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丹
摘要: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教师研修具有真问题、真反思、真实践、真输出的特点。以市级课题为引领,在探究“作业本”优化使用策略的主题研修过程中,以“对话”“反思”“实践”和“输出”为研修支柱,从理论认识、思考促进、团队实践三个方面设计了教师研修方式,提炼出调研真实问题,提供学习保障;依托课堂实践,落地深度学习;借助对话平台,开展深度互动;创建展示平台,助力成果输出等实施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师素养;教师研修
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学校针对教师入职后的培训也从“教师培训”转向了“教师学习”,这不仅仅是教师教研形式的转变,更是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转变和理念的转向。专业引领下的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但是过程中也不难发现教师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意识被动、学习内容分散等问题[1]。这就需要立足一个主题,开展具有主体性、对话性、联动性等特点的学习研修形式,激发参训教师“动”起来,以教学设计优化为核心,以迭代反思为新意,构建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模式,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深度学习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基于内在学习动机、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不断反思,学习者能够直面情境中的种种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复杂问题和不断提升高阶思维,和他人协作,合力探求最优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2]。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教师研修”是指利用深度学习的特点,基于教师工作中的真实需求,精心策划研修内容,通过设计评估工具、对标评估工具、课堂迭代落实等研修形式,探索真问题、真分析、真实践、有成果的研修路径,形成教师共鸣、共进、共赢的研修氛围,实现教师自助、互助、智助式成长,进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3]。研修的主要特点有:第一,问题源自教师的实际困惑,才能激发教师自主自愿参与。第二,优化使用的过程,尽可能减轻教师负担,采用团队合作探究方式。第三,研修支柱是“对话”“反思”“实践”和“输出”,其中“對话”指向从系统上认识研修主题,“反思”指向细化推敲研修内容,“实践”指向课堂实施和评估检测研修效果,“输出”指向提炼展示研修成果。
以“小学生作业本优化使用研讨”(以下简称“作业本”)为例,该研讨是以“教师如何围绕语文‘作业本开展探究,如何优化使用一本‘作业本并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帮助学生提质增效?”从这一具有教学实践价值的问题为引领开展研究。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研修的过程,优化作业的一个个小策略输出就是教师研修的成果。
(一)对话:系统认识研修主题
让教师理解、认识作业设计,并一步步走进作业优化设计,需要其明确以下四个问题:什么是作业?什么是作业系统?作业布置给谁?在什么时间完成?为此,教师要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用系统的眼光去剖析作业的价值和功能。学校从对话专家、对话资源、对话学生三个角度,帮助教师系统认识研修主题。
1.对话专家:基于研修主题,组织教师观看专家学者的作业设计相关学术讲座。作为一线教师,要学会用课程的视域看待作业,也就是要系统设计和使用作业本,即从单元的角度优化和使用作业本。作业系统则是从作业“目标—内容—批改—分析—讲评—辅导”确定和实施的完整过程。
比如,在经过“优化作业设计,推进母语项目化学习”的讲座学习和教师分享交流后,确定作业优化的六个维度:是否有真实的任务情境、是否经历一段时间学习、有无公开发布的学习成果、有无产生自由探索的心智、是否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知识、知识在情景中是否发生迁移和转换,并以此为参考标准,来评估作业的设计优化(见表1)。
2.对话资源:本学年的研修书籍、资源均和研修主题挂钩,比如《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学科作业体系设计指引》等。教师经过学习和研讨,根据自身情况设计了“作业设计”评估参考表(见表2)。
评估表像一个导航,能帮助教师在单元备课中进行对照,并根据实际学情思考如何进行优化作业设计,这为教师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
3.对话学生:在研修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学情,提前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学情调研,从而设计相关任务。
