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探究

2024-04-27 11:28骆红娟
考试周刊 2024年12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思维品质高中语文

作者简介:骆红娟(1979~),女,汉族,江苏宜兴人,江苏省宜兴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思维品质培养是突破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一要强化教师备课上课的逻辑意识;二要加强学生多元化途径的逻辑训练;三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能力。语文逻辑思维的教学使高中语文教学理论与课程标准深度融合,使“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从教知识转变为培育人,使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特征,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逻辑教学;思维品质;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2-0044-05

一、 当下高中生思维问题现状及新课标要求

部分高中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即缺乏利用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对事情加以分析、总结、归纳、比较和考察,并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能力,导致阅读与表达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無法突破问题瓶颈。这些学生在习作课堂中常常遇到以下问题:①审题立意出现偏题和肤浅。②作文论证分不清主次矛盾,辨不明是非,论证没有说服力。③写不出创新文章,立意寡淡、构思雷同。究其原因,作文中审题立意时出现偏题和肤浅,多是因为对逻辑概念的理解不准、不全、不深;作文论证时分不清主次矛盾,辨不明是非,多是因为没有把握逻辑规律,推理不缜密,论证角度和方法单一;写不出创新文章,多是因为缺少逻辑思考的深度和宽度。

“逻辑”,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概念的界定和关系推理判断在作文审题立意及论证构思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说过,“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写作的根本是逻辑思考能力,只有先摸透写作的思维规律,才能把事情说清楚,进而把事情讲得生动,做到“下笔如有神”。

当下高中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审题立意问题、材料选用问题、行文思路问题以及语言表达问题,其背后即是对提供的材料的理解与分析问题、观点的形成与建立问题、阐述的思路问题及逻辑结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不知怎样写出一篇切合题意、逻辑清晰、思维缜密、结构严谨的文章。

写作的本质是逻辑思维运动的呈现,把握写作的思维规律,才能表达顺畅、生动,文气文脉通畅。议论文写作训练固然要考虑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以及遣词造句等要素,但其核心则是逻辑思维的训练。教会学生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密度、厚度、跨度、高度、温度这七个角度去分析推理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及破解方法,让思考更严谨、更缜密;让阅读与表达更具洞见,更富理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逻辑教学意识,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又可以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高阶的思维品质。

思维素养指的是语言基础素养的关键部分,提高高中生的思维素养是语言教学的难点。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思维品质培养是突破点,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改进,一要强化语文教师备课上课的逻辑意识;二要强化学生多元化途径的逻辑训练;三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能力。

二、 高中语文课程训练学生思维的策略

(一)强化语文教师备课上课的逻辑意识

1. 抽象问题具体化操作训练

现代化语文的发展显示,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源自对真实世界的思考的浓缩和提炼,它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词语来进行的,并以实际的形式来表现其基本特性。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应充分发挥语文抽象美的特征,例如,把人情美、人性美和人格美概念的美育渗透到语文课文教学过程中,譬如《百合花》《边城》等环境、人物、情节诗化美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语文的本质工具性和人文性,深入理解语言的内涵、命题、结构和体系。在平时的课堂上,运用语文的抽象化概念,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思维之美。通过自主联想、推导、演示,帮助学生提高对语文的认识和扩展。《孟子》的雄辩实际是其逻辑思维语言强大论辩力的体现。《孟子》雄辩滔滔的智慧在于精准地把握了对方心理,论辩中是非鲜明,循循善诱,让对方心悦诚服。孟子在论辩中常善于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以及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例证大多浅近简练而贴切深刻。例如,《鱼我所欲也》以具体形象的鱼和熊掌形容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又如,《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以一种简洁生动的比喻,阐明了民众对归仁的必然趋势。

抽象问题具体化在写作审题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之一。审题是学生作文的首要环节。单元或多元概念作文均需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才能着手立意。

比如,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的话题作文,首先界定“美”的两个层次:一是感官上的愉悦;二是崇高的力量。如巍峨的山川壮美,强健体魄的阳刚之美;也可以是文学艺术带来的审美震撼;还可以是伟大的人格美。

再比如,“不强行妄为,回避重大矛盾”和“知其不可而为之”二元关系作文,内涵分析法必须弄清“不妄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外延分别不是什么而是什么。“不妄为”不是“不为”,“回避”不是“逃避”,“不可为”不是“不当为”和“不想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勇气和执着,是一种世界观和态度;“不强行妄为”是一种灵活、迂回和智慧的方法,是一种方法论。辩证地看待,应该是先有态度,再利用好的方法去做事。

