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4-04-21 06:46吕兆华谭彩云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高校

吕兆华 谭彩云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而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从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高校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在高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1987年2月,浙江大学率先开设国内第一门青年心理健康选修课至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近40年的发展,走过了从选修课到必修课,从高校自发设立到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要求开设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受重视

近年来,许多高校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但仍有部分高校在学分、学时和覆盖面上无法达到要求。部分高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是为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相关文件的要求,被动做出的安排,而不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做的主动设计。

同时,高校课程内容较为多元,学生会将注意力放在专业性较强、学业考核分值较高的课程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过多的关注,采取较为轻视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二)授课学时不够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目的、意义做出了论述,同时规定了课程学时,其中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了2个学分,32~36学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3大部分,12个主题,授课内容十分丰富。在有限的学时内达成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等层面的教学目标,其难度更大,所需的时间更长,仅靠有限的30余学时很难完成。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年级面临的发展主题是不一样的,其发展的重心也会有所变化。学生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的,期待学生通过30余学时的学习就能自如地应对大学阶段的各种心理发展主题,显然不切实际。

(三)教学师资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因授课师资有限而采取大班课堂教学,由此出现了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大班教学加大了教师课堂管理的压力,分散了教师的授课精力,影响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较少,学生能参与、可参与的课堂活动不多,师生之间很难做到有效的课堂互动。活动体验和课堂互动减少,仅靠教师单向的理论灌输,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知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技能。

部分高校为缓解师资不足带来的授课压力,将没有心理学背景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但教学中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知识讲授不到位、心理健康技能指导不准确、重活动轻讲授、重形式轻内容等情况。

(四)教学内容欠缺系统性和确定性

通常情况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专题的方式进行讲授,但专题之间衔接不畅,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更像是多个讲座的集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并没有做详细的说明,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受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上带有很强的教师个人特点,较难保证课程内容完全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即便选取了统一教材,有明确教学大纲的高校,也会出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跳出教材,脱离大纲,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的情况,这些都将影响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五)教师备课难度较大

首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实际情况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受重视程度不一。其次,受个人生理、心理和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间的心理健康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以上情况使得教师较难准确了解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心理健康水平,无法有效地开展备课、教学设计等教学工作,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强调课程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从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兼具知识性和实践指导性,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技能,让学生学会正确应对学习、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惑。

其次,明确课程育人功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更进一步的目标则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社会化,适应社会发展与国家需要。

最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更好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人才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高校和学生的实际,做好课程设置的顶层规划与设计,做好智育、德育、心育的有机结合,有效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二)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阶段性、连续性是心理成长的显著特征,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题,下一阶段的发展是在上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打破不同学段之间的断层,在考虑阶段性的基础上,突出其连续性,实现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规划、组织、协调作用,从学生毕生发展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规划系统的、贯穿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伴随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其次,各阶段学校要依托自身优势,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核心,聚焦各个学段的特点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段特点着手,制订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稳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确保各阶段学生心理的健康性,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挑战。最后,各学段学校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各学段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形成全过程心理育人合力,共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要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育人的核心素养,让教师主动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学会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

其次,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一,高校要结合实际设计符合社会需要和教师需要的培训。高校要从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帮助教师把握学科前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高校还要通过加强对没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缓解授课压力。第二,高校要制订并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听课制度。高校应通过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和教学研讨,帮助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高校要注意发掘和打造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树立教学标杆。高校应利用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引导和鼓励其他教师,从而提高整个心理教师团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心理健康育人成效。

(四)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和特征,合理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教师要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确定课程所传授的知识、理念、技能等内容,将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编排,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进而提高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也便于教师开展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其次,教师要将思政内容融入心理课程体系,以思想政治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身心健康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四个自信”。

(五)规范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单次课的教学过程設计和整门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教学划定在既定范围内,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教师要做好过程管理。教师要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多角度做好教学过程评价,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最后,高校要定期进行教学督导,分阶段考查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实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组织性、计划性,又有灵活性、可变性。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尤为重要,但目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不健全,在课时、内容、师资等方面存在不足。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做好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进,秦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8).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0年建设历程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

[3]黄岩,杨海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5).

[4]董甜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创新[J].新课程研究,2023(27).

[5]李忠艳,雒文虎,胡菊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2).

[6]李文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B14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高校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