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文章系兰州市2023年度教师“个人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Z[2023]GR0231。
作者简介:刘海燕(1987~),女,汉族,甘肃靖远人,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敦煌路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智慧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能结合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促进教与学的提升与发展。文章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现状与原则入手,结合“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参与打好基础”“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强化学生运用能力”“创设实践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等策略,探讨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发挥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质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现状;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9-0078-04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了提升,学生学习负担降低的同时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学生求知欲高,学习时间紧张,数学课堂上学生参与问题情境以及创作问题情境的兴趣不高,这不利于学生生活化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拓展数学思维,也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发展。作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问题情境创设现状,就要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一、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现状与问题
(一)问题情境创设脱离生活
数学学习是为了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生活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内容,为了让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教师会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有趣生动的情境教学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探索、思考,理解课堂知识。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偏偏脱离生活,让问题干巴巴的,缺少生活的温度,也缺少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更无法促进学生真正理解,灵活运用知识,由此影响教学效果。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检验知识、运用知识、升华知识的载体。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脱离了生活,不但会弱化教学效果,也会弱化学生的运用意识,于小学数学教学非常不利。
(二)问题情境创设针对性不强
“双减”背景下,教学的聚集性、目标性强了,课堂教学时间缩短了,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所以,教师在结合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结合课堂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如“位置与方向(一)”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明确方向、准确地判定物体的位置,还能根据描写标出地图上目的地的具体位置等。如果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中背离了这个目标,忽视了学习的重点,创设出的问题情境再精彩、再形象,也无助于教学,反而会浪费教学时间,混淆学生对课堂知识脉络与重难点的构建,降低教学效果,还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产生茫然感,对课堂教学产生疑惑。所以,作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组织和创设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学的主题,不能与重点、难点背道而驰,要有明确的目标性、针对性,学生也才能明确目标,追求目标,实现目标,清晰地梳理知识构架,提升学习效率。
(三)问题情境创设缺少开放性
素质教育也是一种能力教育,要求学生不但要学懂知识,理解知识,还要会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但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在为学生设计问题时,还是非常局限、死板,一问一答,缺少一定的开放性,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虽然教师结合“双减”政策努力在教學中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开放式设计,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把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出来,导致学生面对开放性的问题情时,还是采用一板一眼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数学思维难以拓展,创造性学习能力也难以提升;其次,教学环境固定、单一,使教师在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时,学生难以把它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空间思维难以发散,难以实现开放式的学习;再次,虽然素质教育加上“双减”政策在教学中的渗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但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意识,有些学生的学习还是等、拖、靠,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学习也就局限于教材,难以超脱,使学生形成机械学习,缺少新意,难以融入教师设计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自己也不会主动设计更加适合消化知识,理解知识的问题情境,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制约学生思维发展。
二、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
任何时候的教学活动设计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都有针对性、目的性。作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没有目标性。首先要针对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设计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问题情境式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进。其次,针对课堂重要知识,学习不能面面俱到,淹没重点,让学生抓不住课堂知识的主线,影响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等。有了针对性,不但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参与,还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打好基础,也为学生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二)要遵循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任何时候课堂教学都要追求的目的。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也要遵循有效性原则,不但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要有参与性、实践性,还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千万不能由于问题情境设计缺少目标性、聚集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也没有方向,导致半途而废,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贴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要有效引导学生、指点学生,给学生帮助,督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知识,学透知识,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三)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新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由于教学方法死板、单一而抑制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成长,而是要迎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式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助力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作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遵循开放性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把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其次,教学环境可以多元,如走出教室,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去看待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升华数学学习的意义;第三,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会人云亦云,抑制学生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形成等。事实证明,新时代“双减”背景下的学生更需要个性化的学习,所以开放性不但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还有利于他们个性化学习能力的提升,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现状
