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4-04-27 01:32徐晓娇
考试周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小学习作读思达应用

课题项目:文章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基于“读思达”的小学习作教学模式探究》研究成果(立项号:KCA2022206)。

作者简介:徐晓娇(1976~),女,汉族,福建建阳人,福建省建阳师范附属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摘  要:无论信息的输入还是信息的输出,均为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读思达”教学理论基于大视角,论述了“读思达”概念的本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倡导协调和统一,提升各学科教学实效,这将为小学习作教学带来诸多启示。文章以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教学为例,提出:注重引导,以“读”促“思”;强化分析,以“思”促“达”;目标引领,以“达”促“读”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读思达”教学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升教学流程的完整性,促进习作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关键词:“读思达”;小学习作;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1-0024-04

2021年,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在他的教育论文中详细论述了“读思达”教学法,强调了阅读、思考和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即阅读是基础和前提,思考是关键和核心,表达是学习的归宿和提升,三者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小学习作教学中,依托“读思达”教学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认知,依据“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规律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促进习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 关注引导,以“读”促“思”

余文森教授在《论“读思达”教学法》中指出,“从认知输入的角度,阅读不仅包括读书,还包括读图、读物、读人,包括倾听、观察、实验、操作等信息输入”,而“思考”则不仅包括思维,还包括记忆、提取、体验、感悟等信息加工形式。“读思达”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从广义上充分理解“读”与“思”,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读”中积累经验,启迪智慧,提升“思”的效果。

(一)“读”中体会“词句妙用”

词汇和语句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不但能够对文章骨架起到支撑作用,还能通过词句的巧妙运用,为文章增资添彩,令表达变得更加生动。教师需要在习作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在增加信息输入和积累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词语和句子的运用技巧,增强学生习作中的“推敲”意识,强化学生习作思维。

1. 动词连用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作文通常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动词连用”是习作中经常运用的写作技巧。所谓“动词连用”指的是在描写事物过程中,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选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进行连贯性、严谨性的表述。利用此技巧,能够将事物动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将事物刻画得更加生动,实现形神兼备的表达效果。

例如: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此语句中连用了“坐”“蜷”“缩”三个动词,将小女孩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样子刻画得栩栩如生;再如:“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此语句中接连用了“抱”和“搂”两个动词,表现了“奶奶”对“小女孩”的呵护和关爱,通过此语句,读者便不难想到小女孩在弥留之际,为什么眼前会浮现出“奶奶”的形象,为什么小女孩希望“奶奶”将自己带走。

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此类“动词连用”的语句转变成“常规语句”,比如:“奶奶将小女孩搂在怀里”等,让学生比对、思考、讨论,感受这种语句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形成对语句精雕细琢的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2.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指的是对人物对话、语气的描写,在记叙文习作中较为常用。通过语言描写的合理运用能够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体现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感人。教师可借助课文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语言描写技巧,培养学生写作思维。

例如: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进行童话创编时再次回读本单元课文,从中体会语言描写的技巧。比如:《一块奶酪》一文中,蚂蚁队长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此处用的是“宣布”一词;而小蚂蚁问蚂蚁队长:“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课文中用的却是“嘀咕”一词。这种用法体现了蚂蚁队长和小蚂蚁身份年龄之间的差别,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在写作中便能够通过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要素,让语言更加富于个性化。

除了这种“身份年龄联系法”,语言描写还有“场合情境融入法”“神态动作辅助法”等,比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青头”和“红头”捉迷藏时,红头说:“那让我先藏,你来找。”“好吧!”青头说完,转过身子闭上眼睛。此语言描写采用的便是“神态动作辅助法”,让语言与动作、表情相互辅助、映衬,让人物更加生动,富有立体感。教师可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回读课文,将语言描写的例句找出来,加以比较、分析,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能让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二)“读”中获取“材料积累”

受到时空、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无法通过直接观察事物获取直接经历和体验时,阅读便可发挥自身信息输入的功能和作用,弥补认知方面的空白,成为学生获取习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读思达”教学论下,教师需要基于信息输入视角,对“读”的概念加以界定,将聆听、活动、阅读等均纳入“读”的范围之内,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在强化“读”的意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信息储备。

1. 组织活动,分享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段要求中提到,“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基于新课标指导,“读思达”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习作素材积累需求,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

例如: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我来编童话”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将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向学生推荐想象力丰富、富有趣味性的童话故事,比如:《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等,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体会“童话”的趣味性和写作特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阅读信息输入量。教师可在写作教学中抽出时间组织开展“阅读经验分享”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向其他同学介绍童话故事的人物、内容,说出自己对故事人物的评价,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所知所想,在分享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发展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2. 记读书笔记,积累素材

“读思达”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习作基础的夯实,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素材积累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同样以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本单元所学的童话故事中找出精彩片段。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的结尾片段:“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又不失语言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此类语句摘抄下来,将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在读书笔记上记录下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通过常态化的督导、检查和鼓励,必然会让学生习作素材库快速充盈,实现以“读”促“思”,为提升写作能力打好基础。

二、 强化分析,以“思”促“达”

习作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缜密思考是习作中精准表达的基础和前提。余文森教授在《论“读思达”教学法》中指出,要是没有要想的欲望,思考就成了瞎想。因此,小学习作教学中可以单元中习作教学内容为依托,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习作技巧,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表达”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还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从而提升习作教学的价值。

