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监督建功中国式现代化征程公有制经济发展

2024-04-26 07:02汪淳
国际商务财会 2024年2期
关键词:战略管理

汪淳

【摘要】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有效监督制约公权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持续完善,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持续强化,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公权力运行机制正在形成。公有制经济资金密集、资源富集,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是经济领域监督的重中之重。财会监督作为一项专业化的经济监督形式,作为子系统存在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之中,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反腐败斗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财政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财会〔2017〕24号)文及战略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研究视角,阐述了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研究了财会监督在保障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的重要影响。同时,深入分析了财会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契合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探讨并提出了强化财会监督的若干改革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财会监督;岗位建功;公有制经济;战略管理;逻辑思考;路径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一、引言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体和基础。2020年5月,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写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作为基本原则之一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其中包含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这一重要内容。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构建新发展格局、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奋斗目标和战略规划具有重大意义。2023年4月21日,二十届中央深改委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有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明了国有经济的四个战略目标、四个完善领域、四个着力点,构建了由四个要素组成的国有经济管理体系,使国有经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使命任务和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当前,深化国资国企领域改革,推进实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离不开良好的经济秩序作为保障。而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切实提高经济效益,需要下决心花力气将监督职能做深做实,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切实保障与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为一项关键性重点内容列入了“推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阐述了其重要地位,并作为全党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十九届四次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财会监督首次被中央列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内容之一。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使监督体系契合党的领导体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总书记在这次中央纪委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赋予财会监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定位、新内涵、新目标、新要求,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战略意义的顶层设计,指明了财会监督的奋进方向。

二、财会监督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新时代财会监督相对于以往的基于行政关系的财政监督、基于国有资产出资关系的财务监督、基于单位财务管理的会计监督而言,是融入新的政治内涵和政治责任的一种政治监督、专门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体现出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一政治监督、专门监督对于强化对公权力的制约,压减公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偏差、精准问责追责等,都发挥着特殊作用。但与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财会监督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监督成效与预期存在差距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知财会监督的思想站位不够高

1.存在本位主义的局限性认识

关心资产资源资金的支配使用权,轻视淡化财会监督责任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于财会监督,有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传统“管账”的狭隘范畴,一些单位负责人重财务管理,紧盯筹资和用款,但对财会监督维护国有经济安全,发挥反腐败斗争重要手段的认识十分淡薄。不少财务人员对财会监督还处于有所了解的初级状态,认知程度明显欠缺。一些国有企业在财务、会计岗位配置上,未按规定合理设置必要的会计监督、稽核等财会监督岗位,对财务监督、会计监督在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如何操作和发挥作用缺乏操作层面易理解、可执行的制度安排,甚至部分单位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对决策层、管理层形成制约,仅仅依靠内部审计机构承担会计监督、稽核的类似任务,侧重于事后监督,而忽略了财会监督事前、事中的纠偏作用。

2.对公有制经济性质、地位的本质认识不到位

有的对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财会监督新定位的政治内涵理解不到位,认知层面还比较低。有的没有区别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认为这只是责任部门自己的事,角色定位仍停留在孤立的“专项”经济监督或行政监督层面,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要求存在认识差距。有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国有资金”“国有资源”这个表象,未能站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权为民所用”这个高度深刻认识“公权力”的实质。这些认识,都未能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高度真正推动财会监督有效融入,与其他监督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貌合神离”“自行其是”的现象。

(二)宽视角系统性的财会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1.财会监督滞后于业财融合发展趋势

近年来,顺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管理会计快速推广应用,业财融合理念已被广泛接受与认可,会计职能顺应形势需要已在对内对外两个拓展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业财融合的特点,财会监督如何拓宽视角和系统思维构建监督协调机制,仍有待探索和推进。因此,需要牢牢把握监督,保障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财税金融政策的全面落地和贯彻执行,推进财会监督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业务深度融入延伸,有机契合。

