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闪波 张玲歌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生体验生活的大家庭,是学生发展个性、演绎人生的舞台,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班级管理制度就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那么,班级管理制度又是如何定义呢?班级管理制度是指为保证班级教育、教学和班务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过程;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班主任对所带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管理教育的活动。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维护学校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本保障。下面从以下三方面谈起。
一、班级制度管理制订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
规章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发扬民主的过程。但是初中生对制度建立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模仿和接受现成制度的层面上,因此,初中班级制度的建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提供一些提纲。这样,学生干部参照这些要求,制订出具体的规章制度,奖罚合理,结合德育分数的加扣,在班级推行实施。
(二)可变性
班级制度应该是持续发展变化的。就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本来就是变化很大的年龄段,这三年,很多学生经历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用“惊涛骇浪”来形容也不为过。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班级制度。初一侧重于班风建设,围绕形成良好的日常规范来制订制度;初二面临分层,围绕奖先罚后,树立班级正气;初三有中考的任务,主要侧重于表彰优秀、鼓励进步、否定懈怠,适当开展思想引领方面的教育。所以,班级的制度年年在变。
(三)可接受性
初中生虽然开始以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即在社会适应方面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让他们如大人遵守法律法规一样来遵守班规班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制订制度的时候,要留出一定的缓和空间。
二、应着眼于内在规则的制定进行班级制度的建设
有经验的班主任即使人不在班级,其班级秩序依然井然有序,而有的班主任即使天天到班、勤找学生谈话,班级秩序依旧混乱。当然,导致以上区别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内在规则制度”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正确认识班级内在制度的内涵
我们一般将班级自行制定的制度规范称为“班规民约”,它应属于班级的内在制度,包括四种类型:各种习惯性规则;内化规则,也是道德规则;各种习俗和礼貌;正式化内在规则。
如果说前面三种类型规则属道德内化教育规则,那么正式化内在规则就应属制度外在“法制化”规则。这种规则对班级建设最为有效。谁违反此规则就应受到相应显性条款的惩戒。它常常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混乱的群体变得井然有序。
(二)对班级内在制度功能的认识
班集体制订班级内在制度即由群体制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惩戒规则,它应具有引导功能、警示功能、纠偏功能三大基本功能。
下面以自习课纪律的相关规定为例来谈谈这三大功能。
1.自习课须按时到班,须保持教室安静并要自主学习——引导功能。
2.自习课不得迟到、早退,不大声讨论问题,不在教室来回走动——警示功能。
3.当天值日班干部须坐在讲台上,边学习,边记录纪律情况。若有违反纪律者,写书面情况说明——纠偏功能。
(三)制订班级内在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1.应依班情有针对性地制订班规。依据不同年级的侧重点的不同,根据实情制订班规,不虚华,不浮躁,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共同目标。
2.班规应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班规不能由班主任闭门造车,而应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形成。
3.班规条款要明确。避免发生歧义,产生班规的漏洞。
4.做好班规的宣传工作。如通过主题班会、开展班规知识竞赛、轮流值日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在体验基础上认可班规,做到人人知晓、人人监督、人人执行、人人敬畏、人人拥护。
5.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班规。当班级中发现一些新现象时,应及时完善班规条款。
6.班规制订应有可操作空间。班主任也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承受能力,提供违规后可供选择的处罚条款。这就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制订班级管理细则,详细规定各种违纪行为和表现应该受到的惩罚。例如,某学生上晚自习时扰乱课堂纪律,值日班长根据班规,开出“惩戒通知单”。
弹性惩戒单
×年×月×日××同学:
自习上课时,你和××大声吵闹,耽误了自己学习,影响了课堂秩序。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班规第20条,为使你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请从以下几条惩戒方式中选择一条,并在班干部的监督下认真接受惩戒:
(1)完成一份违纪心理剖析,并在班级中宣读;
(2)为同学们唱首歌,活跃一下班级气氛等。
三、如何落实班级规章制度
(一)制订规则,重落实
我们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让学生对规定不敢懈怠。
(二)落实规则,重表扬,以一促全
在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基础上,执行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毕竟要让学生具有很好的自制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于是,激励和表扬尤为重要。当看到学生主动捡起垃圾时,就表扬他心中有集体;当看到胆小的学生主动发言时,马上肯定他的进步;当好动的学生认真地听完一节课时,要对他说“我就知道你行的”等。也许只是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却可以让学生激动良久,从而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也能让一些想自暴自弃的学生看到希望的曙光。肯定并认可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具有上进的动力是激励和表扬的目的。
(三)树立榜样,贵坚持
身边的好榜样往往能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产生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而且身边的榜样也让学生觉得这样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努力一把就能达成。“榜样+坚持”让学生有规则意识,各项规则也就在班中推行开来,逐渐形成了具有良好习惯的班集体。
(四)办实实在在的事
为每一位学生着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为班上的同学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如天冷时为学生烧水,保证有热水洗漱;为学生煮鸡蛋,增强营养;当学生生病时,及时带学生就医、及时喝药等。
班级内在规章制度主要是纠正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正如田恒平教授所言:“制度的运用应达到的境界是以外在制度造形——达成规范;以内在制度导行——达成自觉;以文化认同塑成——达成自发。”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德育的重要目标,唯有个体间严格遵守各项规则,才能打造出纪律严明、目标一致的优秀班集体。而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需在执行中着眼于引领成长,在考评时尊重孩子需求,在完善中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进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规则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