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视角下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2024-04-29 01:10:26常真
秦智 2024年1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摘要]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是党、国家以及高校不断推进、完善实践育人体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证。为研究分析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针对上海大学研究生群体开展“实践育人视角下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现状及问题”调研、访谈,根据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了解研究生志愿服务典型做法和现实状况,并提出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大学研究生群体志愿氛围浓郁,参加志愿活动整体情况较好,且参加活动类型多样、收获丰富,但目前在构建研究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志愿者动机复杂、志愿服务流程不规范、志愿服务保障不足(包括经费、政策等)、激励机制待完善等问题。基于上述结果,结合实践育人政策提出弘扬志愿精神,强化志愿服务理念、规范志愿服务流程,创新志愿服务体系、形成政府推进与高校配合联动的政策保障、形成专项经费与多方筹措的经费保障、构建多元激励机制等建议,为高校切实加强研究生志愿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践育人;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志愿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50

为客观了解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现实状况以及影响长效发展的因素,针对性提出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基于实践育人的视角下,在论述实践育人与研究生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关系的基础上,选取上海大学为调研对象,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形式,针对上海大学研究生进行调查。其中,面向研究生群体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0%。

一、实践育人视角下研究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整体情况

(一)研究生参与志愿活动情况整体较好,参与志愿活动类型多样,且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收获颇丰

在问卷调查的研究生群体中,80.23%是参与志愿服务的研究生,这表明志愿者在研究生群体占比较高,实践育人工作在高校进展顺利,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于研究生志愿者,56.34%的表示自己的热情从开始参加志愿服务到现在越来越高,说明研究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且参加的志愿服务类型多样。参加学校志愿者组织的人数最多,占92.68%;社区志愿者活动以及对弱势群体或生活困难人士的帮扶救助活动,分别占53.66%和26.83%;参加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会议等志愿者占14.63%;对于地震、洪水等灾害救援活动等志愿活动参加较少。

另外,研究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收获颇多。90.24%的研究生志愿者表示在志愿服务中与人为善,更加懂得感恩;表示在志愿服务中锻炼了能力、提升个人能力以及在志愿服务中增强了责任感所占人数相近,分别为78.05%和75.61%;65.85%的研究生志愿者表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结交了许多朋友,扩大了交际圈;而51.22%的研究生志愿者表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获得学校评奖评优的资格,26.83%表示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这表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是极其需要的。

(二)研究生群体志愿氛围浓郁,积极主动参与日常志愿服务工作

对于未成为志愿者的研究生,调查问卷结果表示:原因是多种多样的,56.21%的表示没有额外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14.74%的表示有报名参加,但是没有竞选成功;13.68%的表示对志愿者、志愿活动不感兴趣;5.26%的表示因为志愿活动条件艰苦而不想参加;而36.86%的表示没有成为志愿者的原因并非上述问题。这表明没有成为志愿者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另外,即使没有成为志愿者,研究生也会在浓郁的志愿氛围的影响下主动做一些日常生活小事帮助有需要的人,其中93.68%的表示自己会在公交车等公共交通上给老幼病残让座,91.58%的表示自己会给老年人指路,67.37%的表示会为灾区或生活困难的募捐,49.47%的表示会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残疾人士指路、买票等。

二、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精神理解不透彻,志愿者动机复杂

对于高校研究生而言,志愿服务是面向社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主要途径,要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被调查的研究生中,32.63%的表示很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60%的表示只是知晓志愿精神,而7.37%的表示并不知道志愿精神。另外,48.78%的研究生志愿者表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会影响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如存在功利性、复杂性等不良思想。

(二)志愿服务活动流程、理念、管理等存在不完善

良好的志愿服务活动流程、理念等有助于志愿服务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发现,80.49%的研究生志愿者将志愿活动的基本内容(起止时间、地点、具体活动流程等)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价值作为他们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参考。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志愿服务活动在运作、管理等方面仍存在问题,43.90%的研究生志愿者认为学校志愿服务活动过于形式化、单一化,活动大同小异;29.27%的认为学校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运作不良,团队管理水平有待提升;26.83%的认为志愿团队理念、制度陈旧,工作氛围不和谐;同时,学校志愿团队的志愿者登记注册、培训、监督反馈等流程也存在不完整等问题,14.0%的志愿者表示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对新招募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17.07%的表示志愿者激励机制、监督反馈机制都不完善,3.0%的表示在活动流程的其它地方也存在问题。

(三)志愿服务政策、经费保障不足

经调查,在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中存在志愿者对国家已经出台的志愿服务政策不了解、不关心等情况,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存在24.39%的不了解有关志愿服务的政策,17.07%认为政府、学校政策不健全是影响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问题,故研究生的志愿服务政策保障存在不完善亟待解决。

