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以面向真实的乡村生活场景为逻辑起点,以构建乡村“绿色田园式”校内育人场景、乡村“15分钟探究实践圈”校外育人场景等乡村生活场景育人空间为基础保障,以开发课程群、按照“1+2+N”安排课时、建构基本流程为实施思路。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乡村生活场景;核心素养
乡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应遵循本土化、特色化的总体思路,力求把学生身边的乡村生活场景转化为教育现场,拉近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乡村生活场景的距离。近年来,地处苏南美丽新乡村的常州市新北区中心小学,注重打造乡村教育现场,构建乡村育人空间,以课程群为抓手,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逻辑起点:面向真实的乡村生活场景
乡村生活场景是以真实的乡村生活为基础,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乡村文化等为对象的多个乡村生活情境。它们真实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形式多样,非常适合打造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乡村教育现场。
乡村生活场景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带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就能打造鲜活、真实、多元的教育现场。在这里,学生释放自由天性,多感官参与、多维度体验,能够自然而然地将课程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增加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而外化为因热爱家乡而建设家乡的行动。
把乡村生活场景打造成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现场,需结合乡村场域特色,充分利用生活片段、劳动场景、山林田野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教育现场,适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常州市新北区中心小学结合本校文化背景,融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和乡村生活场景,让“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关键要素融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把已有认知、技能思想迁移到新的学习场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真实景况,收获切身体验和沉浸感,逐步走向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础保障:构建乡村生活场景育人空间
《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在现场考察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自然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学校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现场的空间打造。
常州市
新北区中心小学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乡村生活场景优势,构建乡村“绿色田园式”校内育人场景、乡村“15分钟探究实践圈”校外育人场景。
首先,构建乡村“绿色田园式”校内育人场景。
学校融合农业生产、科技养殖、多样绿植等乡村独有的生态资源,同时融入数字化、科学探究等创新方式,建设“一花一草一世界”的乡村“绿色田园式”校内场景:把自然风光“搬”进校园,以丰富的乡土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场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植物园、微型科技农耕馆、养殖基地等,创设出具有亲和力的实践体验园;把乡村生活“融”入校园,深度挖掘乡土人文资源,将乡村的悠久历史、社会生活、建筑空间、人文要素等融入校园,建立民俗馆,布置“乡土文化长廊”,成立“乡村小集场”,重启“合作供销社”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又让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气息遍布整个校园;让数字化转型“走”进校园,打造沉浸式空间体验馆、无土栽培展示区、校外基地遥控区、梦想舞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空间等作出大调整,支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沉浸式探究。
其次,构建乡村“15分钟探究实践圈”校外育人场景。
乡村“15分钟探究实践圈”校外场景是以学校为中心,让学生走出校门、步行15分钟左右便可到达万亩良田、民俗基地、乡村公园、农场林地等,随时随地投入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在乡村“15分钟探究实践圈”校外场景中,学校与多个乡村实践基地合作开发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宽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场地。
三、实施思路:从开发课程群到建构基本流程
(一)开发课程群
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乡村资源等,统筹考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细化布局,常州市新北区中心小学开发了乡村文化课程群、乡村生活课程群、乡村场馆课程群、学科融合课程群。每个课程群下设不同的子课程:乡村文化课程群下设“农事”“民俗”“人情世故”三个子课程;乡村生活课程群下设“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三个子课程;乡村场馆课程群下设“校园主题场馆课程”“校外自然生态场课程”两个子课程;学科融合课程群主要打通语文、数学、劳动、科学、美术、音乐六个学科与乡土资源的融合。有些成熟的子课程,又会细化出更多子课程,如乡村场馆课程群中的“校园主题场馆课程”又下设了“多彩绣球”“奇趣种子”“桑蚕丝绸”等子课程,“校外自然生态场课程”又下设了“植物园寻宝”“农科园养殖”“生态园探秘”等课程。
(二)按照“1+2+N”安排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地,要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充足时空,让学生
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在“教育现场”经历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社会服务,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乡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过程中,学校在开足规定课时的前提下,根据活动主题的特点和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按照“1+2+N”安排课时,确保项目落地实施。
