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活动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师引导策略

2024-04-20 09:40郑臻宇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郑臻宇

【摘 要】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章在校园活动中,基于导师引导策略,引导学生综合信息处理、处理纵横关系、发散思维、尝试不同岗位,以及全程关注价值引导和必备品格养成,实现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全员导师制 核心素养 校园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1-13-04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作为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文件指出中小学需落实“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育人途径。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校园活动是大多数学生期待和喜爱的体验学习形式,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全员导师制推行背景下,从活动育人的视角探讨导师如何在校园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必备品格和提升关键能力。

一、导师制是提升校园活动综合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校园活动的综合育人价值一般可以从活动的整体目标达成、教育的影响效果和个体成长收获等多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个体成长收获容易被忽视,以致一些校园活动陷入误区,一味追求形式,缺乏对教育细节的打磨,成就少数学生的风采展示,忽略多数学生成长的需求。如果对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挑战、困难和疑惑给予引导,那么有可能把它们变为引发学生成长突破的机遇。

2021年上海市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目的是落实教育综合改革,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推动教师人人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和身心健康的促进者。导师结对一般是1名导师对7~10名学生,落实全员导师制,倡导导师在校园活动中全程陪伴引导学生,是提升活动综合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二、校园活动中的导师引导策略

校园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学习,基于杜威“从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陈鹤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理论指导,在实际引导学生过程中,导师可以围绕价值观、能力和品质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实施有意识的引导。

(一)引导学生综合信息处理,提升认知能力

1.信息的常规应用

全面掌握信息是有效参与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信息收集和处理贯穿活动的全过程,这里所指的信息包括学生自我的内部信息与相关活动的外部信息,也被称为生涯信息,提供这些信息可以丰富学生的自我知识与职业知识,加强信息处理能力(做决定技巧层面)以及后设认知的能力(执行处理层面)。[1]

在校园活动公告期,导师就可以介入引导,通过对学生的基础分析和掌握活动内容概况,预设生成动机、目标、兴趣、计划等。在校园常见的学农活动开始前,导师与学生的引导互动设计见表1。

不同学生对于活动的期待和重点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作为作出判断和计划的依据。这种信息处理的行为不只出现在活动启动阶段,而是在任何阶段都始终存在。例如活动过程中突发问题的解决、学生参与活动的感受体验,活动后期的成果产出、经验转化都会涉及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提升认知能力的过程。

2.信息的深层反思

深层次的元认知是内在的、更抽象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元认知需要导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密切关注,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行为、心理状态等复杂信息进行反思,也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例如在校园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我的志愿者服务行动设计是不是符合需求”,进而思考“我为什么会思考需求的符合性”。通过一系列的反思,促使学生挖掘活动中值得辨析的本质问题,提升学生的进阶认知能力。

(二)引导学生处理纵横关系,提升合作能力

校园活动通常由师生群体共同参与,一场成功的活动离不开良好的分工合作。对于导师而言,结对的学生有可能单独形成一个活动小组,也有可能被分散安排在不同的小组。例如学校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一般会设置指挥团队和运行职能团队。团队内部、团队与团队之间合作与冲突是必然存在的。无论哪种情况,导师都有必要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进行引导培养。在团队运作阶段,导师需叮嘱学生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团队内履行职责的过程,尤其是记录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感受,并及时与导师进行反馈。导师则重点抓住两个维度开展引导。

1.纵向维度的关系处理

应对与管理者的合作关系,包括职能团队与指挥团队的关系、本团队内部成员与组长的关系。经常会遇到学生对管理决策的质疑与不认同,导师不能武断地作出判断,而是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明晰学生的质疑是否合情合理。如果合情合理,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建议。

导师可以通过座谈、辩论、游戏等方式,剖析学生的优势、劣势,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主动形成合作共赢的意识。然后通过案例分享、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作的方式方法,常见的训练主题有“沟通艺术”“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坚持与妥协”“团队人际关系”“领导力与执行力”等。

2.横向维度的关系处理

应对平行的合作关系,包括不同职能团队间的关系和团队内部成员的关系。这个维度常见的问题有职责分工、时间进度、资源分配等。导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目标回顾、信任讨论、良性冲突的认知、换位思考体验等引导。在导师的陪伴引导下,学生学会处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实现,创新意味着改变、提高、创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途径,并基于最常规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取更多信息和答案。[2]

