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梅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重新定位作业的功能,摒弃以往的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作业设计理念,引入实践类作业,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布置多种形式的实践类作业,可以使语文作业内容更丰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本文针对“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实践类作业设计策略进行探究,提出了三种作业设计策略。
体验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增强对他人情感的了解,并能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布置角色扮演作业,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验角色的情感。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情感感受力。
例如,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给学生分组,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至少有3名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在完成角色扮演作业的过程中,各个小组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给自己扮演的角色设计丰富的语言和动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其设计服装。如扮演“海力布”的学生,可以根据海力布的猎人身份进行设计:用纸条制作猎人独有的“腰带”、打猎的工具;扮演“小白蛇”的学生可以按照蛇爬行的姿势设计一些特殊的动作,突出小白蛇的外形特征;“老龙王”是一個知恩图报、爱子心切的父亲的形象,可以由性格内敛、稳重的学生来扮演,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要突出老龙王的纠结心理,即海力布跟他要的宝贝正是他的心爱之物,但是承诺已经说出去,不能反悔,因此他忍痛将宝贝送给了恩人;其余的小组成员可以扮演“乡亲们”。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要扮演的角色。为了更好地诠释各自扮演的角色,他们必须站在所扮演的角色的立场揣摩其心理,这样才能呈现良好的表演效果。揣摩的过程正是学生投入情感的过程,他们的情感感受力也能得到锻炼。
语文是一门知识涵盖面较广的学科,不仅涉及人文知识,还涉及生活化内容。因此,在引入实践类作业时,教师可以设计操作类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手、脑、眼、心相互配合,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更多的启发,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并选出小组长。接下来,师生之间可以进行问答互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纷纷点头。教师继续提问:如果让你给大象称重,你会怎么做呢?学生陷入了沉思。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片。这样,学生就能了解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讨论的方式完成课堂作业:各小组的成员用手头的材料模拟“曹冲称象”,用铅笔当“秤杆”,用橡皮当“大象”。小学生天性活泼,他们都能积极投入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保持下去,教师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探索其他的称象方法,不必拘泥于现实工具,可以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样,小学生就能打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能跟同伴及时表达想法。如此一来,学生之间能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他们的思路会变得更加开阔,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在跟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应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创新作业形式,设计表达类作业,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作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例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即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整个故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向家人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和家人一起探讨自己的感受。为了学生能够表达得更加顺畅,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司马光砸缸”的相关影视剧作品或动画片。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完整地了解整个故事,将相关画面刻在脑海里。在给家人讲述这个故事时,他们就能回忆起课堂学习的情景,脑海中就会浮现相应的画面,然后进行顺畅的表达,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进一步锻炼。讲完故事后,学生会得到家人的夸奖,这样就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他们也会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因此,教师在布置实践类作业时,要多设计表达类作业,让小学生充分锻炼语用能力。这对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十分有利的。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教师必须摒弃以量取胜的作业设计观念,重视给学生布置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锻炼综合能力。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体验类作业、操作类作业和表达类作业,帮助小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