2.监督体系构建与联动发力尚未到位

目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行政监督,已经通过财政部监管局、地方财政监督检查局等形式总体成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规定,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对所出资国有企业也担负着财务监督的职责。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除财政部门负有会计监督责任外,审计机关、税务机关、中央银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也依法承担会计监督职能。虽然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建立了问题线索移交机制,与审计署建立了顺畅的合作机制,与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之间建立了检查名单交换机制,但全面覆盖公有制经济、涉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中央银行、银行业、保险业和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等其他监督主体的合作机制仍待在中央和地方层面探索建立。

(三)财会监督尖兵利器作用发挥不充分

1.财会领域造假案件频发与惩戒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并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财经秩序总体向好。但是,财经纪律还存在“稻草人”现象,时常被有意无意的突破、践踏。金融风险、债务危机、“灰犀牛”“黑天鹅”等现象背后的腐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侵害公有财产权利和职务行为的违法违纪案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国有资金损失浪费,危害了国家、企业和公众利益,形成了负面的国际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些人利用法规制度的“篱笆”不严、“高压线”不带电、监督存在盲区等种种漏洞钻空子,冲击财经纪律红线底线,危害资产资金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性。这反映出的是对财经纪律的漠视,缺乏对财经纪律的敬畏之心。对于会计造假,总书记有几次重要批示,必须加大监督力度。但财会监督力度存在不足,对一些严重违反有关财会法规以及屡查屡犯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和责任人未能真正做到严惩重罚,责任追究不够到位。对违法违规违纪单位和个人的公开曝光谴责不足,存在监督成本高而经济处罚明显偏低倒挂问题,震慑和警示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2.针对违法违规违纪问题的约束限制措施弱化淡化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初见成效,但其影响力依然不足,对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约束性、限制性措施有些“太软”“不伤筋骨”,有些方面甚至还存在欠缺,尚未建立与司法相衔接的民事赔偿机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力度仍然有限。由于缺乏对问题线索的深层次探究,客观造成责任单位责任人的整改浮于表面即可应付了事。

(四)财会监督的科技卡点瓶颈有待突破

1.独立开发建立的功能模块造成信息孤岛

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財会监督涉及了国有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财税金融政策、全面预算、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工资管理、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以及开展经济活动后形成的管理会计内部报告数据、财务会计对外披露数据等大量信息。可以说,财会监督主要是以预算、资产、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展开的,综合运用了监控、检查、核实、分析、督促和反映等手段,并以此发挥辐射作用。但先进科学技术的渗透不足,财会监督所依托的现代信息科技仍然存在短板,呈现为碎片化状态的信息孤岛,尚未在全面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实现贯通式、一体化的科技支撑应用手段。

2.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装备应用不足

现有的各类信息系统,以及沉淀的大量数据资源的归集分析与分享应用不足,成果共享的信息卡点尚未贯通,难以满足新时代财会监督对经济运行相关主体预算、资产、财务、会计等相关信息的甄别与核查。科技应用的短板,与严格预算和国有资产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落实财税政策、维护财经秩序的监督目的相比,在服务和提升财会监督质量与效能方面,尚存在差距,需尽快补齐。

(五)财会监督人才队伍层次不齐

1.重视财会监督人才工作的环境条件需要优化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人才事业发展规律。财会监督在新时代岗位建功,必须依靠一支政治思想、业务技能和心理素质过硬的专门化人才队伍,但中央和地方层面覆盖财会监督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供给、识别评价、岗位使用、职业发展、表彰激励机制尚未成型,政治标准和政治素质的要求还不够突出,“破四唯”与“立新标”尚未到位,人才发现和遴选机制仍然粗放不够精准,财会监督方面的人才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大中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总会计师交流任职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安排中有所淡化弱化,任职条件与参与“三重一大”决策机制的内在关联度、衔接性还不够紧密,缺乏核心骨干配置,财会监督队伍岗位任职资格缺失,部分人员无证上岗。

2.财会监督人员岗位胜任能力亟待提升

有的监督人员全局性、专业化培养不到位,政治敏感性和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有的欠缺斗争精神,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缺乏应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一部分人员在文化结构、学历层次、专业能力、技术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特别是岗位创新能力、研究问题能力、攻克解决复杂问题方面,还难以胜任达成新时代财会监督任务目标的素质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能力恐慌现象。

