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四维审视

2024-04-20 04:07付兵儿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四史融入思政课

付兵儿

摘 要:“四史”教育在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和政治属性上,与思政课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分析现状、辨别是非、把握未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培植爱国情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明确融入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建强师资、优化教法、拓展实践。

关键词:“四史”;融入;思政课

2020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以下简称“四史”)思政课是大学生“四史”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对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根本途径是将其融入思政课,实现“四史”进入高校课堂、进入教材体系、进入学生头脑,以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使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将其培养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优秀人才。

一、逻辑之维:“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关联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在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和政治属性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和内在统一性。“四史”教育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为高校思政课注入了活力,增强了思政教育的说服力。思政课促进了“四史”教育的全面落地实施,提升了“四史”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应将思政课作为主渠道,保障“四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一)育人目标的契合性

从育人目标来看,“四史”教育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从中汲取了历史智慧,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把握历史規律、认清历史发展方向、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增强开拓勇气、凝聚奋进力量。“四史”教育的本质是以史育人,坚持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其民族自豪感。高校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用马列主义全面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使命担当、坚定信心信念,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为新时代中国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才基础。“四史”教育和思政课在育人目标上高度契合,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突出铸魂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教学内容的贯通性

“四史”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历史思想、伟大的革命精神、深邃的历史记忆,既包括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经历的重要历史节点和涌现的重要历史人物等历史现象,又涵盖了这一发展历程中部分的生成的理论成果和凝结的革命精神。“四史”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各部分之间的内容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其主线。在笔者看来,党史的主线突出“复兴”,新中国史的主线突出“发展”,改革开放史的主线突出“创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线突出“信仰”。“四史”教育是筑牢信念根基的有效载体、强化思想引领的指路明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论证支撑,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例证素材。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和理想信念上的困惑,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思政课为大学生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四史”本质和主流主线提供了理论支持。“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虽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却相互贯通,共同推动着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政治属性的一致性

笔者认为,“四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为民服务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直观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政治选择历程、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和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政治属性非常鲜明。“四史”教育不等同于历史教育,它是以历史教育为基础,从意识形态领域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渠道。同时,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极强。政治性既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又是思政课的首要属性,决定了思政课的性质和方向。思政课必须坚持政治性,帮助大学生系好、系紧“人生第一粒纽扣”,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使大学生通过学习教育,提高政治判断力、强化政治领悟力、坚定“四个自信”,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政治属性上看,“四史”教育和思政课完全一致。

二、价值之维:“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彰显深刻把握“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之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激发责任担当,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一)树立正确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高校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前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和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力量,意识形态的建设尤为重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网络上“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荒谬论调时有出现,调侃贬损革命英烈、恶搞抹黑红色经典、散布不当言论的行为时有发生,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干扰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动摇大学生的价值信仰、模糊大学生的前进方向。“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充分运用“四史”资源,发挥“四史”育人优势,用详实的史料回溯历史、还原历史,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把“四史”中的重大事件、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增强大学生防范、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雾霾,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不良思潮予以有力还击。“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需要用客观真实的历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把握历史规律,辩证看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历史成就和遭受的种种挫折,用科学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问题,荡涤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阵地。

(二)坚定理想信念,激发责任担当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理想信念缺失会导致精神“缺钙”、思想滑坡,易患“软骨病”。大学生只有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3]把“四史”中蕴含的丰富理论资源和深厚思想智慧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大学生在学习革命先辈、历史人物、英雄模范的思想、事迹的过程中,深刻领会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巨大助推作用,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认清自身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树立远大人生目标,把“四史”的理论力量和精神价值更好地转化为行动力量。“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要用党的理论全面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伟大精神激励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通过学习“四史”,大学生能够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百折不挠的坚定品格、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和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爱党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制度的认同,自觉把“四史”蕴藏的革命情感、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转化为刻苦学习、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把个人理想、发展前途、奋斗目标统一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之中。

(三)丰富教育内容,提升育人实效

“四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非凡光辉历程,其中涌现了诸多视死如归的革命先烈、不懈奋斗的英雄人物、默默奉献的先进模范,蕴含着感人肺腑的故事和激励人心的伟大精神。“四史”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质教学资源,扩充了思政课知识体系,满足了大学生的知识需求,弥补了思政课教学中史实材料的欠缺,使教学内容不仅真实丰富,而且生动有趣,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要深挖“四史”内涵、用好“四史”素材、讲好“四史”故事,坚持用“四史”的成就激励人、用“四史”的经验启迪人、用“四史”的教训警示人,帮助大学生全面、系统地学懂悟透马克思主義理论,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夯实理论基础、汲取精神养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为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和培育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目标之维:“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任务指向明确融入目标,确保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融入目标运行,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这一系统工程的任务指向。“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融入事实性内容、原理性内容、价值性内容,从三个不同层面逐步推进,帮助大学生搞清楚“四史”“是什么”、“为什么”学习“四史”、学习“四史”“怎么办”三个问题,实现“四史”教育自然、有机融入思政课的目标任务。

(一)融入事实性内容,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

“四史”资源中的事实性内容,是指“四史”中以文字、符号、图像、视频、情节、数字等真实形式存在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重要文件、重要故事、重要精神等。融入事实性内容,就是使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四史”的描述性信息,搞清楚“四史”“是什么”这一问题。“四史”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纽带,贯穿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蕴含着内容丰富多样的历史知识。掌握事实性内容是学习、理解“四史”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学习“四史”中的事实性内容,能够了解和掌握有关“四史”的主要事件、人物故事、基本理论等内容,获取知识层面的信息。大学生通过对“四史”知识学习识记、消化理解和深入思考,可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认清历史的发展方向。

