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赵永珍,王丽佳
(浙江省荣军医院 浙江嘉兴341000)
核磁共振检查(MRI)在不同疾病诊断占据重要地位,MRI方法的诊断价值较高,不可被其他检查方法替代[1]。经相关学者进行的临床实践证实,对患者开展MRI时,以被动体位接受检查,不能自行活动肢体,MRI诊断对肢体活动情况具有较高要求。在检查中易受扫描噪声影响,扫描空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严重影响心理状态,进而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导致MRI工作不能顺利实施,进而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针对开展MRI的人员,需采取科学护理指导,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工作。MRI患者易产生恐惧、紧张情绪,因此需对造成负性情绪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积极开展心理干预[2]。心理干预主要为工作人员使用心理学技术和理论,经举止行为、表情、语言等方式联合多种方法,将患者未正确认知检查方法、情绪异常、不良行为等予以改变。心理因素与疾病发展存在直接关系,对实际病情的采集、诊断、治疗等成功与否均具有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针对性心理干预对MRI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1日~2020年2月1日收治的150例MRI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情状态允许进行核磁检查者;②具有良好自理能力者;③认知功能、精神状态正常者。排除标准:①处于孕期、哺乳期;②具有核磁检查禁忌证者;③伴有家族精神病史或患者自身精神病史者。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研究组男38例(50.67%)、女37例(49.33%),年龄5~75(40.32±5.48);检查部位:颅脑MRI 29例,肾脏MRI 15例,腹部盆腔MRI 20例,颈部MRI 11例。对照组男35例(46.67%)、女40例(53.33%),年龄6~75(40.56±5.23);检查部位:颅脑MRI 25例,肾脏MRI 18例,腹部盆腔MRI 19例,颈部MRI 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检查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MRI主要检测方法:仪器为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GE钆双胺注射液作为造影剂,对患者予以静脉推注。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造影剂使用剂量不同,2岁及以上患儿造影剂使用剂量为0.2~0.4 ml/(kg·次),推注造影剂30 min内实施MRI。如实行头部和脊椎扫描,造影剂使用剂量为10 ml;实行腹部盆腔扫描,造影剂使用剂量为15 ml。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研究组采用针对性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不同阶段患者的心理特点:初次实施MRI扫描的患者,因受环境约束,心理难免会发生恐惧、担心、紧张情况,对检查结果表示担心。如扫描后,告知患者对某一部位实施增强扫描,此时患者心理十分复杂,需依照患者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心理状态等明确患者的变化。大部分患者对疾病存在错误认知,且伴有消极情绪,积极暗示患者,使其保持乐观状态,接受MRI[3]。少数患者会对疾病失去信心,进而拒绝MRI,对患者采取心理指导,需在情绪稳定后推注造影剂。增强扫描一般在造影剂推注后30 min实施检查,50%的患者心态良好,但少数患者会出现轻微紧张情绪。扫描后患者可能出现如释重负的感觉,少数患者既担心又期待[4]。②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干预措施:需在患者的信任感上建立心理干预,并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交流形成科学心理护理评估体系,建立友好关系,充分掌握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确定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得出检查方法和疾病发展情况对心理状态具有较大影响,故拟定科学性心理干预计划十分重要,具体如下。a.扫描前心理指导。给予患者关怀、亲切,友好问候,以真诚、热情、温暖、安全、尊重的态度对待患者,获得其信任[5]。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全面掌控心理变化,使患者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环境,检查前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使其明确核磁共振扫描的意义、常规扫描时间和环境,缓解其紧张心理。实施增强扫描前,需仔细观察患者面部表情、眼神、声音等特点,掌握其心理变化情况。如患者出现负性情绪,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倾听患者的想法,耐心地与其交流,并实行心理指导和安慰,获得高度信任[6]。护理人员在倾听的同时,进行详细解释。高度关注患者,站在患者角度,理解其心理状态,使用合理的语言讲出患者的顾虑,鼓励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现实,掌握增强扫描的意义。增强扫描仪是临床诊断的一种方法,可获得更加准确的扫描结果,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治疗。