三、新时代加强财会监督的路径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促进思想认识到位

1.从战略高度牢牢把握公有制经济与财会监督的内在关系

新时代财会监督无论是在高度、深度、广度上,都不再囿于传统理念和经验,不再是以往单一狭窄的职能,必须站在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用新时代的新视角去观大局、谋大势,突出政治属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只有多维度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财会监督的政治属性、政治定位的深刻内涵和政治监督的本质要求,才能真正做到在岗位践行两个维护,在促进党和国家财税金融政策方针落实见效,维护财经秩序和纪律方面岗位建功,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永不褪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深刻领会新时代财会监督顶层设计的战略考量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纲”和“魂”,深刻把握党中央精心设计以自我监督为主体制的政治考量和政治内涵,从决策部署指挥、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上,不断强化党对财会监督工作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领导,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准确把握财会监督的时代内涵,就要站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视角,严肃财经法纪,增强各类监督的协同性和有效性,从源头上铲除经济违法违纪行为滋生的土壤,提高国有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公有制经济源头治本、防治腐败。

(二)加快完善与财会监督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

1.重视战略保障框架,优化完善法治环境

尽快从制度层面解决当前财会监督相关法规,与中央对财会监督的新定位、形势任务发展的新变化等内在要求尚未完全适应的困境。加快修订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通则、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以及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层次较高的财会监督法规。通过法规制度立改废,压实细化国有资产运作和资金活动决策、执行、监督环节相关人员责任,厘清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财会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公权力边界、审计责任边界和法纪责任。强化惩戒措施,明晰精準追责处罚的量化裁量标准,增强法纪规范的威慑功能,真正发挥出监控、预防、纠偏、惩戒的功能作用。

2.坚持问题导向,绘制战略因果关系图对症下药

突出公有制经济特点、资产属性和党的领导体制等专门要求,解决制度设计安排与实际“两张皮”“空转”问题。要通过绘制战略因果关系图,分析各维度相互作用关系,寻找出最佳路径。健全完善公有制企业法定代表人、党组织负责人,以及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总审计师等重要岗位权责体系,紧盯市场主体和经济活动、资金运动全过程细化监督责任要求,将岗位责任嵌入与战略规划、筹资投资、工程建设、资产评估、资金存放、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等内部控制相关联的决策、监督、执行程序。通过抓住关键少数压实领导责任,破解责任缺位、错位及其内部控制有形无实、对下不对上等弊端。

3.应用战略地图工具方法,分析构建法纪裁量标准和映射关系

要加强法规的释义与解读答疑工作,阐明条文原委,统一执行环节的思想认识,防止各自理解造成五花八门的偏差。要依托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优势形成联动监督的合力,在法与纪之间,将抽象的纪律表述与违规违纪行为类型、情节轻重有机关联,建立起清晰的映射关系和规范的裁量幅度,促进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党内纪律责任、经济处罚责任能够有机关联对接起来,防止选择性执法执纪或者“大事化小”,让责任追究能够真正到位,使法纪“高压线”带足电量,形成“不敢腐”的震慑。

(三)在推进会计职能两个拓展中夯实强化财会监督职能

1.坚持战略导向设定前瞻性、战略性责任

要直面新征程上的多种挑战,善于应用战略管理领域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方向、目标、任务、政策视角准确把握全面深化经济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能,长远谋划财会监督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新时代里的财会监督要与时俱进,深入贯彻新时代经济社会工作总基调,体现新时代特色,充分利用监督这把利刃,服务改善营商环境,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为经济运行提质增效保驾护航。

2.把责任扛在肩上直面战略目标挑战

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资产、资金、资源高度集中,体量规模大,是反腐败斗争的重点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已对“完善资金管理”“防止资金闲置和损失浪费”等问题进行过多次强调。因此,必须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纪委有关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紧密围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 突出公有制经济重点领域,注重在大局大势下谋划财会监督工作,主动嵌入经济主体核心业务、直接穿透经济活动运行状况,以发现和揭示问题作为突破口,主动作为、系统应对、标本施治,揭示风险、消除隐患、防微杜渐,找准财会监督岗位建功的有效切入点和发力点,切实提升财会监督的主动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尤其是要按照党中央的分析判断,盯紧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金融和国资国企领域反腐败工作,加强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监督,紧盯工程项目、并购重组、境外投资、国企混改、金融交易、大额采购、公关营销等关键敏感环节。

