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维逻辑探析

2024-04-22 11:28滕飞刘宇婷袁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滕飞 刘宇婷 袁野

摘 要: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独特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和实践原则。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文化认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理论和民族理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价值理念三个方面挖掘其理论渊源;在历史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自觉到自为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基础;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原则表现为统筹兼顾、包容并蓄、知行合一。

关键词: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在夯实文化根基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不同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历史记忆和情感联结,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历史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自觉到自为发展,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持续强化文化认同,厚植文化根基,构筑文化强国,以文化认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赓续发展。

理论逻辑: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文化认同理论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文化认同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了他们的共同体思想,认为未来社会应该呈现的共同体形态是“自由人联合体”[3]。马克思“文化全球化”观点和“世界文化”理论认为通过对国际市场的开发,把各个国家的精神产品变成了公用物品,这样就突破了国家的单一性和局限,使得各个国家的文化越来越接近于“世界文化”。马克思的“民族文化观”理论认为,每个国家的文化具有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特点,必须由其各成员所共享。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文化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中华文化观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把民族和个体的利益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建立的,“多元一体”是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在全球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接触也变得更加密切,在长期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中华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理论和民族理念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认同理念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有着逐渐清晰的思想系脉。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民族、国家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民族观点。李大钊关于“相同的历史文化”加深中华民族的政治身份与民族归属意识的观点,反映出由文化身份到中华民族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内部逻辑。陈独秀亦指出“中国各民族组成中华民族”。杨松从文化的角度,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邓小平在谈到西南少数民族问题时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家庭,必须通过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被提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时间脉络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理论和民族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目标指向更为明确。

3.中国的传统文化认同价值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理念。“和合”理念体现多元统一的价值观。“和”既是指导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维系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文化情感脉络。由于受居住地区、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各个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差异,和而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差异;但是,在漫长的融合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能够坚持到今天,与“和”这个传统的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和合”思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此外,“大一统”思想的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一统”思想是一种涉及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思维方式,在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和“大一统”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真正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历史逻辑: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探究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的催化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一段不可分割的历史记忆,是各族人民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历史资源。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其是由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凝聚着各族劳动人民共同的辛勤和智慧,承载了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文化象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资源对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共同的精神果实反映出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是中国各民族共建共享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驱动力。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的催化剂,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指引。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新的历史时代继续发挥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2.近代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发展的助推器

近代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是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和助推器。首先,近代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革命、建设、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蕴含着我们党战胜强敌、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力量,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凝聚力量。其次,近代革命文化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在革命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共同抵抗外敌,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情谊,这种团结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最后,近代革命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沿革和发展,其中倡导民主、科学、平等、自由的价值观,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和文化的繁荣。这种进步和变革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之,近代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发展的助推器。它激发了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近代革命文化,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为发展的稳定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稳步前进。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够将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纽带。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了人们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奋斗目标,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强调公平正义、法治秩序与社会和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开放的文化态度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和支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总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为发展的稳定器,在凝聚民族力量、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实践逻辑: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1.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文化认同的三层关系

从辩证思维看,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三方面的矛盾关系,即文化一元指导与多元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此三者是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正确处理文化一元指导与多元发展的关系,就要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文化的协调发展。坚持文化一元指导就是坚持弘扬主流文化和社会主旋律,坚持文化多元发展就是倡导发展大众文化和尊重文化多元取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要在根植历史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并进一步开创未来。从历史中汲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来源。可以积极利用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将独特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同时,还要进一步开创文化发展的未来,使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立足本国发展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最后,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体系,是各民族文化交汇和融合的成果。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形式和特色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

2.包容并蓄:夯实文化认同的三方面内容

从历史性思维看,在历史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新时代夯实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一段不可分割的历史记忆,又是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文化体验、教育宣传、创新交流等方式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其次,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澎湃动力。革命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凝聚力量,可以通过宣传和表彰革命先烈的事迹、加大对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组织各类革命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全社会尊重革命文化的氛围,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革命文化的存在和影响,从而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最后,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开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思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在一起,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聚合力。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要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反映,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鲜明地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價值准则和价值理想,有利于凝聚民族共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引方向。

3.知行合一:提升文化认同效能的三个维度

从实践性思维看,提升文化认同效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目标,可以通过制度、教育、传播三个维度提升文化认同效能,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从制度角度看,提升文化认同效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文化产业扶持制度、多元文化交流制度、社会奖励制度等方式提升文化认同效能。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民族事务,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牢政治基础。其次,从教育角度看,提升文化认同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要利用好思政课平台,从教育维度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思政课是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平台,要积极利用和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在思政课的内容设置方面兼顾各族群众的理论需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牢思想基础。最后,从传播角度看,提升文化认同效能具有重要意义。要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宣传载体,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重视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重视宣传实践的活动创新发展。可以积极利用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各种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开阔思维,创新宣传的新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宣传工作的具体方针和措施也应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

[2]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 , 2022-10-26(1-5).

[3]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4]习近平.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J].求知,2021(8):4-9.

[5]暨爱民.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机理与实践展开[J].南京社会科学,2023(2):135-142.

[6]郝时远.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6):1-10.

[7]孟凡东,王占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36-42.

(作者单位:滕飞、刘宇婷,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野,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