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妍娥(1982~),女,汉族,浙江杭州人,萧山区义桥镇御景蓝湾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摘 要:幼儿午餐习惯对自身的大脑、身心健康与自理能力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幼儿午餐饮食的不良习惯和幼儿就餐礼仪缺失的问题,以日常饮食活动为载体,通过“食知——食趣——食操——食礼”四策略的实施,构建“食育路径——食育环境——食育礼仪”三方面内容,将“食育”教育深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记录、实践探究等形式,提升幼儿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我服務的能力,培养幼儿积极主动、敢于探究和尝试的良好学习品质。
关键词:“食育”教育;午餐时光;大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1-0163-04
一、 问题的提出
幼儿午餐习惯对自身的大脑、身心健康与自理能力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食育环境,引导幼儿了解和认识身边的食物,并通过丰富多彩有趣好玩的游戏让其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对“食育”活动产生兴趣,从而了解饮食文化,因此通过“食知——食趣——食操——食礼”四策略提升幼儿“食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基于大班幼儿近一学期午餐习惯的问题提出
营养膳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挑食、偏食会导致营养失衡,无法全面吸收营养。在班里经常出现:蔬菜几乎不吃,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只能吃一口;倒掉的饭菜较多;午餐后桌子上米粒和汤汁到处都是,地上的米粒已被鞋子捻成泥等情况。为此我们对大三班35名幼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统计,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大班幼儿存在饮食习惯不良现象
从图1中可以看出,肉类进食量为36%,主食进食量为27%,但蔬菜和水果的进食量都仅为14%。现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幼儿的餐食种类颇多,但幼儿对食物的营养价值并不清晰。
图1 大班幼儿午餐习惯调查统计图
2. 大班幼儿就餐礼仪缺失
从统计中发现,大班幼儿餐后会整理桌面的仅有9%,且这9%的孩子中并不是每天都会自我服务,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提醒下才会进行自我服务。幼儿就餐时饭菜容易弄到桌子上,且幼儿并未意识到需要自我服务,故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亟待增强。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法国孩子什么都吃》中提出:“这样的教育是为了刺激孩子们充分运用五感,来发展对食物的欣赏,这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品位和鉴赏能力。”参考点:通过“五感”使幼儿对食物产生兴趣,帮助幼儿提升对食物的接受度,培养爱惜食物的品质。
(二)国内研究
《我国当代幼儿饮食营养问题及幼儿食育探索》中提出:“我国当代幼儿存在着饮食习惯不良、膳食营养不均衡和饮食文化缺失等问题。”参考点:大班段幼儿出现的挑食、偏食、饮食习惯、文化缺失等问题与文中提出的内容相吻合。
基于以上研究,可见饮食对幼儿的重要性,文章将通过“食育”教育,从食育路径、食育环境和食育礼仪三方面展开研究。
三、 研究框架与内容
(一)研究框架
深化大班幼儿“食育”教育我们通过幼儿、教师、家长这三个层面,针对食育路径、食育环境、食育礼仪这三项内容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框架详见图2。
图2 基于午餐时光深化大班幼儿“食育”教育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
1. 食育路径
食育教育实施对象我们从三个层面入手:幼儿、教师、家长,这三者间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共同实践支撑使得食育活动顺利开展。(图3)
图3 幼儿、教师、家长三者关系
(1)幼儿食育:生活是实施幼儿食育的最好路径,基于午餐时光,立足于一日生活,把握食育契机,让食育教育走进幼儿的生活。
