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坚持问题导向的现实依据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4-04-20 04:07李春雨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春雨

摘 要:坚持问题导向作为理论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能够深化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对实现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创新、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高校思政课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将问题意识贯穿课堂始终、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回应学生在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发挥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激发课堂活力、增强理论吸引力,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决定了高校思政课必须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守正创新,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引。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感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问题导向的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地研究高校思政课的问题导向,对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推动其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坚持问题导向的客观必然性

坚持问题导向作为理论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只有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坚持问题导向是由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决定的。高校思政课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达到教育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所涉及的问题看似是理论问题,但在本质上,是由社会现实提出来的实践问题。直面现实问题,对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的理论阐释、解答学生的理论困惑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的时代性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大学生。高校大学生生于互联网时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是最具时代性、先进性和创造性的一代。他们能够通过社交软件、搜索引擎、在线课程等网络手段获得资讯和教育资源,这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自由。同时,由于互联网是全球性信息共享工具,资讯良莠不齐,各种价值观互相激荡,势必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疑问,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关系到能否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学生的问题为教育导向是高校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增强问题意识,是思政课的本质要求,是思政课有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党和人民事业的内在必然”[1]。

高校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当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他们的艰巨任务。当代中国发展面对的国内外问题也是大学生要面对的问题。大学生不仅需要认识这些问题,更需要用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时代赋予他們的重任。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明确意识到自身肩负的民族大任。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关键责任,“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2]。高校思政课在教育过程中要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在阐释、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主体意识和担当意识。

(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基本教学内容,“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都是在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政课要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的知识,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在批判和建构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发展伊始,就针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批判,从而阐发自身对现实历史的认识。他们在创立新理论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科学的道路,即历史唯物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同时以科学理论解决中国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无法脱离实践提出的问题而形而上学地构建自身。高校思政课以实践中的理论智慧为教学内容,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够避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避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僵化认识。

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时代性问题,是从无数次伟大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成就,这些伟大斗争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不仅推动着社会进步,而且与每个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未来生活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和艰巨性。

高校思政课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经过现实的检验,这是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基于其特殊性,高校思政课面对的问题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里,学生要学的不仅是一个概念、一条定理,而且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用科学的理论阐释现实的能力。

(三)高校思政课的问题本质上是实践问题

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无论是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讲授课堂内容,还是以问题为导向回应学生的疑惑,都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在阐释和回应由具体实践提出来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使理论现实化,从而阐释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高校思政课教材中的问题本质上是实践问题。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要以教材为依据,但是“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4]。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就是要把结论过程化,将理论现实化,依循实践的方向讲述理论的生产过程,对现实问题给出理论的解答。教师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将在实践过程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回归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将教材中的道理讲明白,让学生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本质上是实践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所以必然要在实践中给予回答,才能解决学生的疑惑。回应时代问题需要注意,在理论中回应时代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需要以辩证的态度看待时代问题,这类问题的解答重要的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另一类是学生基于不同的人生经验提出的个人问题。这些个人问题本质上同样是实践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时,要回到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惑。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需要

在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好的问题能够深化课程内容,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优化课程安排、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好地满足学生主体需要。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深化课程内容的需要

以问题为导向安排课程内容,能够使高校思政课直面社会现实,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并且深化课程内容。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不与正在发生着的事情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是不完整的,“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5]。在以问题为导向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能够回应重大的现实问题,从而清晰地展现理论背后的现实逻辑,增强理论的解释力。

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导向是深化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必然途径。青年大学生是有求知欲的群体,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思政课深化课程内容的契机。一方面,思政课在回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深入阐释理论的内在机理,以历史视野回应理论的现实性,将道理讲明白,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认同,在以理服人的过程中达到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中,教师能够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课程内容的不足,及时补充课程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深化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的理论需要。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落实教学方法创新的需要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发展向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育人要求,提升课堂质量成为提高高校思政课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落实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质量的重要一环。以问题为导向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与先进教学方法的紧密结合。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堂大多以教师为主体,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法下,教师有足够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课本知识,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6],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无论是案例式教学还是专题式教学,都偏重教学形式的改变,而忽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紧密结合。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在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兼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拒绝泛娱乐化、表面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创新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现实作用。將坚持问题导向融入教学方法创新中,以问题导向进行启发式教学,增强各种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理论获得感,激励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坚持问题导向能满足学生主体需要

随着时代发展,学生对思政课的要求不断提高,照本宣科无法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新时代的思政课要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授课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

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现实结合。教师在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教师在向学生发问的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面对的现实问题交代清楚,以便为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回应现实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求解问题中深入理解理论,进行理论反思,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在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中理解社会现实问题。同时,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学习思维方法、夯实理论根基的过程。这些都是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宝贵财富,能帮助他们应对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三、高校思政课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原则,只有贯彻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增长学生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现实作用。首先,要将问题意识贯穿高校思政课始终,只有增强问题意识才能坚持问题导向。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打造高质量课堂。最后,坚持问题导向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疑问,实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回应理论期待,实现教学目标。

(一)将问题意识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将问题意识贯穿高校思政课始终。首先,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在授课过程中增强问题意识。一方面,教师的问题意识来自对教材的理解。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解读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将教材中的结论转变为课堂中与学生讨论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意识来自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问题在本质上是实践问题,只有关注当下的事情,才能增强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也只有在以理论阐释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赢得学生。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意识对教师的专业理论能力、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持续关注现实世界,才能够更好地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要在课后增强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后的问题意识来自学生课后的提问。很多学生在课后会提出与课程相关的或者不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素材,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教师也要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以他们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要在教学研究中增强问题意识。教学研究是教师上好思政课的辅助性研究,教师要善于就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性总结。一方面要将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理论价值的问题转变为科研问题,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回应学生。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不断完善提问方式、改变提问内容,使问题更好地融入课程中。教师在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终要将问题回归到课程内容中、回归到价值引领中。这就需要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增强问题意识,注意总结经验。

(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是高校思政课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里,没有学生的参与,思政课将失去教学主体和教学意义。只有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保持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够在课堂中贯彻落实问题导向。

在传授经典理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较为简单,无法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看法,提出的问题往往离题较远。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中筑牢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经典理论的讲解,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在具体提问过程中能够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从而更加科学、准确地提出问题。

在不断修正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不断修正。修正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7]。教师要在不断修正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思考问题的方式,将为什么与怎么做联系起来,将纯粹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实践问题,帮助学生反思问题的合理性、提高提问能力。

(三)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回应理论期待

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满足学生的理论期待。就学生所提问题的性质来说,除纯粹的理论问题,其他的理论问题都需要在回应现实问题中得到解决。所以教师不能只针对学生提出的理论问题进行回应,还要关涉理论问题背后的实践问题,给实践问题以理论回应。

马克思认为,“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8]。针对学生提出的問题,教师只有深入社会生活中,对国内外形势有整体性、学理化的认知,才能准确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理论上的回应和价值观上的引领,让学生得到理论的满足和心灵的慰藉,从而使学生养成乐于提问、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在面对学生提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在实践中仍未解决的问题。回应现实中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以深厚的学理对现实进行阐释。问题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有问题的存在就有进步的动力。面对实践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更加注重授人以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进取的精神、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厚植理想信念、培养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6):1-8.

[2][3][4][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思想政治教育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