2. 主题化大单元备课的系统思维设计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采用“单元式”语文教学,教师按照每个教学的主题,设置与之对应的教学方式和单元的教学情景,以此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品质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加深单元式的学习深度,增加单元式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

例如,高中语文统编课本必修下的第一单元设计,五篇课文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教学任务群,意在引领学生通过研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累积文言研读经验,培育民族审美情趣,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归属感、荣誉感,提高民族历史文化自信心,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单元选取了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文,分别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在选文的编排上,诸子散文侧重了解先秦圣哲的思想和论事说理的技巧,史传文侧重关注选文叙事曲折有序、描写人物生动传神的特点,试图合理评估历史故事中产生的思想、价值观,从而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本单元通过“学习提示”版块,将五篇选文分成三部分,《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这些篇目为第一部分,教材提示学生要初步掌握儒家、道家思想的特点,体会有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法以及不同的表达风格。《烛之武退秦师》是第二部分,教材提示要求学生分析揣摩各方对话交际的语气和特点,赏析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的语言艺术,体味文本情理交生,比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逻辑思维美。《鸿门宴》为第三部分,重在欣赏情节的一波三折及人物形象的个性塑造,不妨以学生厘清情节、赏析讨论人物形象后的剧本创作和表演为主,来品读文本语言逻辑之美。其中《齐桓晋文之事》和《鸿门宴》为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任务驱动学生自觉参与到合作交流、思维碰撞、语言加工和剧本表演的活动中来。这几篇课文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上都是很好的范例,可以作为训练思维严谨、逻辑严密、推断合理、说理形象生动的典型。

另外,本单元除了有经典文言阅读任务外,还有写作任务。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学生能在阅读学习本单元文言作品的基础上,对古代历史经典所蕴含的先贤们对社会、生命、历史的深邃思索和给我们的启发进行自主思考,要求能把自己的意图表达清楚,能够以理服人,能够有明确的思路,运用并列式和层进式结构阐述道理,这实际上是本任务群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性的体现。

3. “点、线、面、心”的逻辑思维教学

语文的阅读是一项思维品质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连接作者、时空、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文字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而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训练。对于高中生来说,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未来的阅读方式和逻辑思考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高中语文的阅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分层特征,阅读模式的设置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关。从层次上讲,要从学生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入手,要有系统地研究阅读内容,掌握阅读的规则,找到阅读的诀窍,再找出困难的地方进行重点剖析。高中阶段的阅读差异是指不同的学生对阅读的理解程度的差异,光有系统地设计和编写的方法是不够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

如,笔者通过《庖丁解牛》的教学实例,探讨了在语文阅读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庖丁解牛》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点”“线”“面”“心”四个步骤来进行,从而完成核心任务(“心”):探寻养生秘方,探究药方功效,思考此药方除了养生还有无别的功效。据此核心任务,设置三个子任务(“线”):①析解牛之道,②探养生之理,③抒多元之见。安排四项活动(“面”):①自读与交流——解疑,②梳理与赏析——品悟,③探究与迁移——思辨,④写作与表达——阐述。抓住一个突破“点”:从“善哉”入手,整个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4. 闻道问道之间互动式课堂质疑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离不开教师巧妙的任务驱动学习活动设计,更离不开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自觉分析和反思。

仍以《庖丁解牛》的教学活动为例,首先结合学案自读与交流,把《庖丁解牛》中有疑问的字詞句画出来,以便教师与学生讨论。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开始学习前进行思考与探究。其次,从学生搜集、整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线性展开式的教学方式,品悟文惠君二叹“善哉”之“善”在何处,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庄子高妙的智慧。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丰富的课文范例出发,深入探讨文章的核心内容,使学生自觉地发掘和感受文章的意义,小寓言比喻大道理,庖丁解牛,文惠悟道,解牛即解难,养刀即养生、养国、养自然、养心、治学、治业、种树、育儿……教师要把握学生和现实的关系,从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中产生新的时空下的认知。采用逐步分析的方式,对《庖丁解牛》进行全面的品悟分析,驱动学生学习思考“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庄子对话,探讨人生之道,谈谈“我眼中的文惠君”,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并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使其在课堂上活跃,促进学生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由面到心即由表及里、由感到悟、由此及彼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开展学生多元化途径的逻辑训练