研修教师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优化作业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根据理论学习与自身理解,形成了一些操作框架和步骤,确定了适合学生学情的优化作业设计评估工具,为后续开展实践奠定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二)反思:细化推敲研修内容
深度学习强调自主性学习,重视反思内化,在研修过程中根据主题,引导教师自我反思和互动反思,激发教师的思维“动”起来,而不是被动接受。比如“作业本”研讨活动中,各教研组采取了以下流程,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可能成为主角,为活动出谋划策。
1.对标“评估工具”促进自我反思
为了提升各学段教师的研修深度,在研修过程中开展自主思考至关重要。在优化作业设计主题研修中,学校提前一天告知研修学习内容,先让各学段的教师自主研课,对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作业设计”评估表,对某一个单元的作业内容开展对标思考。于教研时间进行单元作业现场设计或优化:比如语文组1-3年级教师设计或优化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4-6年级教师设计或优化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或优化作业的时间为1小时。
2.依托“说理分享”促进互动反思
为了提高教师的研修效率,可以采用现场滚动式抽签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与评价,抽中的教师针对自己的设计或优化方案说清楚意图和目标指向,其余教师除了认真聆听汇报教师的方案外,还要当大众评委,对标评估表对汇报教师的设计方案进行客观点评和补充。在对标评估表、运用评估表、点评方案过程中,提高研修教师的反思分析能力,以及作业优化设计的能力。
(三)实践:评估检测研修效果
尽管研修教师已经有了优化作业的理论框架和设计方案,但设计的方案在实践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辨别深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实践”,强调真实实践过程。教师团队研修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在一个单元结束后,所有教师汇聚一起,根据“作业本设计实施建议表”(见表3),结合学生在作业中的反馈答案或成果来推敲设计方案的效度。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迭代改进方案。
“作业本”研讨活动根据教师身边发生的真实问题,策划了理论学习、方案设计、合作交流、团队实践等深度学习内容,从课程化思维规划、作业系统设计、作业设计实践等方面来激发教师研修的兴趣,提高教师学习的效率。
(一)调研真实问题,提供学习保障
“深度学习”提倡“问中学”,由真实问题引领的学习能激发教师的探究意愿。“优化作业设计”来源于“双减”背景下教师们的真实困惑,教师知道作业对学生的重要性和功能,但是如何规划设计作业,让教学真正做到“轻负高质”是不少教师的困惑和难点。主题研修开始前,学校对语数英三科教师在“作业本”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有了问题后,如何让教师从茫茫资料中习得相关主题的知识是一个耗精力和时间的工作,光靠教师“单打独斗”,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肯定会受影响。因此,学校要聚焦主题,帮助教师收集、筛选优质的学习资源、文献资料供教师学习参考,并形成5个优化作业设计供教师借鉴,以保障教师自主研修的顺利开展。
(二)依托课堂实践,落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提倡“真实践”,研修第一轮是理论学习和方案设计,研修第二轮是课堂实践[4]。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平台,学校研修围绕“优化作业本使用,提升课堂效率”主题而开展实践研修。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呈现一堂深入浅出、趣味横生的教学课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堂中,教师以“语文作业本”的表格作为抓手进行二次改编,创编了递进式的情节图,作为本堂课的思维助学支架,助力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简要复述故事内容奠定有效基础。
再如教师展示一节《有趣的数学推理课》,整节课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推理”的逻辑结构,依据学情策划“作业本”的使用时机,巧妙地化“做作业”为“用作业”,逐步搭建了连线法、列表法、文字表述法等推理结果。在渗透“双减”政策下轻负高质理念的同时,助力学生扎实学习,提升思维品质。
(三)借助对话平台,开展深度互动
“请进来”———邀请专家讲学,是校本研修中拓宽教师理论视角和知识面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容易出现“你讲我听”“只听不干”的情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教育智慧的生产者。教师自身就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对话”成为校本研修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因此,开展“飞梦讲坛”活动,倡导全员参与,积极对话,连接不同观点。这种对话,不仅是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也是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互动,更是教师自我的沟通与反思。结合“‘双减背景下,我们如何优化作业设计?”研讨主题,本校进行了一些尝试。
