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的一种,体现为“会提问”“会解答”。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但有助于他们深度分析问题,还能促使其形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议论文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助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时,教师首先要将质疑、提问的权利交还于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质疑,畅所欲言。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例,在阅读此文期间,我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观点的看法。此时,学生李某便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文章观点并不绝对合理,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先王有不忍之心应该属于个例,事实上也有很多反面例子,比如周武王、秦王嬴政等,所以个例不能当作典型例子来论断。但是,孟子的推论看上去无懈可击,我想是因为其感情强烈,又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待他表达完毕,我并没有立即评价对错,而是询问其他学生有没有不同的看法,为学生提供气氛相对宽松的讨论平台,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又如,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卢梭指出人生来就具有对同类的怜悯心,就连动物亦是如此。对此,我鼓励学生思考文章的这一论点是否绝对正确,鼓励他们质疑。学生王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怜悯应该是一部分人的天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那些讹诈路人的老人、搞电信诈骗的坏人,难道他们还有怜悯之心吗?如果有,他们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坑来的钱财可能是别人的救命钱。还有那些喜欢虐待小动物的孩子,他们虐杀小动物的手段令人发指,他们有怜悯之心吗?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恶劣的吗?真正善良的人,从孩童时期开始,就不会做出虐待小猫小狗的行为!”在学生抛出质疑的“点”后,我便酌情进行追问,由此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质疑,进而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很容易因为某个问题而产生分歧。此时,教师应合理运用这一现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不但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针对李某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我并不认同他的观点。众所周知,王不同于平民,其不忍之心自然也要区别于常人。纵观历史,实行仁政的帝王不计其数,这难道不能算作‘不忍之心’的范例吗?况且,帝王推行法律管理国家,这既是规则,也是规矩,因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有法律的约束,才能让帝王更好地实行仁政!”
又如,在学习《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的过程中,也有学生对王某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文章的观点立足于‘天性’,而天性与后天形成的品质是两个概念。比如,那些喜欢欺诈的人,或许他们小时候并不这样,而是因为某些外在原因,导致他们变成如今的样子。又如,虐待小动物的孩子,孩子本不存在善恶是非观,他们的一些做法都是受到身边大人的影响。所以,这与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冲突!”
当然,单纯地通过讨论,学生很多时候都无法轻易地说服彼此。所以,必要时我会插手干预。不过,我的干预方式并不是直接引导,而是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的材料进行深一层的辩论。例如,学习《人应当坚持正义》一文,有的学生认为“追求正义应审时度势”,也有学生认为“时刻坚守正道,舍生取义,才是真正的正义”。最后,我设计辩题“人应当如何坚持正义”,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开展辩论活动。
正方以“碰瓷老人”的案例作为论据,指出:“虽然路人当时被冤枉,但是正义并没有缺席。路人洗清了冤屈,也赢得了众人的喝彩,这就是正义的力量!”
反方提出辩驳意见:“这只是一个个例。那些没有监控作证,没有人证,但依然被碰瓷者冤枉的路人,又有谁能帮助他们?所以,如果路人当时没有那样做,就不会被讹诈。因此,追求正义也要审时度势!”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分割。在运用议论文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教师也要组织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创作议论文,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读完《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后,我设计辩题“怜悯是不遗余力地赠予,还是授人以渔的帮助”,鼓励学生围绕辩题创作议论文。学生放飞思想,结合个人的观点及相应的论据,将问题阐述清楚。有的学生写道:“怜悯应该是内在的赠予和外在的授人以渔,双管齐下…… 如果不遗余力地赠予,就会让对方形成惰性,反而会害了他。相反,雪中送炭般的授人以渔,会让对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力更生的手段,这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良策……就拿考试来讲,如果好朋友给我抄答案,或许会让我这次考试可以得到一个高的分数,但是绝对不会提升我的能力。相反,如果他辅助我学习,将经验分享给我,反而是对我最大的帮助。”
又如,在读完《人应当坚持正义》后,我设计辩题“缺席的正义到底是不是正义”,鼓励学生创作。学生可以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证明自己的“质疑”,将文章思路描述清晰。
总之,议论文能助力高中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议论文,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运用议论文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批判性思维,为其后续的学习铺路搭桥。
作者简介: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