(一)“思”立意

所谓“意”,指的是文章的主题,它是习作中的核心和根本,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选材和布局,因此,“立意”通常被视为习作教学中的重点。“读思达”整体教学视角下,教师可借助阅读,培养学生“思”的意识,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其学会如何在习作中“立意”,从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例如: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收录了张之路的一篇科学童话《在牛肚子里旅行》,讲述了“红头”和“青头”两只蟋蟀捉迷藏,“红头”不小心被吞到了牛肚子里,“青头”在紧要关头为好友出主意,帮助好友脱离危险,体现了“青头”的理智、智慧、博学等特点。教师可通过课文分析帮助学生厘清课文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学会习作中如何立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旨在讲述有关动物生理上的知识,起到科普的作用,让学生了解食物从牛的“口腔——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口腔”的“反刍”过程。但考虑阅读的对象是儿童,所以,贴近儿童的生活,将学生熟悉的“蟋蟀”引入文章内容中,故事从儿童喜闻乐见的“捉迷藏”开始。这样的立意符合儿童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新颖性;此外,从“青头”想方设法营救“红头”的过程中,体现了“青头”的智慧、勇敢等可贵品质,能够让学生在认知方面上升到更高的台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体现文章立意的深刻性。

教师通过对课文立意方面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初步体会习作中需要专注的要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在创编童话故事时,故事里有哪些角色?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将会从课文中得到参考和借鉴,进而厘清创编童话故事的思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思”选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合适的材料,学生的习作便会失去思想和情感的支撑,进而使其文章显得枯燥无味,出现“假、大、空”的现象。“读思达”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文章,体会作者如何进行文章的选材,让学生通过思考,将阅读中获取写作知识和信息固化成为自身的习作能力,促进学生更好“表达”。

例如: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收录了《那一定会很好》一文,课文第一自然段,描述了包裹在泥土中的“种子”的想法:“这真难受”“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种子长成了高大的树,此时它在想,“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课文的选材均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学生在阅读时,自然而然会和“种子”“大树”形成同样的认识,实现“共情”,进而促使学生对文章继续阅读下去。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可以用《那一定会很好》作为习作教学中指导选材的一个例子,引发学生对选材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生活可以为自己习作提供素材;同样,通过本单元课文《一块奶酪》,引导学生从学校生活中找到童话故事材料的原型;《在牛肚子里旅行》让学生感受到习作选材可以源于自己的社会生活。这样,在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初步形成习作中的“选材”意识。教师可趁机引入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在教材提供的诸多词语中,结合原有的生活认知和经验,选择一个或几个创编童话故事。

三、 目标引领,以“达”促“读”

余文森教授在他的《论“读思达”教学法》中提到,要致力于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三种能力本身的培养,所有能力只有在需要该能力的相应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升。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将阅读和写作教学割裂开来,形成阅读与写作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阅读就是阅读,写作就是写作。两者泾渭分明,必然导致学生“读”得盲目,文本信息输入有限,影响“读”的质效,也对“表达”带来不利影响。“读思达”教学理论下,教师需要从整体视角出发,“达”作为“读”的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从而读出收获,读出高效。

例如: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共收录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在习作板块,要求学生“我来编童话”。此外,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提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单元导语中隐含了本单元教学的“语文学习要素”,即以“编童话,写童话”为教学目标,将“阅读”和“感受”作为“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基于此番考量,教师便可将本单元课文与写作板块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读思达”视角下的整体习作教学内容。比如: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中体会“什么是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中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在童话故事里,往往为一草一木、一花一鸟赋予了生命,令其具有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中蕴含的想象力。

一个寒冷的圣诞夜,小女孩儿又冷又饿,她手中只剩下几根没卖出去的火柴。她此时十分渴望温暖,于是点燃了第一根火柴,她就此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火炉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烤得人十分舒服;她渴望食物,又点燃了一根火柴。这次她看到了冒着香气的烤鹅,烤鹅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背上还插着刀和叉;她渴望过一个开心的圣诞节,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次她看到了圣诞树,自己就坐在又大又美的圣诞树下,看着几千根明晃晃的蜡烛和许多美丽的画片。在第四次和第五次点燃火柴时,她想到了奶奶,奶奶抱着自己飞向天堂。

小女孩对幸福生活充满了渴望,正因如此,她在点燃每一根火柴后,便对记忆和经验中的材料进行加工,创造了新的形象,进而形成了所谓的“想象”,由此可见,“想象”并非无根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教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童话”“什么是想象”之后,便可将学生带到“习作”板块,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国王”“黄昏”“厨房”等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语,自己能够联想到什么?”让学生搜索记忆中的信息,将“想象”中的事物与自己的愿景联系起来,着手创编童话故事。

习作是“表达”方式的一种,教师采用了“逆向”教学思维,将“习作”作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和“任务”主动探索课文,从中获得写作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阅读中“思考”,这样不仅能够让“读思达”融为一体,还能为学生增加阅读驱动力,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四、 结论

總而言之,“读思达”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过程,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步骤和流程。教师需要从信息输入角度,理解“读思达”的内涵,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注重“读思达”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读思达”教学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4):50-57.

[2]余文森.“读思达”教学法: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1(7):67-72,77.

[3]张云鸽.浅析大单元视角下的习作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22(8):65-68.

[4]魏小娜.“用以致学”的写作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2023(4):43-48.

[5]蔡亚填.在写作教学中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J].语文建设,2022(17):79-80.

[6]李忠.让写作成为一种学习方式[J].人民教育,2022(Z3):90-91.

猜你喜欢
小学习作读思达应用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