经费保障是志愿服务活动能否可持续发展下去的重要支撑,但在调查中发现,研究生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交通费、食宿费用存在很大缺口。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8.54%的研究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资金不足,影响了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78.05%的表示志愿活动经费由学校拨付,48.78%的表示经费来源于社会爱心团队捐助,46.34%的表示由他们自筹,17.07%的表示费用不多时自行垫付。

(四)志愿服务组织激励机制薄弱

激励机制在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中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调查问卷结果表示,仅存在46.34%的研究生志愿者了解志愿者组织的激励机制,这说明志愿者激励机制并没有得到广大研究生志愿者的接受和认可,有待改善。另外,针对何种激励措施对研究生志愿者有效果地进行调查问卷,80.49%研究生志愿者可通过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激励志愿者,如荣誉证书等;70.73%的认为采用物质补贴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奖励志愿者,68.29%的表明采用多样化的激励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志愿者情绪。通过以上数据表明,研究生志愿者更注重精神方面的奖励或多样化的激励形式。

三、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志愿服务意识

志愿服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当前弘扬和传承志愿服务精神是提升青年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展各项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等措施,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在活动的开展中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将志愿服务精神慢慢地渗透和融入,从而实现研究生志愿服务有效性和持续性[1]。高校要明确把志愿服务摆在实践育人高度,将志愿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到学生日常课程、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志愿服务意识、践行志愿服务精神。高校开展实践育人教育,要把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共同促进研究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发展。

(二)规范志愿服务流程、理念,创新志愿服务体系

完善志愿服务规划、招募、培训、监督、反馈等工作,确保志愿服务科学、有序的进行,进而保证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发展[2]。提升研究生志愿服务能力要持续探索志愿服务发展的创新方式,总结探索的经验、优化的志愿服务方式,形成系统化的志愿服务范本。做好一个项目要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志愿者组织要清楚活动每一步需要完成的任务;针对招募工作,志愿者组织应根据活动的主题、目的等制定详细的招募计划,确保每一位志愿者都能够人事相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减少工作中的差错。另外,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也可以保持志愿者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概念、内容等基本信息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研究生志愿者在服务上随各种环境创新演变的服务技能着力夯实,不断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未来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三)发挥政府和高校协作联动效应,提供政策保障

为提升研究生志愿服务的整体活力、实现实践育人成效,要充分发挥政府和高校协作联动效应,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要结合二十大等会议对志愿服务的要求,发布相关政策指引,围绕规范志愿服务组织设置、项目指导完善、强化队伍建设、制度供给、提升保障质量等方面,指导全国各高校组建组织严谨、项目可研究性强、团队精干、制度完善、各项保障有力的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青年志愿服务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3]。其次,高校要根据政府下发相关文件指引精神,组织全校师生进一步贯彻学习落实,针对志愿服务学生、指导教师等不同角色分层分级开展培训和交流,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四)形成专项经费与多方筹措的经费保障

活动经费是影响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因素。研究生志愿服务项目从最初成立到中期运营、维护等环节均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从学校层面,对于评选出来的优质志愿服务项目,可设置专项经费进一步激励其发展;各项目团队可依托学校学院平台充分挖掘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区校共建等方式筹集资金,为研究生志愿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五)构建多元激励机制

构建研究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重视研究生志愿者服务动机和热情的激发与引导,十分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虽然志愿服务精神要求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如果志愿者能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赞扬、认可或尊重等反馈,这样会更加坚定他们的决心和提高志愿服务热情,非常有利于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高校对于研究生志愿者激励措施和手段可以是多元化的,例如可以颁发荣誉证书、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表彰、嘉奖等方式[4],真正形成互帮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四、结语

实践育人视角下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对于强化研究生群体实践能力、服务能力、责任意识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针对目前研究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中存在的理解不透彻、流程不完善、政策保障不足、激励机制薄弱等现实问题,笔者从传承志愿服务精神、规范志愿服务流程、发挥政府和高校协作联动效应、形成专项经费与多方筹措的经费保障、构建多元激励机制等维度提出建议,以此来保证研究生阶段实践育人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万坤利,张晓红.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以研究生支教团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8(9):118-121.

[2]林送峰.需求导向下高校研究生精准志愿服务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7(12):215+217.

[3]应中正,刘梦然.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63-68.

[4]杨东.专业特色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以南京林业大学“红木文化进社区”为例[J].学理论,2017(4):100-101+137.

作者简介:常真(1992.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10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文理导航(2016年31期)2016-12-19 18:44:30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2:01:02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5: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46:07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58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