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策略是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加工,设计有效的、开放的阅读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较大的语言发展空间,进而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手段。本文从转化策略使用的前提、原则以及呈现方式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给教师进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转化策略使用的前提是对文本的深度整合。文本解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方式,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教师进行文本解读,为整个教学设计打下了基础。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难点及重点,决定了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整合呢?统编教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构建。人文主题阐述单元的内容构成,主要体现价值情感以及成长的因素,主要解决阅读取向的问题。语文要素包括阅读要点和习作要点,主要解决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单元意识,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审视每一篇文章,最终将两条主线融合在一节课当中。
对文本进行深度整合,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这为转化策略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比如,《丰碑》讲述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行进,军需处长把棉衣全发给了战士们,自己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最后冻死了,成为一座丰碑。文章歌颂了红军战士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文章以《丰碑》为题,教学难点和重点就落在“丰”字上,为何称之为“丰碑”?它和普通的碑有何不同?教师以这一问题作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要去文章中重点突破这座“碑”的样子和内涵。这时候,教师需要转化的内容就是“碑”的相关内容,可以设计的学习探究活动是“军需处长最后一刻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环境描写,主动建构自己的言语活动,这对于学生理解“丰”字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教师结合课后习题“为这座丰碑题字”,将读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书写“评价性文字”。
(一)以发展语言为核心
语文课以发展语言为核心。语文教学中转化策略的使用必须坚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发展机会,促进思维发展。通过语言和思维的活跃来促进学生情感的生成,达成“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比如,《义犬复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是以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为背景的。文章讲述了训练有素的军犬文尔内八年后舍身为昔日主人报仇的事情,表达了文尔内对主人无限忠诚的情感。注重场景和细节描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特点。另外,作者把文尔内的行为和神态描写,与故事发生背景的叙述紧密结合起来,使得文尔内不寻常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情义同时罩上了正义的光环,文章的主题因此显得鲜明而突出,这是本文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结合故事背景理解“义”字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那么如何使学生体会“义”,而不是给“义”下一个结论呢?教师可以设计“请你结合相关信息,说说文尔内这八年来都经历了什么”这一大胆的跳出文章内容的问题。学生能够充分挖掘文章的有效信息,充分想象,发展自己的思维和语言空间,体会了情感,也感受了“义”字的含义。
(二)阅读与表达的统一
阅读与表达不可分,阅读是为了表达。通常来讲,语言形式主要分为简介式语言、解释性语言和评论性语言。简介式语言以说清楚为主;解释式语言是分析理解的言语探究;评论式语言是最难的,重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转化策略让学生从多角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比如,《回乡偶书》是一首客居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质疑“诗人到底是不是客”为主线进行探究,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简介式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将此诗与诗题同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进行对比,意在引导学生在写法和内容上进行比较,发展解释性语言。最后的拓展想象环节谈论的问题是,贺知章一生相当顺利,身居高位。这样的成功人士为什么要在老的时候,依然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呢?教师的设计就是对文本理解的转化迁移,最后落在学生对“家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心灵和情感的归宿”的感悟。
转化策略的使用应该呈现多种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助力学生掌握阅读策略。
(一)让不同的内容在多方会谈中达成一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文本创作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例如,《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式。在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对比内容后,学生读懂了诗人的写作意图,找到了两个诗人表达的相同点——无论是陆游的话,还是林升的话,都饱含着一种期望,期望南宋王朝的军队能早日收复失地,希望国家能够强盛起来,希望那些达官显贵能早日觉醒。
(二)借助非连续性文本体会文本主题
非连续性文本可以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本主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夏洛的网》讲述了夏洛一生四次织网就是为挽救威尔伯的生命,它竭尽全力拯救威尔伯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什么是生命的价值?这一问题距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为书中插图命名”,帮助学生理解该问题。有的学生起的名字是“仰望”,理由是:长相丑陋、我们平时很少注意到的蜘蛛看起来很渺小,却默默无闻地作贡献,付出爱,不计回报,不仅实现了生命的价值,还帮助了威尔伯,所以它是伟大的,威尔伯要敬仰它,仰望它。教师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主题,使学生体会到“付出、感恩”就是“生命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路径之中,教师运用转化策略可以打破传统的不脱离文本的程序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广阔天空中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