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琳
摘要:文言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不但能够开阔文化视野,而且能够发展思维品质。然而,因为学生很少围绕文言文展开思辨性阅读,所以文言文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教师可围绕文言文中的“成见”“留白”“冲突”,设计一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并以此为抓手,引领学生突破成见、聚焦留白、放大冲突,在深度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同时,发展思维品质。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阅读有助于开阔小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小学生的文学修养、塑造小学生的文化品格以及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品质等。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既具有趣味性,也具有思辨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以启迪、引领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思想情感进行知识传授,鲜有教师会围绕文言文中的“成见”“留白”“冲突”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教师可围绕文言文中的“成见”“留白”“冲突”,设计一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以此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文言文,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发展思维品质。
“成见”是指固定的认识、现成的见识,是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固定不变、约定俗成的看法[1]。成见往往会阻碍创新思维、逆向思维的发展。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文中的一些成见设计主题鲜明、形式有趣的思辨阅读与思辨表达任务,并以成见为突破点,突破惯性思维,发展逆向思维。
(一)以成见为突破点,思辨阅读
思辨阅读是学生深度理解文言文的一条基本路径。但是,学生在成见的影响下,往往会对文言文的理解浅尝辄止。在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教师不但要让他们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文言文中一些人物的语言、行为往往会受到惯性思维,即成见的影响。教师可围绕文言文中的成见设计一些思辨性阅读任务,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司马光》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情景:当一个调皮的小孩爬上水缸,不慎落入水缸之中后,其他小孩见此情景全都跑了,唯独司马光沉着冷静,用石头砸破了水缸,及时救出了掉入水缸中的小孩,使其幸免于难。其他小孩为什么会跑?难道是他们见死不救?显然不是。这些孩子之所以四散奔跑,是因为他们受到惯性思维、成见的影响,即要让人离开水,于是,他们可能去搬梯子,可能去向大人求救,可能去找长木棍、长竹竿……其目的都是要让人离开水。但是,司马光的表现却异于常人。只见司马光就近搬起了一块石头,将水缸砸破,及时救出了掉入水缸中的孩子。司马光用石头砸缸的思维是一种逆向思维,是让水离开人。围绕其他小孩让人离开水的“成见”,教师设计了一些思辨性阅读任务,包括:“众皆弃去”时的所想,“众皆弃去”时的所说,“众皆弃去”时的所做。
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三项思辨性阅读任务,能够对文中“其他小孩”的所想、所说、所做有较为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同时,学生也能够认识到:救人是与时间赛跑的一个过程,等搬来梯子、请来大人、找来长木棍之后,也许水缸里的孩子已经溺亡了。司马光的急中生智源于逆向思维。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应学会突破成见,突破惯性思维、定势思维,发展逆向思维。
(二)以成见为突破点,思辨表达
思辨性表达,既是学生发表观点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分享、讨论、交流是学生表达见解、交换想法、碰撞思维、达成共识的思辨性表达过程。教师可将文言文中的一些成见作为突破点,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分享、深度讨论、广泛交流,引领他们交融观点、交换想法,深度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让他们在思辨性表达的过程中发展逆向思维。
仍然以《司马光》这篇文言文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击瓮救人是好办法”和“击瓮救人不是好办法”展开了微辩论。持正方观点“击瓮救人是好办法”的学生认为:对于溺水的孩子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施救所用的时间越长,溺水的孩子生还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从当时的情景来看,击瓮救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这种办法用时短、简便易行、立竿见影。持反方观点“击瓮救人不是好办法”的学生认为:击瓮救人会破坏水缸,会造成财产损失;击瓮救人时,从瓮中流淌出来的水、瓮的碎片,可能会让施救的孩子受伤……在组织学生进行激烈辩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点评、小结:生命安全重于财产安全,当危险来临,需要在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之间做选择时,要毫不犹豫地选择生命安全。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设计的微辩论任务,不仅是一项口语交际任务,还是一项思辨性表达任务。通过分享、讨论、交流等思辨性表达,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突破成见,就是摆脱惯性思维、定势思维的影响,运用逆向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留白,其本意是书画作品中的一种创作手法,是在作品画面、章法中留出一定空白,留出让人想象的空间,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2]。在文言文创作中,同样也会有留白,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想象空間。
(一)聚焦留白,以推理促阅读
当学生在深度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根据文中的情景,推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文言文中的留白之处,是学生想象的起始点,也是推理的聚焦点。教师可聚焦文言文中的留白,精心设计一些思辨性阅读任务,并以这些任务为抓手,启迪学生合情合理地想象、由浅入深地推理,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思维。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中的一处留白。此处只叙述了“树在道边而多子”这一现象与“此必苦李”这一推论,并没有呈现王戎的推理过程。聚焦该留白之处,教师设计了一项思辨性阅读任务———还原王戎的推理过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联系上下文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还原了王戎的推理过程:这棵李树既然栽在道路旁边,那么,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会看到。当时的社会,人们尚未达到“路不拾遗”的境界。倘若树上的李子是甜的,那么,过往的行人都会摘,树上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李子了。正因为树上的李子是苦的,路人不会去摘,所以树上的李子很多。