1.成果先行,开展“头脑风暴”
首先,由学校揭示研修活动的成果展示方式,以成果呈现带动研修活动的开展。其次,制定研修的规则并提供研修工具,为教师实施“头脑风暴”创建良好的环境支持。而后,各学科组组队,在固定时间内开展沙龙式研讨,用关键词或思维导图记录讨论结果,并以海报的形成呈现出来。
在经历半个学期的“优化作业设计”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后,关于这次“改革”教师们心中已经拥有许多新想法,这场讨论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机会。因此,各组集合完毕后,迅速投入讨论中,认真记录讨论结果,形成海报,为后续展示做好准备。
2.循环讨论,连接差异观点
循环讨论是指各学科组整理讨论结果,组长作为“桌长”留在原组,其他人做“旅行者”,将想法或问题带到其他组中。研讨过程先由“桌长”介绍本组想法,鼓励新来的“旅行者”将自己小组想法与现小组内容进行链接,鼓励“旅行者”畅所欲言、积极探讨。研讨结束后,各“旅行者”回自己组,对自己组的研修成果进行补充。
这个环节能帮助教师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充分感受不同学科之間的差异,同时也能给自己学科的作业设计带来启发。
3.汇报成果,多元点评总结
循环讨论结束后,全体教师再一次集中进入“飞梦讲坛”的最后一环,以学科组为单位,派一名教师进行观点汇报,其他组员适时补充。由不同学科的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观察团听取成果汇报,以点评或追问等方式进入第三轮深度对话。
“飞梦讲坛”对话式研修不同于其他方式,它根植于具体情境,起源于问题困境,得益于同伴间学习,更注重多视角多观点的碰撞和融合。这一方式对教师言语沟通技巧提出较高的要求,如何能让更多教师积极思考,敢于发言,善于发言,也是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活动中,教师畅所欲言,但不立即作出评价。观察团点评时,主持人会友善提醒,更多听取其他教师意见和看法,整合不同观点,促使目标达成。
(四)创建展示平台,助力成果输出
“作业本”研讨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思考的结束,而是另一种输出的开始。青年教师根据教学案例及团队观点,积累整理素材,撰写课例。学校结合省市区各种科研成果评比的要求,积极邀请省市区专家对课例成果进行问诊把脉,帮助教师参加学术评比。本学年十多个课题在市区立项结题或获奖,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这大大提升了学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教师研修,学校教师收获颇多。
(一)构建了专业引领下教师深度学习机制
教师深度学习机制是教师从“对话—反思—实践—输出”这四个过程的循环递进,每一个过程都须要深度学习、开展。以真实的问题为任务驱动,学校根据教师需求,提供人、力、物等条件支持,帮助教师提炼出调研真实问题,提供学习保障;依托课堂实践,落地深度学习;借助对话平台,开展深度互动;创建展示平台,助力成果输出等实施策略。在观念和行为上都发生了积极改变,实现更为丰富的教师发展观[5]。
(二)形成了一套优化使用作业本的策略
以“作业本”研讨为切入口开展研修符合教师专业成长需求,一线教师的作业设计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通过一学期的研讨,教师们形成了一套优化设计作业的评估工具和优化使用作业本的实施策略。比如语文组从時间和空间拓展、单篇与统整结合、独立与合作并进、低阶与高阶融合这四个方面提炼出教师优化使用策略,同时从作业内容有增有减、作业过程有分有合、作业形式有静有动、作业展示以终为始四个方面梳理了学生的优化使用策略,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的“加油站”,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育人目的。
在教育领域,无论是教师学习还是学生学习,都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式的学习模式,转向“人—资源—环境—人”的多维度联动式学习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永刚.“沉浸式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索:以2021 年“浙江省STEAM项目化学习教师挑战赛”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2(5).
[2] 张丽.走向深度学习:基于翻转课堂对话教学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5).
[3] 史伟琴.“世界咖啡馆”方式下的校本研修实践探索:以“让精彩从早读开始”活动为例[J].华人时刊(校长),2019(2).
[4] 汪于祺.指向教师深度学习的中职思政教师研修新路径[J]. 职业教育,2023(1).
[5] 朱文晓.专业引领下中小学教师的深度学习机制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见习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