不只有科技节这类典型活动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他的校园活动同样有这个作用。例如开展校园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时,需学生收集汇报行动成果。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会比较单一地用宣传海报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导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海报,还可以用什么形式呈现成果?如果采用新的呈现形式需要怎么做?与这个想法相比会不会有更好的点子?”通过这类引导反思的常用语,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断涌现具有创意的想法,例如“海报是平面视觉的呈现,有没有更生动的方式呢?”“我想制作一套垃圾分类小模型文创产品”“其他同学的成果呈现大多是静态的,我们可不可以用不同的形态呈现?”“我们想排一个小品来宣传”“除了呈现视觉感受,宣传还可以有哪些形式?”“我们可以编一首顺口溜或儿歌”“我们的宣传除了学校内分享,有没有可能让更多人知晓?”“我想做一个网络H5推送”“我想给社区管理部门提个建议”。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创意想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四)引导学生尝试不同岗位,提升职业能力

职业体验是学校实施生涯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除了校外探索实践,在校内开展一样可以收获良好的效果。

1.丰富岗位,扩大参与

一场校园活动往往会设置不同职能团队,从活动设计的角度来看,应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扩大参与面,让更多的学生成为筹办活动的主要力量。例如运动会可以设置秘书处、宣传组、裁判组、后勤组、秩序管理组、卫生组、录分组等;军训活动可以设置指挥部、风纪组、生活保障组、检阅组、升旗组、文娱组等。

2.分析定位,选择判断

学生在加入特定职能的小组后,是否能取得有效的体验收获,这与导师的引导有密切关系。例如学校常见的学生社团活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事业单位组织管理模式的缩影。学生社团一般遵循“自筹、自招、自建”的原则,导师在前期就需要辅导学生做好自我分析定位,让学生思考判断“我加入社团的目的是什么”“我会选择哪一类社团,科技的、文艺的,还是体育的”“我期待成为一个社团的创建者、管理者,还是普通成员”。这些问题与未来学生融入社会,选择行业、职业、岗位的思考存在关联性。在活动中,导师侧重训练学生依据兴趣、能力、價值取向作出决策判断的能力,在校园活动中的试错经验对未来社会生活具有可贵的借鉴价值。

3.指导实践,提升能力

社团活动中管理者职责、章程制度制定、选拔与被选拔的技巧、社团宣传落实、社团之间的联谊合作、工作计划制订、奖惩契约制订、经费管理、绩效评估等,这些工作都应放手让学生来完成,让学生明晰自己职责,尽力完成岗位任务,导师不应包揽或过多干涉,但是导师也绝不是旁观者,学生毕竟经验有限,导师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应适时给予支持和鼓励。例如在章程制度制定中提供参考建议,在社团活动中协助学生进行资源协调,在学生岗位体验受挫时帮助其重新分析定位、安抚情绪并指导调整。

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经历各类实践,在导师的引导下对自己、对外界环境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其职业能力会有显著的提升,未来更具适应力。

(五)全程关注价值引导和必备品格养成,实现与关键能力融合培育

除了关键能力,导师在校园活动中还要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的养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必备品格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关键性。[3]这个养成过程不应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在具体的事件和应对的行为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感悟和体会。

导师通常可以采取的策略如下:

1.正向引导

教师在辅导的学生群体中营造正向的集体舆论,树立积极的榜样。例如夸赞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遇到失败不气馁、勇于反思挑战的学生,或顾全大局不计较得失的学生,并定期组织在学生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互相鼓励。

2.个别辅导

导师还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活动中学生的异常行为与心理状态,有效实施干预。例如当学生因好胜心引发冲突矛盾,因自信不足显示出胆怯退缩倾向,因责任心不强导致计划执行不到位等时,导师应多加留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开展一对一辅导,消除学生不良情绪,继而引导其反思问题所在,然后制订解决问题计划,并持续跟踪实施效果。

3.亲历表率

导师应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到学校活动中,从自身在活动中的角色视角,与学生平等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人格魅力进一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学生的价值取向、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在校园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不是割裂进行培育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相互联系。导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根据活动教育目标,灵活抓住契机,实现核心素养的融合培育。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13.

[2]薛保红.体验教育创新: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102.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5.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究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