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精准衔接下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4-04-20 09:40殷陌阳朱以财周烨佳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初衔接课程建设道德与法治

殷陌阳 朱以财 周烨佳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兼有政治属性和育人属性,是建立小初精准衔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教材的内在逻辑引领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蜕变、以教师的积极变革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发展、以主体的多元融合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完善,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生态式发展,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

【关键词】小初衔接 道德与法治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1-31-05

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精准衔接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和时代意义,具有重要的教育地位。“加强‘小初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格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提高學校育人实效性的必然选择。”[1]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兼有政治属性和育人属性,它既关注政治的正确性,又关注人的道德修养。该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身边事物进行思考和评价,以达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政治正确性的目的。

一、以教材的内在逻辑引领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蜕变

小初衔接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渡阶段,是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节点,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初衔接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教学的根本基础,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进行教学,根据其内在的逻辑性将知识、概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教材的编写依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教材的更新更能体现学科体系的蜕变。

(一)把握各年级教材内容的螺旋关系

纵向深入剖析小初衔接课程性质,可见各年级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衔接性;横向比较各年级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探究得出教材在生活层次、实践深度及其综合性上有较强的共性。

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剖析,可发现教材内容包含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彼此在内容上都能够进行相应的联系。在六年级跨越至七年级这一阶段中,学生所面对的环境、教师、课堂会因升学产生一定程度的割裂。同理,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推动教学内容从“碎片化”“重逻辑性而轻学生身心需求”到“整体化”,将四本教材内容做到有效衔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实现有效衔接首要是把握课程内容的“螺旋关系”。“螺旋关系,即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内容上下之间有重复,但不是简单的、机械的低水平重复,而是有一定逻辑关联、递进关系的重复。”[3]例如在小升初的“法治教育”模块,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了解我国的根本大法、基本法律;认识到作为公民我们拥有哪些权力,应尽哪些义务;识记我国的国家机构有哪些;感受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一系列作用,主打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而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的“走进法治天地”一课则进一步向学生阐述了法律深层次知识,使学生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了解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从而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需要先引导学生回顾在六年级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从而进一步开展初中法律知识的深层次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增强学生的接受度。

(二)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风格的适应关系

不同阶段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截然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应与之相适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的叙述方式贴合学生的特点,内容简单、具体和直观,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以图片、表格、漫画等形式呈现知识,贴近生活,趣味性较强。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的叙述更为规范和严谨,主要通过类比、归纳和推理等方式呈现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任何一种思维的转变都需要时间和指导。为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精准衔接,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改善自身教学方式,善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以营造适宜的上课氛围。例如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中共有两节内容,采用了丰富的插图和漫画,运用了大量色彩鲜艳的饼状图和清晰明了的表格。在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视角,从学生角度出发,用学生的语言、思维来认识和体验世界。首先,教师可以将“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中抽象、难理解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喜爱、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将图片和表格的直观性放大,同时采取播放现实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和校园欺凌的教育视频的方式,使学生明白法律的作用是“为了呵护我们健康成长”。其次,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讲解其中的公平公正含义,将教材上晦涩陌生的知识转化成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经历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体现我国法律宽严相济原则,又能引起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教师应转换自身角色,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前提下,教师要创造性地改编教材素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消除前摄抑制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学习的生态式发展,这也是新时代教师的专业自觉和自我突破。同时,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秉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树立榜样作用,始终用自己高尚的品格与言行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个人品行与道德素养。

(三)把握教材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交互关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正确的政治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政治行动能力,以便日后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要增进学生的社会互动,使学生能够从中了解真实的社会环境,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而在各学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情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互动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围绕教材中某个主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锻炼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另外,道德模拟活动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表演、辩论赛等,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自己的成长,体验道德在实际生活中具体应用的情境。初中阶段,随着学生心智和能力全方位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增大情境教学策略的使用。例如开展法治案例讨论,选取一些典型的法治案例,通过分析真实的法治案例,观看相关专业视频使学生能够更具体地了解什么是道德和法治,增强自身的法律道德意识。教师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为学生讲解社会热点现象,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法律道德意识。这一阶段的具体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以教师的积极变革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发展

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及法律认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由小学步入初中阶段,二者的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因此在小初精准衔接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具备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转变的连续性指导的能力。学界对于教师责任内涵的研究由来已久,认为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责任,也是教育的核心功能。[4]对于教师而言,帮助学生快速转变学习的思维习惯,改进学习方法,以适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从而由小学学习稳定过渡到初中学科学习,是其面临的重大考验。

(一)积极引进互动式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为推动小初精准衔接,两个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积极改变课堂形式,引进互动式课堂。“互动式教学旨在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强调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互相合作配合。”[6]小初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如好动、外向、猎奇,这些特质需要教师加以观察、把握,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此建立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用新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切实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与法治素养。

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主要依靠记忆,大部分的知识点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和机械背诵获得,不强调逻辑和理由。同时,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到了初中阶段,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依靠判断和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超前发展。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更加重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节“我们受特殊保护”中,教师若只按部就班讲授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回忆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来自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怀,进行小组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故事,以此来加深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感恩生活的情感意识。

(二)强化进行学科联系的意识

“2022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了优化,不仅设计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内容,还设置了更多跨学科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7]道德与法治属于综合性学科,内容丰富广泛,能与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多门学科进行联系。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如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将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从而产生新思路或创新性想法,培养自身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以历史学科为例,在小学阶段学校并未设置历史作为独立学科,而到了初中历史则成为一门需要考试的独立学科。在小学阶段学习道德与法治实际上也是在为学生学习初中历史做铺垫。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古代文明和多样文化,从河姆渡到殷墟,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科技改变世界,不难发现道德与法治同历史学科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历史知识同道德与法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能够受到历史文化熏陶。在这一教学目标要求下,教师应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储备,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而且还应拓宽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特征、课程教学知识及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等,以保证教学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地进行。

