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注和发展全民的心理健康,是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承担着为大学生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义务。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心理课程教学模式的阐述,分析了师生在教和学上的不同现象,提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研究“互联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建议
2016年8月19日到2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这个重要指示为当前“欲抱琵琶半遮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吹进了一股清凉之风,它将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足见对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视。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向广大师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的主要渠道。2011年6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文件,要求所有在校大学生必须接受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由原来的学习人数不多的选修课,顺应形势的发展,目前已经是各高校的必修课或必选课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1.老师单一理论授课为主型
这是较早时候的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许多年长一点的老师依然乐此不疲。不管他们讲解如何饱满,讲述如何清晰,但单调的方法依然让躁动的学生产生乏味而心生厌倦之感。
2.老师授课和学生社会实践结合型
由于高职院校的“2+1”上学模式,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数在压缩,选修课课堂教学时数更得不到足够保证,所以老师就采用了将一部分课堂集中教学时间设置为由学生组成小组完成一个调研课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这在公共课包括心理课上比较多见。
3.教师授课方式多元化型
笔者曾经也苦于大班合班教学带来的烦恼,为此多方探索,多方求教,于2014年进行了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具体方式是:一、首先将十二次课的结构采用团体辅导的结构模式,即“破冰分组+课堂教学+团体解散考核”三部分。二、在课堂教学部分,采用“情景+反思+学习+领悟+迁移”五步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这一模式体现出了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团队化,更展现了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现象。
4.教师授课和网络课堂尝试型
有部分学校顺应形势发展,采取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30学时,一半学时是学生用来观看设定章节的网络视频,另一半课时则集中在课堂上由老师主讲完成,这也是一种新型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法,也同样值得推广。
5.学生提问教师课堂解惑型
真正的翻转课堂,大概才是这样的吧。这种形式,需要在课前安排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时将学习中的困惑带到课堂才能实现教师解惑的目标。这样的做法需要老师提供很多知识点的微课教学视频供学生在课前学习。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将原来的“预习+学习+复习”这种模式发展成了“学习+解惑+复习”这样的方式。这是目前在尝试中的方法,也是我们这个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1.大班合班教学
高校每一届的新生数量基本维持在3000人及以上。专职的心理老师要在一年中完成对所有学生30学时2学分的教学任务,只能采取大班合班教学的方式,一般课堂120人左右,有的学校更有200名学生。每次上课就像做专题报告。大班合班教学,课堂管理难,一般以上的学生无法兼顾。教室大,中间和偏后排的学生基本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迹,课堂效果很差。学生也乐得自己照顾自己,基本无法参与进教学互动。
2.教学时段后移
受人才培养方案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进不了公共课教学计划;又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大部分学校只能将课程作为选修课或必选课放在晚上或下午七、八节的时段。很多学生白天六节或八节专业课已经使他们疲劳无力,为了能有较高出勤,所以课是来上了,却是出工不出力。在这样的时段,安排身心俱疲的学生,也不可能有如意的学习效果。
3.低头一族覆盖
当前的大学生都是出生便遇见网络的一代。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手机功能越来越齐全,它集电脑、数码相机和电视一体,因便捷、不受地域和环境限制等特点,受到广大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也未能避免成为玩手机的“重灾区”。有人说:“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还真能反映出目前大学心理健康课的尴尬境地。他们书可以不带手机却不能不带,如何制止学生堂而皇之玩手机的现象成为目前教学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4.教师辅导员化
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目前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基本都采取这样的结构: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老师和心理教研室的老师为主,再加上各系没有专业背景的心理辅导员。系里的心理辅导员他们身份多重,上课只是兼职,其他常规工作往往制约他们钻研教学钻研学生钻研教学方法。在目前师资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也只能作为权宜之计。
5.教学过程程序化
因为不熟悉业务,那些非科班、非师范类的年轻心理教师也只能满足于将课按部就班上完。对于如何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如何更好组织教学语言、怎样呈现知识、如何训练学生心理素质,尚不能应用自如。
6.考核标准单一化
因为是选修课,很多老师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依然是老掉牙的写论文。可是网络这么发达,论文也不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相似的文章让老师一目了然背后的原因。究其原因,单一的考核评价的方式也许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建议
互联网+商店成了“淘宝”,互联网+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出租车有了“滴滴”,那么互联网+教育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目前十分流行的网络微信群里的课程学习如火如荼,一个课程可以同时跨越时空、跨越国家、跨越受众群体,只要有信号,就能学习,而且可以多次反复爬楼学习!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各行各业全面融合。目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高校的心理健康课也积极主动探索以互联网为互动形式的网上教学模式,实施“互联网+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计划,本校或外面精彩的资源,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点,申报和建设本校的在线课程,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某些弊端,将重要的知识点、难点及能力训练点设计为网络视频课,体现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引导他们一起参与到新时代的教学变革中来,真正做新时代教学相长的师生。
作者简介:
吴美娟(1967.6~),女,江苏武进人,副教授,心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
项目基金:本文是2016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十三五”课题《“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6YB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