3.发挥好监督体系战略格局的协同优势

要把握事业发展机遇,在监督体系的体制机制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创新。在监督体系中引入和示范应用风险管理领域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激发和调动各监督主体的积极性。扩展“价值链”和“生态圈”,向业务端前移延伸,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的监督体系内各项监督之间形成高效衔接、分工协作、联动共享的监督体系,处理好财会监督中的宏观、中观、微观、事前、事中、事后的关系,注重发挥财会监督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优势,通过全景式扫描透视克服传统监督“头痛医头”的片面性、局限性弊端。特别是在监督计划制定、专业资源分享、线索信息互通、数据系统对接、案情判研移交等形成机制化、规范化的常态机制,通过形成合力,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促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整体监督效能达到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

4.在战略化监督体系中拓展财会监督“过渡区”“接合部”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子系统的财会监督不能有只耕自己一亩三分地,不管他人万亩园的狭隘心态。财会监督在新定位中要格局宽广,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重大事项都要向党委请示报告,用好贯通协调机制,主动熟悉掌握党内监督的巡视巡察重点、纪律处分相关的案件检查立案标准和审理证据要件,搞懂弄清统计监督与财会监督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指标差异,分析吃透审计、税务稽查、统计督察发现问题所关联的财会问题风险隐患。通过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开辟“过渡区”“接合部”,提升财会监督价值管理优势,在战略化监督体系中广泛吸收其他监督机构的有益经验,并且主动发挥更大作用。

(四)加快修补科技应用短板,实现财会监督科技赋能

1.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布局战略实施

要善于运用算力强、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处理海量数字资产。随着网络通信、计算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在经济领域应用,业财深度融合,业务、财务数据信息海量存在,相互交织关联,使数据收集、加工和分析、处理,特别是筛选甄别关键异常信息数据的操作性难度明显加大。要主动适应现代信息科技变革,运用新媒体技术、云端技术、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探索应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演进技术,分析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捕捉融合目标明确、价值密度高的信息。对平台数据有效整合,尽快消灭信息孤岛,提升数据治理水平,搭建经济活动的“数字神经系统”和数字化资源池。

2.推动建立业财一体化监督数据的战略型数字资源平台

加大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力度,响应环境、业务、主体、程序的种种变化。力争实现开放式系统的集成化、封闭式异构系统的可交互化,按照数字化、精确化、智能化方向构建联网监督交互式共享平台。创新推进现代信息科技渗透应用到复杂战略分析领域和财会监督的全过程、各环节。提高财会监督大数据运用本领,实行网络联通、实时监控,加强数据采集加工和分析研判能力,深度挖掘线索和疑点,提高监督精准性,以科技赋能重塑财会监督效能。

(五)以对事业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专门化人才培育使用

1.坚持战略眼光建设财会监督专门化人才队伍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财会监督成效要依靠专门化人才资源。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人才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站在历史的角度、站在全局的高度指出黨和国家的事业、民族的振兴要依靠人才。因此,必须立足长远夯实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多措并举育才聚才,建设精干高效的财会监督人才队伍。财会监督首先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引领,增强政治向心力,让财会监督岗位广大专业化人才深刻认识到党交付的财会监督工作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工作责任,是职责所在,价值所在。鼓舞财会监督岗位广大专业化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对财会监督,必须充分认识其专业性、复杂性、多元性,建设专门化人才队伍。积极倡导应用绩效管理领域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实行人才梯队配套、岗位创新配套、岗位立功配套的专门管理机制配套政策。

2.从国际人才竞争战略中深刻认识党管人才规律性的制度优势

抓后继有人是根本大计,务必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财会监督要突出其政治性,用联系、整体、发展、重点论的观点去把握目标导向规律、整体联动规律、渐进优化规律、众式趋合规律、多维保障规律。要坚定不移地将财会监督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完善党委和组织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统一布局之中,明确目标使命、领导体系、运行机制、实现路径。组建财会监督的专门化人才库,选人用人是风向标,要严格政治标准和政治素质,强调政治过硬、作风正派、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突出“政治三力”。