(一)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参与打好基础
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导入成功,不但能为课堂有效教学打好基础,也能为学生积极参与打好基础。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导入环节发挥作用,促进教学,就要结合“双减”政策,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快速代入内容,让学生做好参与学习的准备,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教师可以创设回顾式的问题情境来进行导入,如,在为学生讲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這一节的知识,教师就可以用回顾式的问题情境,带学生回顾一下“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如,“同学们,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并结合实际生活,总结一下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什么?”如一个同学生说:“有一堆糖分成5份给5个朋友,这不是小数,而且有可能每一个人拿到的糖不一样多。但是如果我把一堆糖平均分成5份,再给5个朋友,它就是小数,而且5个朋友分得一样多?”这样不但能在情境中让学生回顾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知识,也为调动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课——“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打好了基础。当然,导入时问题情境设计还有很多方法,如结合生活、结合动手操作、结合多媒体等,只要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导入环节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就能把学生带入内容,引学生参与,为课堂有效教学以及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新时代的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方法非常多,所以他们的知识基础,求知欲望是相对较高的。而且新时代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挖掘学生的个性,因此当下的小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个性特点非常明显。这体现在学习中就是他们思维灵活,不局限于一板一眼,也不局限于一课一堂,或者某一种方法等。所以,作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实现课堂高效的教学目的,就要为学生设计开放式问题情境,从不同角度点燃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促进教学。
例如,在“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他们理解,拓展思维,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奶奶一共买了9个橘子,她想把这9个橘子平均分给小明、小红、小刚,她应该怎么分才又快又公平呢?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刚才学过的知识,帮帮奶奶。”因为学生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经理解透了,他们就会准确地用除法帮助这位奶奶,给出正确答案。有些学生还会结合加减法用一个一个的分法,或者两个两个方法分,结果发现这样的分法不但很慢,而且怎么分怎么都不对?显然,有些学生采用的方法虽然错了,但是只要教师能抓住契机恰当引导,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旧知,教师还能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强化新知。如此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还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
笔者调查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对有些知识听不懂、不理解,就是因为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数学的生活性,采用极为专业的数学术语,使简单的知识变得抽象、深奥。作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打破这个局限性,努力把生活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把课本上枯燥的知识融入鲜活的生活,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理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还能强化学生的运用意识。所以,作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强化学生的运用意识与能力。
例如,为学生讲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就为学生设计了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如,“小花过生日,他请来了林林、小刚、小凯、坤坤。小花要把生日蛋糕分成5份,分给4个朋友和自己,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分才能让大家拿到的蛋糕一样多。小朋友,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为小花出个主意,教小花分蛋糕的方法,让5份蛋糕一样多。”再如,在为学生讲授“认识人民币”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如“小玲带了15元钱去买学习用具,她一走进文具店,看到数学本一本1.5元、橡皮擦 2.5 元、修改液6.5元,小玲要买2个数学本、1个橡皮擦、一个修改液,你们帮她算算,她带的钱够吗?”这类有生活元素的问题情境,容易让学生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还能增强记忆,强化他们的对知识的运用,实现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创设实践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小学生天性的原因,大多数喜欢在游戏式的动手过程中探索知识,这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增长学生智慧的方法,更是增长学生见识,提升学生思维的途径。所以,作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参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要为学生设计实践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去参与。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的问题。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方形时,怎么确定它们长方形或是正方形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他们就会结合自己预习时对内容的了解,动手画长方形、正方形,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从而从两个边相等,角是直角确定一个图形是长方形,用四个边相等,角是直角的方来证明其为正方形等。再如,在为学生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學生带出教室,以校园的一些建筑为辅助点,并为学生设计“定向寻宝练习”,从而强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对位置与方向相关知识的运用与记忆。这样的教学活动,符合“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要求,也能促进学生参与,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四、 结论
总之,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让学生参与,并与教师一起努力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培养,学习能力、运用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非常重要。所以,作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小学数学具体的教学中,结合小学生好玩、喜欢故事的学习心理,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导入环节,教学环节等,在适切的问题情境的加持下,达到理想的效果,从而落实“双减”教学政策,实现“双减”教学目的,开启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的模式,使学生数学思维、学习能力、数学素养等得到培养与提升的同时,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荣.小学生数学情景问题串的课堂教学探讨[J].课程管理与教育科学研究,2021,6(16):80-81.
[2]海万宝.“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措施[J].智力,2023(14):107-110.
[3]乔桂霞.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浅探[J].试题与研究,2022(12):195-196.
[4]崔玲桂.“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23(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