1. 生活化、社会化情境微写作训练锤炼思维敏捷度

优质的任务驱动作文训练能锤炼学生的思维缜密度和敏捷度。因为读懂材料审对题是逻辑的分析,立意往往就是逻辑解读的判断,判断命题人的出题意图。

如作文题: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法即指笔画在起笔处和运笔中的方形走势,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谓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和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首先,审题立意过程中必须将书法用笔的方圆迁移到社会情境中去。方,材料的解说是“棱角分明”“刚毅正直”,也可以说是方正,是端庄,是规矩,是框架,是原则,是独立,是刚性。圆,材料也给了明确解说:“圆润灵活”“通达圆融”,也可以说是圆润,是练达,是婉转,是变通,是顺应,是协调,是弹性。

然后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方”是正道直行的气节风骨,“圆”是适应社会的圆通智慧,“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变通应不变,“方”侧重于为人之本,“圆”倾向于处世之道。

无论书道还是人道,该方即方,该圆则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彼此相济相依,互容互补。这是书法臻于妙境,人生趋于完满,社会更为和谐的要义,总而言之,方圆合一是写字和做人的大智慧。从材料的倾向性看,对“方”“圆”的界定都是褒义的,方笔和圆笔本无绝对高下之分,都能创造书法精品。也就是说,考生不宜主观地将“方”定位为“桀骜”“强悍”“不近人情”,也不宜将“圆”直接解释为“圆滑”“世故”“精明”。当然,可以思辨性地分析,过于“方”或过于“圆”,都可能有过犹不及的负面影响。全面的、联系的、思辨的阅读与分析使形象的、逻辑的、辩证的思维由此得到了锤炼。

2. 知识点贯通迁移训练提升思维整合效度

语文在发展人类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个体智能等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逻辑思维是语文思维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也是跨学科阅读与理解最重要的一环。语文的知识点在政治、历史、地理、哲学、美学、外语乃至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都有渗透。因此,平时可以尝试跨学科的逻辑思维训练,比如,六国因何灭亡,对比三苏的《六国论》与历史记载,进行跨学科的信息筛选与整合加工训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与《三国志》中周瑜形象对比,展开跨学科的语言表述训练;屈原《离骚》、陶渊明《饮酒(其五)》、柳宗元《江雪》与国画美学著作《生命清供》对比,进行跨学科的知识与文化审美视角探究如何把握生命的进与退……

(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能力

逻辑思维的发展既是语文教学的严谨性保证,又是语文交际活动的严密保障。平时可以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学生辩论会、即兴课堂演讲等活动,让课内外知识贯通迁移,以教材和学生的表达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矛盾率、同一律、排中律、充分理由律等逻辑思维,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最后达到“无意识”地科学流畅表达。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思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建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全面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一堂好课是思维与思维、心灵与心灵、生命与生命碰撞交流的动态互动表现。如,《田忌赛马》《寡人之于国也》《廉颇蔺相如列傳(选读)》《拿来主义》《六国论》……均是借助思维的力量解决问题,赢在思维。可以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田忌赛马》中孙膑调换马的顺序算不算违反规则;可以就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分小组组织辩论来探究蔺相如不辱使命的原因;探讨拿来主义的前提和条件;补充苏轼、苏辙的《六国论》与苏洵的《六国论》比较阅读,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开展“我对名言有质疑”活动:名师一定出高徒?成名要趁早?是金子一定会发光?宁静一定能致远吗?它们若成立必须添加哪些前提条件?并让学生再辩论两句名言“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思考“以细行律身”为何“不可以细行取人”?思考“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哪一个更重要?……王荣生教授说:“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生活动的充分展开。”因此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必须有逻辑的考量,思维活动的设计,这样的课堂就会有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 形成高中生生命成长的思维品质

高中学生的生命成长体现在对文学作品形成独特的审美与创造性表达水平的提高上,体现在对社会生活洞察力的增强和智慧应对能力的增长上。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这些教学的契机教师都不能错过。

注重思维品质培养的教师会将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与丰富巧妙的语文技能结合,将博大精深的语文思想与文化结合,用逻辑思维加工整合各单元、各册教学内容,贯通教材与生活、审美与创造,从而逐步形成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感知和抽象表达能力,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信息本质的整合提取能力,促进学生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逻辑思维培养既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推动课程发展与创新,又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由于学生对所提供的知识和知识的认识程度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思维高度的引导。通过解决目前存在的思维品质培养中问题与瓶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布置科学的思维训练练习,教会学生用科学有效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效地培养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汪淑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6(1):20.

[2]谭军.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2017(7):40.

[3]张美群.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6(12):41.

[4]冯渊.高中议论文写作与逻辑思维训练[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思维品质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