3.锚定公有制经济财会监督战略目标梳理人才工作脉络

主动加强知识管理,打破“知识孤岛”,倡导博学勤思,讲求业务精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培养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心理承受素质和心理调节素养。培养具备国际化视角,熟悉经济贸易、财税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掌握管理会计、预算绩效、政府采购、内控合规、稽核审计、劳资管理、产业统计、诉讼仲裁以及思想政治等工作的多样化技能,跨学科理解能力强,敢担当、能担当、善作为的财会监督人才队伍。通过岗位创新锻造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专门化人才,防止出现“外行监督内行”“认认真真走过场”“雾里看花”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弊端。完善人才评价指标,建立以岗位创新、岗位奉献为主体的专门化财会监督“铁军”和“尖兵”评价体系。

4.合力构建激励财会监督人员奋发作为的战略绩效导向

党政工团和行业组织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优势,合力构建财会监督战略目标与绩效导向相适应的正向激励机制,激发财会监督岗位广大专业人才活力,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财会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经济金融领域实际问题,有力服务保障经济发展。组织、宣传、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知识产权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以及社科联、会计学会等有关行业组织,均应高度重视财会监督的社会效益,积极研究设立专项支持政策措施。通过设立财会监督专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举办财会监督专项技能竞赛、科技发明成果竞赛、岗位建功劳动竞赛、理论研究成果竞赛等多样化形式以赛促建,为财会监督设立各级技术能手、科技进步奖励、建功标兵、创新成果奖励等遴选门类,探索引入“揭榜挂帅”机制激发活力,积极鼓励岗位创新和岗位建功,旗帜鲜明形成与支撑财会监督战略目标的正向绩效导向。

5.以文化自信凝聚财会监督的战略动能

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财会监督职能,在性质、地位上与国外财政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税务等相近职能有着本质区别,绝不能用所谓的“国外经验”“国际标准”来看待有中国特色的财会监督。我国财会监督的职业标准和精神动力,不可能照抄照搬国外职业能力框架或职业道德规范,而应针对我国国情,为财会监督注入富有文化自信、汇聚爱国力量的精神动力,奠定坚定维护公有制经济的政治站位和共同思想认知基础,形成一股无形而强大的战略动能,体现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财会监督独特优势。

四、结语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党的领导是财会监督的主心骨,监督体系是财会监督的大舞台,要在大局、全局中谋划新时代财会监督的战略目标任务和使命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财会监督职能作用,要在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中接受政治历练和思想淬炼,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制度,聚焦突出问题进行纠治。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要通过岗位实践培育斗争精神,磨砺斗争经验。要强化政策供给,释放政策效应,大力完善财会监督制度和能力建设,积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业财一体化模式下的财会监督,强化人员力量,夯实监督基础,增强监督权威。建立符合战略导向的科学绩效评价体系和正向激励机制,用“赛马制”选贤用能,让“千里马”脱颖而出,提升监督效能。要注入文化动能,坚定自信,融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更高更新舞台发挥职能作用,实现岗位创新,岗位建功、岗位奉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管理会计案例示范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

[2]陈虎.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21(14)67-72.

[3]陈新辉,张文明.专业服务企业员工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管理观察,2016(12)12-15.

[4]陈亚儿.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20(1)179-180.

[5]金花.大数据时代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变革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17(10)6-9.

[6]刘勤,尚惠红.智能财务打造数字时代财务管理新世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

[7]宋哲.RCEP:我国自贸区战略的理论深化、实践突破和工作启示[J].国际税收,2021,11:23-29.

[8]严建援.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9]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党管人才工作规律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责编:杨雪

猜你喜欢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
浅析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下的财务内控
浅析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下的财务内控
慈善捐赠的战略性管理研究
非标准住宿产业的蓝海战略研究及案例分析
CW集团财务战略分析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论医院如何完善精细化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建设
浅议海外并购后的整合管理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