文言文中的留白之处,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创造推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尽情想象、巧妙推理的过程中,深度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同时,通过完成聚焦留白之处设计的思辨性阅读任务,学生的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也会不断发展、提升,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也会更深、更细、更透。
(二)聚焦留白,以推理助表达
推理表达是在合情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连贯、准确地表达。文言文中的留白,既有助于学生深度阅读,又有助于学生尽情表达。教师可聚焦文言文中的留白之处,潜心设计一些微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微写作中展开合理想象、展现推理过程,在微写作中发展自身的表达能力、推理思维。
例如,聚焦《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中的“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一处留白,教师设计了一项微写作任务———王戎眼中的“苦李”。在完成此项微写作任务时,学生既描写了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摘李子的情景,也描写了王戎不以为然、不动声色的淡定情景;既有王戎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对话,也有对王戎的心理描写……同时,学生也在微作文中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地还原了王戎的推理过程:在这条道路上,每天过往的行人络绎不绝,但是,道旁的李树却硕果累累。现在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为什么路上的行人不去采摘这些李子呢?当时的社会,老百姓的生活并不是特别富裕,他们还没有达到“路不拾遗”的境界。由此可以断定:道路旁边李树上面的李子,必定是苦李。这一推论,并不是王戎信口雌黄,而是言之有理。
以文言文中的留白之处为聚焦点,教师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了推理式表达、推理式写作。此举既能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文言文中的留白之处,不仅让学生产生了疑问、好奇心,还为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推理提供了动机。
文言文中的冲突是指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两个完全相反的面[3]。在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教师应适时适度地放大其中的冲突,并启迪、引领学生在冲突之中展开批判式阅读、批判式写作。通过批判式阅读与写作,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冲突,发展自身的批判思维。
(一)放大冲突,展开批判式阅读
“批判式阅读”是既立足文本,又高于文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文言文中的冲突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助力学生突破该难点,教师不妨围绕冲突设计一些批判式阅读任务,以此放大冲突,让学生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理解冲突,以冲突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为例。文中卖矛和盾的楚人,一面标榜自己的矛锋利无比、无盾可挡,一面鼓吹自己的盾坚固无比、无矛可穿。这一点正是这篇文言文的冲突之处,也是学生理解这篇文言文的难点。围绕该冲突点,教师设计了一项批判式阅读任务———揭开楚人“矛”与“盾”的真相。在该阅读任务的引领下,学生对楚人“矛”与“盾”的真相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矛”是一种用于进攻、刺杀的兵器,“盾”是一种用于防御、防刺的兵器。如果有无坚不摧、无盾不穿的“矛”,那么,就不会有坚固无比、无矛可穿的“盾”。反之,也是如此。这位楚人既售卖“无盾可挡的矛”,也售卖“无矛可穿的盾”,显然是在自吹自擂、夸夸其谈。
通过完成教师围绕文言文中的冲突之处设计的批判式阅读任务,学生能够对文中的冲突有更为全面、清晰、准确的认识与了解。如此,学生不仅会逐渐突破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深度理解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哲理,也会逐渐形成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形成批判思维。
(二)放大冲突,展开批判式写作
与常规写作不同,在批判式写作中,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发展他们的批判思维。冲突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点,也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重点。为了引领学生更进一步地突破学习难点,夯实学习重点,教师可围绕文言文中的冲突点,设计一些批判式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写作中放大冲突、理解冲突。
还是以《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展开写作。有学生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展开了写作。爸爸说:互联网是一扇信息窗,浏览互联网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妈妈却说:互联网是一种海洛因,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我认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现如今,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我们青少年应该有节制地上网……从该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爸爸的观点和妈妈的观点有些矛盾。爸爸提倡、鼓励上网,认为上网有种种好处。但是,妈妈却极力反对上网,认为上网会毒害青少年,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针对该学生的作文,教师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老师非常赞同你的观点。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因此,青少年应适当上网,不能过度上网,更不能沉迷网络。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该学生在作文中所叙述的关于“互联网”的“自相矛盾”,还是教师对该学生作文的评价,都融入了批判式思维。在文言文教学中,类似于这样的思辨性写作任务,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文言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总而言之,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主要是以具有趣味性和思辨性的人物故事为主。在这些人物故事中,或有“成见”,或有“留白”,或有“冲突”,或兼而有之。教师可围绕文言文中的“成见”“留白”“冲突”,设计一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突破成见、聚焦留白、放大冲突,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在阅读与表达中持续发展、不断提升,让文言文阅读教学因学生的思辨性阅讀、思辨性表达而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 林蕊.浅谈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 家长,2023(19).
[2] 李潇.小学文言文教学路径探微:以《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为例[J].七彩语文,2022(48).
[3] 韩国权.学习任务群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转型思考: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33).
见习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