“1”,即周课时课表计划中一节国家规定的课时,在完成教材内容讲授的基础上,灵活链接校本课程内容。
“2”,即课后服务第二时间段学生的两次综合实践活动时间,被纳入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安排表,以适合在课后服务时段完成的校本课程内容讲授为主。
“N”,即学生日常多个乡村生活中真实的时光,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探究,可以是节假日长积式的探究,以适合在校外完成的校本课程活动实践为主。
(三)建构基本流程
针对“1+2+N”课时安排,学校主张课程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乡村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所在的乡村日常。由此,学校构建了“引发思考→提炼主题→探究实践→评价提升”的基本流程。“引发思考”,即鼓励学生针对具体场景自由提问,在提炼、分析、筛选问题的过程中展开思考。“提炼主题”,即基于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提炼出指向问题解决的主题。“探究实践”,即顺着主题,采取或自主或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随后以成果展示、撰写报告、汇报交流的方式汇总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方法。“评价提升”,即针对学生参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收获的不同成果,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基本流程为不同的课程提供了通用的实施范式。但不同的课程涉及的领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具体实施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灵活调整。如在多彩绣球课程中,教师聚焦“七彩绣球花”的场景,带领学生到绣球花培育现场实地考察,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绣球花多彩的颜色”“七彩绣球花如何培植”“七彩绣球花如何养护”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筛选,确定“巧手调出七彩绣球花”的主题。据此,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我有一根变色魔法棒”“我是智慧的小花农”“绣球花寻宝记”三个学习任务,探究体验绣球花的调色、扦插和养护。在探究实践中,学生了解了绣球花的不同种类、形态、药用价值等,知道了绣球花的颜色变化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关,明白了自己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的性质来培育自己喜欢颜色的绣球花。评价环节,学生采用如下页表1所示的评价成长卡,或自评或相互交流,对自己和同伴参与课程全程的表现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具体到某堂课上,我们结合《纲要》指出的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要求教师把握“有意义的情境”“高质量的问题”“深层次的探究”“结构化的认知”“多角度的反馈评价”等要素,高效教学。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聚焦高质量问题,由简单探究过渡到复杂实践、创造性尝试,用心领悟,并及时将领悟反馈至真实生活。整个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实践项目的开发者、设计者、完成者,教师是学生实践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呵护者。以“生态园探秘”子课程为例,教师引领学生围绕“介绍我的生态园”主题,分别创设“园中乐趣大搜罗”“宣传方案论证会”“乐享乐游发布会”三个情境,引导学生多维度、全方位了解乡村生态园。在“园中乐趣大搜罗”情境中,学生带着问题“在乡村农业生态园里逛一逛,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场馆?”
逛生态园。他们考察生态园的布局、记录生态园中的事物、绘制生态园路线图,了解生态园的特色景点、特色植物、特色种植方式。在拍照、画画、说写中,他们搜集和展示了丰富的研究素材,领会到生态园真像机器猫的口袋,包罗了各种各样神奇的东西。在“宣传方案论证会”情境中,学生带着问题“该怎样介绍生态园呢?哪个方案最合适呢?”进行探究,有的学生认为全程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生态园最合适;有的学生觉得在生态园各个景点设置主题讲解员,能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生态园制作展板,让游客边看边玩了解生态园……学生相互分享交流,取长补短,最终制定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在“乐享乐游发布会”情境中,学生在问题“请你畅游我的生态园”的引领下,通过前期在生态园的研究,选择以小导游、主题讲解员等身份履行自己“小园长”的职责,选择最佳路线带着游客游览。他们活学活用,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需要提及的是,在乡村学校综合性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中,常州市新北区中心小学较为关注多元表现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即重点考查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课程情境中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
学校研发学生成长手册,帮助学生真实记录有趣的探究经历,刻画难忘的成长历程;研发学生使用版《生态园劳动实践课程手册》,制定细化评价内容,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组员/组长评价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学校还建构网络化评价模式,通过微视频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平台,及时展示学生参与乡村生活场景探究的成果作品,让更多教师、学生、家长及时欣赏、点赞、评价、互动等。这些评价方式既为学生搭建了超越时空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带动了更多评价主体关注学校的项目建设,真正发挥了结果性评价的甄别、激励和导向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在让乡村生活场景为学科知识提供鲜活生动的背景方面做更多探索,让乡村场景也“跨学科”,引导学生亲近乡村,热爱乡村,形成乡村归属感,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