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群文化”的基本内涵与路径研究

2024-04-22 11:28费衍慧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实施路径

费衍慧

摘 要:作为以精准对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由师生主体共同创造、积累和发展而来的产物,“学群文化”有自身的精神基础、实体支撑和力量保障。而以“目标为导向”的分类活动为载体,以“宿舍”为最小驱动单元以及构建网格化运作架构与管理体系则为“学群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路径。

关键词:学群文化;高质量教育体系;个性化需求;基本内涵;实施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为此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与教育针对性不足之间的矛盾。通过“学群文化”建设,更加关注大学生个性化学业发展需求,可以形成全员协同的建设和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

“学群文化”的基本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追求学业发展的过程中,对教育个性化的需求大大增加。他们不再满足高校传统的群体组成,如宿舍、班级和院系等,而是希望加入自愿性更强、自主性更明显、自由性更突出的学业群体。

“学群”,即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共同担任指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精准对接不同类别学生个性化学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而组建起来的学习群体。“学群文化”由“学群”内师生主体共同创造、积累和发展而来,是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及非物质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学群”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学业目标追求。

1.“学群文化”的精神基础是文化认同。作为主体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对客观世界的追寻,文化认同具有身份归属、凝聚力量、传承发展、价值遵循的社会功能。因此,作为识别和认同所属群体的关键因素,文化认同是一个群体存在的精神基础。每个“学群”在运作时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制度建设、机制运作和人员配置上相互交织,使得形成的文化认同持续激励“学群”主体凝聚合力,共同培育出“学群”内自主、自助学习的动力。

2.“学群文化”的实体支撑是同辈群体。社会学中将同龄人群存在各种相同因素而组成的非正式群体界定为“同辈群体”。“以内部群体为基础,再对外部群体进行分析、对比,从而突破原有群体的边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活跃群体,也就是‘同辈群体”[2]。“同辈群体”通常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平等的关系、强烈的互动意愿、文化交流与互通以及对群体较强的凝聚力与吸引力等特征。通过打造良好的“同辈群体”环境,能够引导“学群”自发树立榜样的力量、巩固“学群文化”的成果。

3.“学群文化”的力量保障是资源整合。“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发挥育人的协同作用,促进资源整合,为“学群文化”建设提供力量保障,切实涵育出激励师生的力量源泉和内生动力。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态过程,资源整合需要通过比较和选择、交流和提升,从而形成推动“学群文化”建设的作用力,促进各个主体对“学群文化”的实践认同,激发“学群”内含个体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作为师生共同享有和共同建设的文化形态,“学群文化”实现共建共享,明确各方责任和任务,重视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建设力量的互补性。

“学群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学群文化”建设要立足高校特点,以“目标为导向”的分类活动为载体,以宿舍为最小驱动单元,构建网格化运作架构与管理体系。

1.以“目标为导向”开展分类活动。设计出目标导向的分类活动,才能精准对接大学生行为实践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是“学群文化”建设的基础要求。學院精准对接学生个性化学业发展目标,成立了“考研”“竞赛”“四六级”及“留学”四个学群。“考研学群”积极收集发布研究生招考政策、动态等信息,主动购置考试大纲及分析类书籍供学生借阅,引导学生明确考研内容和要求;同时,整理了近五年保研和考研成功的学生情况,为在校生详细分析,供其参考;后续学群将探索针对大学不同阶段,完善群成员的分类管理,开展针对性更强的考研经验交流、学术能力提升等活动。“竞赛学群”立足理论实践相结合,鼓励专业教师针对必修课不同方向指导学生参赛,“学群”采用“加强专业基础课+种子选手筛选+赛期集中培训”等形式,把课程授课与学科竞赛相融合,在推动专业课程理论应用的同时,有效提升各类竞赛的获奖率和成果转化率。“留学学群”通过举办英语学习打卡、托福雅思考试训练营等活动提升语言水平,邀请留学学生开展留学期间学习生活的经验分享等活动,夯实学生基础素养。“大学英语四六级学群”通过英语角、英语竞赛、英语打卡、线上自习室等活动充分提升学生英语应试水平,提高四六级考试通过率。

2.构建宿舍最小驱动单元。作为高校公共生活的空间之一,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实体,既是“着力培养公共精神的‘小社会,也能成为充满温馨氛围的‘大家庭,还可以充当促进成长成才的‘隐形课堂”[3]。在“学群文化”建设中,学院充分关注各个宿舍具备的个性化学业发展需求,通过深度辅导、调查问卷、班会等方式进行详细摸排,对有困惑或迷茫的学生给与帮助和引导,促进宿舍单元形成加入“学群”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学院重视发挥宿舍“同辈群体”的作用,通过开展“学霸宿舍”评选,强化“学群”在宿舍层面的正向激励和榜样引领效果,夯实构建宿舍驱动单元的基础和铺垫。将宿舍作为最小驱动单元并非宿舍成员加入同一“学群”,而是通过宿舍不同成员之间互相影响和带动,形成“学群文化”氛围。同一宿舍不同“学群”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对照、学习和效仿,自我教育、自我检视、自我丰富和自我完善。

3.构建网格化运作架构和管理体系。网格化“主要依托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建立统一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按照精细化要求设置多个节点,协同多方力量和资源,高效精准开展各项管理和服务”[4]。“学群文化”通过科学运用网格化的运作架构和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调动多方资源,发挥协同作用,精准化地将学生个性化学业发展需求和培养目标整合对应,增强教育实效。首先,实现网格划分标准化。结合建设目标和构成实体,学院“学群文化”网格划分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宿舍、班级、专业、学院五级网格,调动学生个体、宿舍长、班干部、班主任、系主任、学群负责人的力量。其次,实现网格资源协调调度机制化及网格管理体系化。学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学群文化”建设工作和目标进行统筹分析,制定了学群工作方案,细化了各网格层级管理的内容,从而强化了资源统筹协调和有效利用。最后,应逐步实现网格联系信息化。结合网格划分层级,搭建统一信息化运行平台,使基础数据记录精准化、更新数据高效化、评价信息及时化、反馈渠道畅通化,为“学群文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课题“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群文化建设推动优化高校社团思政育人功能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邹太龙,宋雪艳.同辈群体对大学生集体主义的冲击及其教育引导[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23,27(3):104-111.

[3] 杜飞进.宿舍是大学生公共生活的开始[N].光明日报,2016-06-21(6).

[4] 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1-7.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实施路径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