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渗透到学生的学科学习之中。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融入一些心理游戏,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心理游戏与语文学科融合,不是立足于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心理问题,而是立足于消解学生的心理困惑、障碍,让学生心理愉悦、和谐、健康。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孙绍振先生说,语文教学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总是很浅表,好像总是能够对文本一目了然,自己能读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看似普通的、简单的语言文字,却蕴藏着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方面的独特匠心。教师可以借助心理游戏穿针引线,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表层意思,探究文本的秘妙,探究文字后面的深刻意蕴。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珍珠鸟》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编者所写的导读提示,默读课文,然后重点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体会“‘我’与珍珠鸟之间的情谊”。在学生深度研读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做“亲近伙伴”的心理游戏。教师提示道:“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一只只小珍珠鸟,请寻找你身边的朋友。”教师话音刚落,一个个“小珍珠鸟”纷纷站到好朋友身旁,有的还扑进了好朋友的怀抱。“这几只小珍珠鸟,你们为什么没有扑进朋友的怀抱?”教师问道。“因为我们不是好朋友。”“因为我对他不熟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一起玩耍。”“小珍珠鸟”先后回答。接下来,教师继续追问学生:“你和你的好伙伴相识多长时间了?你们成为好伙伴花费了多长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这样的心理游戏思考:课文中的珍珠鸟为什么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三个月后”“起先”“白天”等,解读出“信赖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时间才能培养出信任”“信任需要慢慢地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处引导学生做心理游戏,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没有玩游戏之前,学生对文本主旨“信赖,往往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认识不深,理解不透,认为“信赖就是一个彼此的信任”,没有认识到“信赖需要一个过程”“信赖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考验”等。通过“心理游戏”,学生就会感悟到“信赖不仅是信任,更是一种敢于托付的心理”,具有一种依赖的心理倾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年龄、认知、心理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有些文本内容的认识、理解往往存在一定的障碍。具体表现为学生不理解课文内容,或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比较肤浅,或者盲从教师、同学的回答,或者在思考、表达时人云亦云,等等。如何让学生的认知、思维从狭隘走向广阔?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思路从僵化、僵硬走向灵动?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研发、运用心理游戏,可以引发学生认知、思维的碰撞,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体验。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教学为例,学生对课文中“盲姑娘是一个盲人,但却笃定地认为弹奏曲子的人就是贝多芬”这一点存在疑问,“因为盲姑娘从来没有听贝多芬弹奏过曲子”。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自我的语文认知、思维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玩了一个“蒙眼取物”的心理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学生蒙上自己的眼睛,从自己的文具盒中拿出自己最常用的一支笔”。在游戏中,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能在数秒钟内从自己文具盒中拿出自己最常用的一支笔。在心理游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蒙着眼睛能拿出文具盒中最常用的一支笔?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研讨《月光曲》阅读中的疑问、疑惑:如果让其他人来聆听贝多芬弹奏曲子,能聆听出来吗?为什么盲姑娘能聆听出来呢?经过思考、交流,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盲姑娘对贝多芬很了解,盲姑娘对贝多芬的曲子很熟悉,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盲姑娘的心情、想法、感受与贝多芬的歌曲产生了共鸣、共振,等等。借助心理游戏,学生不仅突破了自我原先的认知障碍、困惑,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的主旨,即艺术的表达、理解都需要知音。
心理游戏“蒙眼取物”能够消除学生的疑问,突破学生的认知、思维障碍。在课文中,盲姑娘能通过听贝多芬的演奏判断弹奏曲子的人就是贝多芬,看似是一个“偶然”“奇迹”,其实却存在着“必然性”。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这种“必然性”,是教师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所在。正是因为热爱,所以熟悉;正是因为熟悉,所以能判断。在《月光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热爱,也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卓越的音乐想象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心灵共鸣、共振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方面的心理品质发展样态、发展速度等是不一样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特质,设计、研发相关的心理游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学习能力薄弱的地方嵌入心理游戏,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地得心应手。
比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在学生读到课文中的“孙膑胸有成竹,一定能让您赢”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紧扣“赢”字,引导学生做心理游戏。游戏一开始,教师让学生伸开五个手指,随口诵读“亡口月贝凡”,引导学生从心里树立“危机意识(亡)”“沟通意识(口)”“健身健体意识(月)”“取财之道(贝)”“平常心态(凡)”,建构“赢”字的心理图式。这样的心理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应了学生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集中注意力去阅读,获取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进而认识到田忌赛马不仅仅是赢在“天时地利”上,更是赢在“人和”上,因为田忌善于用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研发相关的心理游戏;要抓住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与心理游戏的契合点,让心理游戏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相互融合,调节学生的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丰盈学生的语文学习精神,润泽学生的语文生命。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张黄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