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4-04-22 11:28:31庄瑞峰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

庄瑞峰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时代声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文化问题本质上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生命重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信;两个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历史、实践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1.“文化自信”集中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

第一,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铸就文化自信的根本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道路上不断摸索和总结,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牢牢树立了文化主体性。只有具备坚固的文化主体性,才有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文化自信才有根本依托。面对“两个大局”复杂交织的历史背景,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党和国家就有了开拓新时代新格局的文化引领力。

第二,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将文化明确为引领社会革命的深层次力量,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有对社会主义与自身文化的内在契合性的挖掘,“第二个结合”则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关于文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多强调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相对缺乏从社会革命维度认识文化问题。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建设三个原则的首要原则,这是文化自信理论内涵的又一次升华。这表明“文化自信”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世界观,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方法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塑造全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才能在全社会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党把文化自信确立为“四个自信”的组成部分,将文化与道路、理论、制度并列,即从本质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坚持党对文化的绝对领导就牢牢守住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第二个结合”的提出,牢牢守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它让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绽放出璀璨光芒,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当代文化领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深刻阐释,回答了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的根本哲学之问;用五个突出特性对中华文化进行精准画像,让我们认清自身的文化特质;带我们回顾来时路,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经验,并深刻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号召,并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为文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意识形态、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传承发展等问题做出重要论述;就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方法提出一系列重大創新观点;就文化建设的方向提出“新的文化使命”等时代号召。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光辉典范,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第四,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深入群众中形成的,集结了群众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从四川三苏祠到河南殷墟遗址,从山东孔府、孔子研究院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甘肃嘉峪关关城到福建朱熹园,从山西云冈石窟到广东潮州古城……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调研,专程察看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婺源县千年古村石门自然村三个具有显著文化标识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了解群众心声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文化建设的深刻见解,平实又生动的语言让人民群众更容易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声音

1.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从文化的一般含义来看,文化是人的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称,是“共同生活的人群在长期的历史当中逐渐形成的,并高度认同的民族经验,包括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准则、社会理想、生活习惯,各种制度等。”[1]这是相对狭义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范畴内思想、价值、观念等内容,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并列,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广泛使用的文化含义。虽然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但是却与经济、政治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根基,是一个有机整体。恩格斯晚年曾强调,“政治、法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2]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特别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文化建设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经济建设具有强大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重要战略部署,并强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在全国人民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重大历史节点,我们党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體现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如果说经济、强军等思想旨向的是硬实力的提升,那么文化思想则是旨向软实力的提升。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充分证明,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目前,“两个大局”交织的局面日益复杂,构建国际话语权、大国文明对话的需求日益迫切,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任务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社会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2.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引领

从文化思想史的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意味着要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文明形态,这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来就具有五种突出特性,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现代文明,也不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断裂,而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行进过程中的更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列举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十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集中向世人阐释了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简单粗暴地消灭了古老文明,而是赓续了古老文明,经由“第二个结合”,把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地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让古老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交织互动,古老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因此具有了正道沧桑的厚重;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中华民族文明因此也具有了革故鼎新的气魄。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生命重塑提供思想引领

1.个体文化生命重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落脚点

从文化哲学的维度来看,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备文化批判的视角,对文化的关注,本质上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关注。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化就是人的根本生存方式,文化的转变就是人的根本生存方式的转变。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自由的实现程度。文化建设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使人更好地向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社会发展要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从文化生存论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本质是文化的现代化,是人的生存方式的现代化。

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和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但也严重否定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与对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人的解放与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实现。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来的两面性特征鲜明,“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3]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根源,指出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精神世界,而在于物质生产方式。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逻辑,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权力走向资本化,国家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机器。资本逻辑塑造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特征,资本控制下的文化生产扼杀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文化丧失了批判功能。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人的本质走向异化,人的价值和意义被物质的增长需求所淹没。

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革命:唯物史观彻底改变了人们认识社会和自身的方式,并通过革命实践行动改变自身处境,推动历史发展;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不再从刺激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经济学,而是从经济生活的主体也就是人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学,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劳动状况和社会关系。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目的是让劳动人民打破一切现实的剥削和压迫,实现以经济解放为基础的彻底解放,从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逻辑,只有瓦解资本逻辑才能为人的文化解放提供现实基础。资本主义文化危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被彻底消灭,共产主义是克服危机的内在超越式方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守住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也就必然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批判精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本质上是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生命重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构建现代新型文化形态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将社会主义文化内化于人的根本生存方式,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中国式现代化彻底否定了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西方现代化,构建起以劳动逻辑为基础的全新现代化模式,因此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种子在21世纪的中国开花结果。

2.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特色是对现代化中国社会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的展望。

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每个中国人的文化生存方式重塑的过程,是每个中国人的文化生存方式完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我们党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去武装人民群众的思想,去改造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艾思奇在《大众哲学》的绪论部分就从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去阐释哲学是什么,他指出日常生活既包含哲学又离不开哲学,人们的生活与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人民的日常生活思想是极其重要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才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4]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文化生存方式重塑的高度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要靠现代化的中国人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两个结合”等重大论断都旨向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每个中国人的文化生命的重塑,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构建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遵循。

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BJSZ2023ZD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8.

[2]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M]//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3] 卡尔·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M]//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9-580.

[4]艾思奇.大众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0.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科学导报(2023年92期)2024-01-06 05:44:0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未来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 21:11:22
推动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发展
人民论坛(2015年17期)2015-09-10 16: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