2):21-28.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