b.扫描中心理指导。在注射造影剂后,少数患者会存在轻度紧张状态,因此需告知患者造影剂无不良反应,缓解紧张情绪,进而时刻关注患者机体变化,明确是否存在不适感,以告知其预防措施,使患者保持正确卧位,放松身体,减轻压力,播放轻缓的音乐,以转移紧张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平常心接受MRI。c.扫描后心理指导。在扫描完毕后,询问了解患者的感受,赞赏和认可态度积极者。简单讲述检查结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顾虑,以纠正对扫描的误解。耐心安慰患者,消除悲观心理,树立良好的信心和意志,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检查结果[7]。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心理压力,应对能力、控制情况,依从性,检查时间。比较两组检查前、检查中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两组检查成功率。
2.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心理压力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心理压力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应对能力、依从性、控制情况及检查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应对能力、依从性、控制情况及检查时间比较
2.3 两组检查前、检查中生命体征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检查前、检查中生命体征比较
2.4 两组检查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一次性检查成功72例,检查成功率为96.00%;对照组一次性检查成功63例,检查成功率为84.00%。两组检查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0,P=0.0143)。
医学模式在临床上快速转变,心理干预备受人们重视,工作人员主要使用心理学技术和理论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予以捕捉,并实施干预。MRI主要将患者放置在桶状狭长的磁体中,会使患者出现压迫感,因检查时仪器声音较大、时间较长,会使心理出现较大压力[8]。在MRI诊断中会发生相应症状,患者会发生不配合检查和不耐烦情况,严重者可出现幽闭恐惧症。MRI检查成功与否与患者的依从性具有密切联系。心理因素会影响依从性和检查结果。因此,对MRI患者在检查中出现的心理状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拟定合理心理干预计划意义重大[9]。
在检查前未获得有效指导的患者,需在检查前将准备工作、检查流程、检查时间等指标全部告知患者,主要因其对检查方式和环境存在陌生感,随之出现不良情绪,导致检查时间变长,影响成像效果[10]。MRI后患者可能出现耳鸣、头晕等情况,易对再次检查表示拒绝。因此检查前,需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护理措施及在检查中予以良好观察和监测,在检查结束后观察和询问检查人员的实际情况,缓解其不良情绪,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1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应对能力、依从性、控制情况、检查时间及生命体征均优于对照组(P<0.05)。主要原因:护理人员需采取鼓励性、安慰性语言给予患者支持,需依照不同性格特点、心理类型实施个性化、针对性心理指导,经合理解释、善意暗示等方式提高患者对增强扫描信心,消除患者顾虑、恐惧、紧张情绪,使其保持良好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控制患者不良情绪,以最佳心态实施MRI诊断[12]。
行MRI患者受负性情绪影响,出现不积极配合检查的情况,故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制订心理干预具有显著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负性情绪、心理压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行情绪、心理、认知、行为等指导干预,纠正以往错误认知,提升自我控制能力,让患者对MRI检查充满安全感[13]。将MRI相关知识、意义全部告知患者,让患者以客观、科学的角度掌握MRI知识,进而给予良好配合。针对不同表现的患者给予不同程度的心理指导,可提升检查依从性,进而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关检查,提升一次性检查成功率、MRI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规避医疗资源浪费[14]。医护人员需具备良好的操作技术、齐全的医疗抢救设备及严密的救护指导,保证操作熟练,举止端庄,快准稳地实施扫描工作[14-15]。告知患者在平稳情绪下实施MRI效果最佳,可获得高质量、清晰的影像图[16]。
综上所述,MRI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疾病检查中,因MRI存在特殊要求,MRI科室的工作人员需具备专业的操作技术和护理指导,并积极学习MRI相关检查技术知识和影像学诊断依据知识,逐渐更新自身所学知识,并给予总结。将护理工作与MRI工作内容相结合,使MRI医生和检查技师的配合度提升,提高MRI整体扫描质量和效果。心理干预实施前,需对患者的各项风险因素实施评估,并拟定心理干预计划,缓解影响检查结果的危险因素,提升患者检查依从性,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优的扫描结果,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