①“三色”营养卡:通过查阅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了食物的三种颜色及对应的营养:红色(蛋白质类)、绿色(维生素类)、黄色(碳水化合物),在墙面设置营养卡分类,使得对食物营养的认知和辨别食物营养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②“五感”爱上食:幼儿通过“视—听—嗅—味—触”五感增强了对食物的喜爱,在感知中发现食材软硬、味道、敲击的声响等。
③饮食配餐师:对自己喜欢的餐食产生好奇,并通过绘画的形式主动参与制订、商讨菜谱,学会合理搭配饮食,保健医生也根据小朋友们的建议对餐食进行调整和改善。
④周末我帮厨:周末在家里也做起了小帮手,帮忙洗菜、擦桌子、拿餐具、洗碗等,幼儿参与帮厨,尝试共同制作餐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美食。
⑤练兵督查员:每月幼儿园开展厨房组岗位练兵活动,定期对炊事员的刀工、面点、桌面消毒等进行练习。
(2)教师食育:教师食育立足于转变教育理念,提升食育素养,以多样化活动为基本路径,习得营养配餐的方法和能力。
①食育研究组:幼儿园构建了以保教人员为主的食育研究队伍,利用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食育教育理念,推进“食育”教育活动的更好开展,通过陪餐行动提高幼儿对餐食的兴趣,凸显进餐的安全性、教育性和服务性。
②食育讲师团:通过幼儿园、家长、社区三方联动,邀请到了专业的营养师,对教职工深度普及。
③健康烹饪赛: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烹饪比赛,结合幼儿对食材的探究情况和兴趣,通过真实的炊事工具,在安全的前提下合作烹饪。
(3)家长食育:指向家长科学育儿观的转变、能力的提升以及家庭食育资源的整合。
①食育志愿者:家长自发形成的团队,在进行食育传播的同时,为幼儿的食育活动提供支持和协助。
②食谱指导员:幼儿园向家长提供家庭饮食的指导建议与营养食谱,包含四季应季时蔬和体质不同的特殊餐饮食谱。
③健康调理师:将家长对食育的理念相整合,展开食育交流活动,对家庭餐食进行梳理和调整,重视家庭餐桌文化,有效推动家庭健康饮食。
2. 食育环境
于班内、农庄、网络、园内创设的食育的温馨空间,增进“食育”教育。
(1)班级环境:班级结合区域、墙面、餐桌等环境,展开多元化活动,共同创设温馨的进餐环境,深入培养饮食习惯。
①快乐音符:每次进餐时教师都会播放温馨音乐,让孩子们愉快进餐。
②光盘亮灯:墙面环境设立光盘行动点灯窗口,吃了光盘的小朋友将灯点亮,通过光盘行动幼儿的进食情况也有所好转,养成了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
③食育餐厅:幼儿自主选择想要进餐的座位,进餐时播放舒缓音乐,餐后大班幼儿进行自主进餐记录,将进食情况记录下来。
(2)蔬果花园:幼儿对自然植物的生长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感知果蔬植物生长的特性,体会生命的美好,理解并学会珍惜粮食。
①阳光蔬菜园:小朋友们互相讨论种植的食材,从家里收集食物的种子,在小农庄里进行体验种植,定期进行照顾、养护、观察,用绘画记录形式发现植物生长的轨迹。
②家庭种植园: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讨论种植什么,怎么种植,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不同方式的种植。
③农夫果园:幼儿共同讨论制订农夫果园的任务清单,以亲子的形式,通过参观、采摘、记录的方式完成任务,用自己的劳动感受果实的“甜美”。
(3)云上空间:通过网络科技手段,创设了校推送空间及云盘,促进“食育”教育的发展。
①爱心食谱官网:提前一周在线上官网中将每周和每天的食谱推送给家长,便于家庭餐食制作,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②美食储存云盘:将制作美食的视频储存在云盘中,可反复观看美食制作过程,探究美食制作步骤,为自主烹饪夯实基础。
(4)园内环境:幼儿园是开展食育的基本场所,食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食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更好地发展。
①食堂探秘:食堂是制作美食的重要基地,大班幼儿分组进入厨房参观,发现:菜板颜色不同、清洗池分类等,了解了摘、洗、切、烧的制作过程,同时也对食物从“生”至“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②美食直播:园内有得天独厚的阳光食堂设备全天开放,幼儿通过直播窗口观察各区域动态及食堂工作人员制作餐点的过程,激发其对食物的兴趣。
③食物展台:炊事员介绍板,通过讨论、绘画、装饰,升级成了“我眼中的美食家”,同时张贴制订的餐食计划表,“今日美食”餐点展示在玻璃柜中。
④萧山美食街:幼儿互相交流,建立了“萧山美食街”,并邀请了老师、家长和社区的人员一同加入美食街,制作真实的美食,设计钱币,在活动中幼儿切身体验了萧山美食街的饮食文化。
3. 食育礼仪
经过一系列“食育”活动,幼儿对饮食的认知也从“吃”发展到“礼”,通过家庭和社会活动了解更多的进餐礼仪。
