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研究

2024-04-27 03:12张礼红
考试周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教学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张礼红(1980~),女,汉族,贵州金沙人,贵州省金沙县桂花乡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初中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德行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构建与探索。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并调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体系构建;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1-0125-05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的多元化,学生面临着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道德法治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念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法治观念初步树立的重要时刻。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对社会、法律、伦理的理解也逐渐加深。教师需要建立一种更为灵活、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法治观念。

一、 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局限性分析

(一)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存在显著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的传统性和模式的单一性。传统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思考,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育过程更加僵化,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难以培养出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通常以课堂讲解和教科书为主导,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这导致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缺乏互动与参与机会,学生的学习活跃度和兴趣难以激发,这种缺乏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不仅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也阻碍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手段。

(二)重视理论教育,缺乏实践应用

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在被灌输大量理论知识的同时,却面临着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这些知识的困难。教育应当追求知行合一,但传统模式中往往忽视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概念的理解停留在纸面上,而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这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理解往往较为抽象,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限制了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观念的能力。因此,教育模式的改革应当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入项目式教学、实践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体系单一,忽视个性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侧重于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缺乏对学生道德情感、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全面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过度关注分数而忽略了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学生会更注重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难以反映出学生在团队协作、社交能力以及个性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导致评价体系的狭隘性。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评价体系应更加多元化。除了考试分数,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行为、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道德情感的表达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这样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在道德法治教育中的个性发展。

二、 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关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范畴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包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以及文化自信等多个层面。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道德观念,培养诚实守信、责任感和同理心等品质,从而成为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成员。其次,心理健康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体验,以及合理的心理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再次,法治观念是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核心。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最后,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尤为重要的素养。通过开展国情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使其在国际视野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因此,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核心素养,使其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更好地发展和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二)注重多元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模式在知识传授上存在一定局限,而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以下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首先,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应用,通过项目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这样的实践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深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互动式讨论、案例分析等,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深度。此外,创新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和个性化的辅导,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个人发展水平。最后,引入多元评价体系,不仅会注重学科知识的考核,还关注学生的实际行为、道德情感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这种全面性的评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全面素养,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因此,通过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与时代同步,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的潮流。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更灵活地调整教育內容,及时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法治观念的更新。通过引入最新的法律法规、社会案例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知当代社会的法治状况,有助于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法治观念。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坚持以生为本,鼓励自主学习

1. 融入现代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中,首要的方向之一是坚持以生为本,鼓励自主学习。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创新策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融入现代技术,以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整合现代技术,如虚拟现实、在线学习平台和多媒体资源,教学可以更生动有趣,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利用现代技术还能够建立互动性强、实时反馈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学习“家的意味”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多样化的“家”文化。教师需要提前搜集不同国家、民族的家庭文化资料,在正式上课时,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世界各地家庭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学生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虚拟家庭”体验。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设备,创建一个仿真家庭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的重要性和意义。学生可以在虚拟家庭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责任担当和道德抉择,从而加深对家庭、情感和责任的理解。在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讨论平台或教育应用,安排学生就“家的意味”展开讨论,学生需要分享自己对家庭的感受和理解。其他同学需要认真聆听,并在听完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合作工具,组织学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如创作家庭故事、制作家庭价值观视频等,促进学生合作、创新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學生利用社交媒体或网络平台,调查家庭观念的变迁、家庭问题的解决方式等,开展线上调查和研究,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可以将学习“家的意味”融入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虚拟体验、多媒体展示、在线讨论与合作等手段,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和体验,并培养他们跨学科、创新思维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家”的意义,以及家庭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引入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引入探究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驱动的学习任务。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去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深度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例如,在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究式学习过程,通过探究“生命可以永恒吗?”,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观念。在上课时,教师以引人深思的图片或视频开启课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生命是否有限?是否存在永恒?”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搜集生命、永恒、死亡等相关概念的资料,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展开探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参观生命科学实验室、动植物园等,促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学生准备好后,教师设置辩论或讨论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或小组讨论,探讨生命是否有限、生命的意义等议题。而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以演讲、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生命和永恒的理解和看法。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促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每位学生思考并记录对“生命可以永恒吗?”问题的个人态度和观点,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最后,教师提供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介绍法律对生命的保护和尊重,引导学生了解法律背后的道德原则和意义,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寻找生命与永恒问题的更多资料和信息,拓展思维深度。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生命尊重的道德观念。这种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深度,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1. 设计思维导图,培养归纳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展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采用一系列创新策略。设计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思维导图以图形方式展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将散乱的信息有机地整合,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可以通过设计涵盖不同法治主题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法治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归纳思维水平。