(三)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教师进行教学的手段不断增多,越来越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小初衔接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教学手段同样要与时俱进,即应该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訓和研修,积累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更具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首先,教师在课前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道德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在上课时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学科讨论模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借助各式各样的课件展现学科内容,辅助教学。最后,在课后可借助相关信息技术收集整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发现漏洞并制定科学计划加入解决,总结经验,反思探究。同时,还可通过调查法、观察法、学生访谈法等系列研究方法,收集德育方面的相关数据,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心理状况做出综合性分析,对症下药。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产生的问题与学校教师共同商讨,在网络平台上阐述自身所思所想,将自己的思考与其他各校同行或专家分享讨论,随时得到所需要的帮助与指导,广大教师能够参与到教育科研之中,为有相关问题的教师提供解决方法。这一系列以信息技术为基本工具的教育手段也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更具科学性与信服力。

三、以主体的多元融合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完善

“思政课应成为最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因为思政课是最呵护学生心灵、最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8]教师在力求巩固学生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角度出发,积极与学生、家长和同行进行交流,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处于小升初阶段的学生,其思想上处于迷惘期,由于生活阅历浅,理智性不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学生可能会对初中学习和生活感到不适应,产生逆反、非理性行为等系列问题。在小初精准衔接过程中,为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深入,师生交流、家校沟通和师师合作形成的主体多元合力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举措,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的动力。

(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课程标准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进入真正以儿童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时代。”[9]处在小升初阶段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教师应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谈心,善于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对学生施以帮教,而且还包括大量生活化的交流。这些交流可以增进师生感情,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取得进步从而进一步巩固师生关系,以此实现良性循环的目的。

在教学内容上,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应提前为学生打好预防针,做好相关学习的铺垫。例如面对与相处多年的同学的分离,该如何排解心中的難过与不舍,如何进行告别对于此阶段的学生而言是要进行学习的相关课题。在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便介绍了如何尊重宽容他人,如何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可通过情境模拟、表演话剧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能够尊重、宽容他人,并能够与自我对话,在反思自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健康成长。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理、心理上的变化也是重要的课题,教师可积极协调相关医护工作者或讲解员结合思政课为学生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身变化,健康成长。

(二)加强与家长的交流联动

教师要注重家校联合,尤其是针对小升初阶段的学生,教师若要深入了解学生,就应当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知悉学生在家庭里的发展状况,结合学校表现行为对症下药。处于小升初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在学业上第一次面对升学压力,学习负担较以往相比大大增加,学生的心理状况也相对复杂,容易表现出紧张焦虑、躁动不安,这种毕业前心理异常的现象被称为“毕业病”。

从人本主义出发,教师应当积极同家长进行交流,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剖析,注重通过家长会、电话沟通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合力。教师和家长要明晰学生的成长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式大体是不同的,家校合作能够全方位、全局性地对学生进行育人,较好地满足家长对孩子综合素质的要求,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内涵的真正落实,家长和教师也要认识到他们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柔性引领的作用。肯定性评价会使学生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提升自身信心,潜移默化提高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否定性评价则会使学生产生不愉快心理。如果总是对他们进行否定性评价,则会减弱自信,造成自卑,对课程产生抵抗心理。教师应努力营造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灵互通的和谐氛围,运用好家校合作这一有力途径,从道德与法治课程角度出发推动学生在小升初阶段顺利对接。

(三)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协同

一方面,教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和教授初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积极交流协同,小学和中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对于学生而言,突然的转变需要一个接受过程,教师应提前做好交接工作,为学生的接受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六年级教师内部也应进行积极沟通,教师群体可以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如建立教师社群、教师专业组织,针对小升初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典型教学课题进行讨论,通过同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建立小初精准衔接体系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言献策,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之间也可通过观摩各自的课堂,了解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借鉴适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达到学习的高效性。

交流即一种协同合作的表现,合作教学不仅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解决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而且还能丰富和发展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开展交流合作教学,在激发教师积极性和潜能的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大都希望自己在授课技巧、组织教学上有所进步,这样的心理定势决定了合作教学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潜能。由于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但各种差异会构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合作教学,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促使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优化课程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两部分组成义务教育整体,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两个阶段的精准衔接中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和时代意义。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这一转折点中会因为自身心理、生理的变化,包括青春期的迷茫和无措,对初中的学习生活产生各类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发展需要并践行时代教育使命,从用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内在逻辑性,提高教师变革积极性,发挥主体多元融合性三方面入手,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完善。同时着眼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视角,为建設小初精准衔接体系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纾困之策,努力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0]教师。此外,在小初精准衔接下,还需观照多元主体需求,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的协同联动作用,如此方能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促进小升初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生态式发展,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郝立萍,张莹.加强“小初衔接”提升育人实效:北京景山学校的再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3(增刊2):4.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16.

[3]丁帅,陈旻.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破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0):132.

[4]王牧华,游婷婷.论中小学教师责任的泛化与修正路径[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3,6(3):123-134.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8.

[6]吴文斌.互动式教学法与观察式教学法的应用路径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3(9):69.

[7]孟兆娟.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初学段衔接研究:以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3(5):15.

[8]张莉,徐国锋,吴涯.思政课教材内容纵向一体化衔接的问题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9):54.

[9]余文森.新课标修订背后的教育观重建[J].中国民族教育,2023(7/8):15.

[10]同[5]4-13.

猜你喜欢
小初衔接课程建设道德与法治
寄宿制给小初衔接带来的人际交往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浅论小初衔接阶段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小初语文课堂教学衔接初探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