(1)餐桌礼仪:遵循餐具便于使用、客人便于吃的原则,认真对待同张餐桌的同伴,以三轻三慢原则提升就餐文化。
①餐前感恩一刻: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不浪费食物,发现食物的“温度”,同时在进餐前懂得大地的恩赐,感谢烧饭的人,感谢分饭的老师和小朋友,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每一顿餐食。
②餐前礼仪歌:餐前幼儿根据礼仪歌能够正确地摆放餐具、双手拿盘等,为进餐做好准备。
(2)爱惜粮食:结合播报、故事、古诗的活动,通过多种视角感知食物的来之不易。
①食谱播报:幼儿播报内容从“食材——营养——对自身的影响”的提升,探究到了食物不同的营养价值,认识了食物的营养元素。
②餐前故事:餐前大胆分享有关饮食的绘本故事,鼓励幼儿珍惜粮食。
③餐前古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儿在餐前会分享、朗诵一些有关餐食的古诗。
(3)进餐习惯:通过儿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依旧保持,使幼儿终身受益。
①洗手歌:结合洗手七步法共同创编了餐前洗手的儿歌,防止病从口入,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习惯。
②吃饭儿歌:幼儿与同伴间互相分享吃饭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将其整合成了一首吃饭儿歌,促进幼儿将餐桌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③擦嘴歌:通过擦嘴歌,养成了科学卫生的擦嘴习惯,更加细致地了解餐巾的文化。
④漱口歌:“饭后接上杯清水,咕噜咕噜吐出来。”通过活动,幼儿在餐后能够自主用清水漱口,保持餐后的口腔清洁。
(4)餐后整理:开展活动后,幼儿明确了餐后需要做的内容,并相互提醒,共同维护班级进餐卫生。
①桌面小助手:经过自己检查—组长监督—组长收尾的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自我服务意识,并且能够自主承担责任。
②地板美容师:在整理地面时,从使用纸巾将汤汁擦净到尝试利用拖把整理地面,拖把放在了阳台便于幼儿拿取的位置,供幼儿自取整理餐后地面,同伴间也会相互提醒。
四、 “食育”教育的收获
(一)幼儿的收获
1. 食育教育启发儿童食育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食育活动,让幼儿通过时间感知、对食品相关知识的了解,将饮食教育延续到艺术中,激发了幼儿对饮食的兴趣,从而促使幼儿种植蔬菜、观察蔬菜的生长过程以及制作美食。
2. 食育环境潜移默化影响意识
通过环境创设营造一个“吃什么”和“怎么吃”的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们认识偏食的危害,让曾经不愿吃的孩子会主动要求尝试,自觉做到膳食平衡。
3. 食育礼仪提升儿童自我管理
在这一系列的“食物”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幼儿的观察力、操作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并通过自身的行动,养成积极主动、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学习品质。
(二)教师的收获
1. 打破传统教学形式,探寻并创新教学方式
学会创新利用有趣的图画、科学的演示、美食直播等形式,让幼儿认识饮食来源和食物的制作过程,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2. 探索多领域融合的食育教育模式
在本次食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美育与食育教育有机结合,在饮食中培养艺术想象力,让孩子们吃着自己做的美食,享受着美味,收获着快乐。
五、 教研的反思与讨论
通过本次课题,我们发现幼儿的饮食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对就餐礼仪的认知也有了明显的拓展,现在的幼儿愿意自觉主动地整理餐桌,知道安静进餐的好处并能够保持且延伸至家庭中,通过自我饮食的观察记录发现自己饮食的问题,如偏食、挑食等现象,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加以调整,使自身的营养达到均衡,从根本上解决了幼儿饮食习惯和进餐礼仪的问题,并在“食育”教育上持续延伸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宇.日本幼儿食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2]金小贞.幼儿园食育课程环境创设方法探微[J].教师,2020(2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