例如,在学习“情绪的管理”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设计,引导学生了解情绪的基本概念、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情绪管理技能。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影视片段、情景模拟或案例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情绪的关注和兴趣,导入“情绪的管理”话题,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情绪?为什么情绪管理很重要?”以此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导他们开始构建思维导图。在学生开始制作思维导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指导学生使用纸笔或电子工具,将“情绪的管理”作为中心主题,展开分支。随后学生分组讨论,搜集情绪种类、情绪管理技巧、情绪对行为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理加入思维导图中。在设计完后,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思维导图,分享他们对情绪管理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自的思维导图,促进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归纳出共同点和核心观点。当然,为了让学生知道如何管理情绪,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实用的情绪管理技能,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积极情绪培养等,并与学生分享相关案例和实例。如果时间充足,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练习运用情绪管理技能解决具体问题或情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强调情绪管理对个人发展和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学到的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通过设计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梳理情绪管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对情绪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归纳思维的培养。

2. 巧用问题启发,培养发散思维

巧用问题启发是另一种促进思维发展的方法,尤其是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需要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或情境,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道德困境、法律争议等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和判断。

例如,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需要法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法治意识。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以问题引导,如“如果没有法律,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或“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来规范社会?”等,激发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围绕这些问题表达个人看法。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倡导多元思维和观点交流。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探究生活中法律的作用与意义,并以讨论的方式分享不同见解。教师提出更具体的问题,如“法律如何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秩序?”“法律对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是什么?”等,以激发更深层次的探究和讨论。在学生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真实案例,如法律保护个人权利、维护公平正义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以案例、故事或影像展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影响。最后,教师提出一些擴展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考,探讨法律发展趋势、法治建设等相关议题,并带领学生回顾讨论的结果,总结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对个人看法进行反思和调整。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生活需要法律”的概念,还能够培养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学生更能积极思考,并形成对法治的深刻理解与认识。

(三)改进教学模式,响应“双减”政策

1. 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学习需求

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学习水平和需求将其分成不同层次或小组进行教学。这一教学策略旨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挑战,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灵活的分组、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资源安排,教师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能力。这种差异化教学方式有助于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提升学习效果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例如,在学习“理解权利与义务”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验、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基本认知程度和理解水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理解程度,将他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不同水平的小组,组内学生能力水平相近。高层次小组可设计更深入的法律概念和案例分析,中层次小组着重于基本概念的强化和案例演练,低层次小组则提供更多辅导和支持。对高层次小组,教师提供深入的案例研究、辩论、项目设计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权利义务的法律背景和实际应用。对中层次小组,教师强调基本概念的掌握和案例演练,通过故事、视频等方式呈现案例,加深对权利义务关系的理解。对低层次小组,教师以简化的案例和图表等形式呈现,注重基础概念的讲解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小组其水平特点和需求,灵活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任务。最后,教师定期评估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并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这种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有效学习,加深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和应用。

2. 把控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

减轻作业负担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他们更专注于有针对性、高质量的学习任务,而非被大量作业所困扰。此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合理的作业设计能让教师更有效地评估学生学习状况,了解他们的掌握程度,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更好的指导。减轻作业负担并不意味着降低学习标准,而是着眼于提供更精确、更深入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我国基本制度”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强调作业质量胜过数量,明确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拓展思维或实践运用。作业关注点应在于激发学生对我国基本制度的兴趣、加深理解,而非烦琐题目的重复练习。另外,基于“我国基本制度”主题,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作业、项目性作业、小组合作任务等,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或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整合课内外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必要的作业任务,鼓励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如图书馆、网络、采访等进行调研。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间互相学习、交流,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定期评估作业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我国基本制度的重要内容。这种作业设计方式有助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也能确保学生在合理的负荷下更好地掌握我国基本制度相关知识,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全面素养提升。

四、 结论

在构建与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这一过程并非仅限于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关键阶段。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道德价值、法治精神、公民责任等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而这种合作共建的教育理念将不断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充实、自信和成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竹梅.初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8(12):171.

[2]仲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91.

[3]刘振红.将开放性教学法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相融合[J].华夏教师,2018(22):24.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教学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