(二)融入原理性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原理性内容是指在表征性抽象基础上,形成的深层次抽象。融入原理性内容,可使大学生在深入理解“四史”的基础上,获得整体性知识,形成自己的感悟,赋予事实判断坚定的价值立场,提升自主选择能力,搞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四史”。“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掌握“四史”的事实性知识,在对中国历史纵向比较和国际社会横向比较的基础上,以宽广的视野、历史的思维和批判的精神,对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科学社会主义进程进行深度分析、理性思考和综合判断,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从更深层次理解“四史”的发展历程,看清历史大势,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根本问题。

(三)融入价值性内容,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性内容是主体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等方面的评价性内容。融入价值性内容,就是引导大学生解决学习“四史”以后“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对“四史”的深入学习和深刻思考,大学生可跨越历史和时空的鸿沟,与历史人物隔空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思想上的同频共振,塑造稳固的思想态度,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性内容的融入,有利于大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搞清楚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把自己置身于过往历史、当今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时空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清晰地规划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更深层次的基础上坚定自己的信念,把历史观念转化成实际行为,达成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的一致和稳定。

四、实践之维:“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深度融合。

(一)顶层设计:规划“四史”教育内容

高校思政课的几门教材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对于“四史”教育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教育行政部门却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虽然都有“四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是从各门课程自身教学目的和要求出发来考虑的,相关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各取所需、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有机衔接与配合,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全面、系统了解“四史”知识。”[4]“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必须整合“四史”教育资源,加强整体规划,理清“四史”的逻辑关系,把“四史”的理论精髓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以“四史”蕴含的理论成果、辉煌成就、伟大精神全面充实思政课,强化融入内容的思想性、整体性和理论性,保障“四史”内容在不同思政课程之间分工明确,形成融入内容的相互衔接和优势互补,避免内容交叉重复,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系统的“四史”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思政课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明确各门思政课程的重点、难点,找准“四史”与各门思政课程的结合点,合理嵌入“四史”内容,使“四史”融入各门思政课程,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形式上相互统一,引导大学生理清“四史”的主流主线,准确把握价值导向,更好地坚持“四个自信”,强化“四史”育人实效。

(二)教师主导:加强“四史”学习培训

教师素质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影响到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教师是“四史”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者、推进者,对“四史”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起到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师只有熟练掌握“四史”知识内容,在学习研究中扩大“四史”知识储备,强化理论功底,提升政治素质、能力素养,才能提高“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成效。“四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讲好“四史”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融会贯通“四史”知识,对“四史”教育内容了然于心,才能够把知识讲清楚、把理论讲明白、把道理讲透彻。如此,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教师才能够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6],充分发挥思政课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引领作用。高校要顺应“四史”教育需要,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四史”学习培训,在资金投入和时间安排上优先保障,分期分批安排开展思政课教师的“四史”专题培训、经典研读、集体备课、实践研修、教学竞赛活动,帮助思政课教师全面系统掌握“四史”知识、拓展历史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夯实知识功底,真正把“四史”学深悟透。

(三)教法优化:创新“四史”教育方法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四史”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积极主动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四史”融入效果。一是打造“四史”教育网络课堂。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四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打造网络课堂,以直播形式开展线上教学,举办“云端学史”主题教育活动,拓宽“四史”教育的学习渠道,提升“四史”信息的传播效率,扩大“四史”教育的影响力。二是建设“四史”教育专题网站。高校可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建设师生“四史”教育专题网站,发布“四史”教育的优秀经典文献、“四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红色经典故事视频等资源,以理论学习、视听学习、每日答题、发表观点、交流讨论为主要手段,扩大“四史”的传播声量。高校可通过丰富鲜活的教学素材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大学生“四史”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四个认同”意识。三是组织大学生参与“四史”学习活动。教师可鼓励大学生搜集“四史”资料,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和微博等平台渠道,制作主题突出、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短视频,激发大学生参与“四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对历史的思考、感悟,增强思政课堂的趣味性,使“四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组织大学生讲演历史故事、表演“四史”情景剧、阅读“四史”經典著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让大学生在参与“四史”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四史”教育。

(四)实践拓展:强化“四史”体验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7]“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拓宽教学渠道,加强社会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心灵深处的价值认同。一是利用红色资源,开展“行走课堂”活动。高校可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领导人故居、红色主题纪念馆等,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体验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深化对“四史”理论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切实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二是利用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四史”教育活动。在“五四”、“七一”、抗日战争胜利日、国庆节、港澳回归日等重大历史纪念日和关键时间节点,高校可开展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筑“四史”教育的生活课堂,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四史”教育的熏陶,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四个自信”。三是挖掘红色校史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高校可组织大学生搜集整理档案、照片、实物等校史文献资料,加强红色校史资源研究,积极宣传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和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用好用活红色校史资源,让大学生参与革命历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热情。

“四史”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素材和鲜活案例,高校思政课为“四史”教育提供了主阵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以信仰之光照亮青年学生的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青年学生的奋斗伟力。高校应充分汲取“四史”的智慧与力量,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使“四史”教育在思政课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铸魂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

[2]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

[4]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7):24-29.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7]陈跃.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7.

猜你喜欢
四史融入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