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璇
(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 淮安 223002)
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呼唤并孕育着高品质的教育。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进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引领普通高中提升办学品质,转变育人方式,促进高中学生全面+特长发展。笔者认为建设高品质的学校必然离不开一个高品质的班集体建设。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的“组织细胞”,是学生心智健康成长的最直接环境,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建设高品质的班集体,要以班级为本,建构班级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专属文化,也就是“班本文化”。
现实中,班本文化建设易呈模糊化、散装化、表象化、空洞化等现象,或生硬搬运,或随意自创,或流于形式等,难以真正融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提炼本校独有的校训校风,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管理活动过程之中,持之以恒践行和坚守学校特有的精神文化,成为学校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故以学校文化为依托和背景建构班本文化是践行和坚守学校独特办学思想的重要保证。笔者在多年的带班育人过程中,积极开展以学校文化赋能班本文化的实践研究。
江苏省淮阴中学创办于1902 年,时为“江北大学堂”,是清末江苏遵旨创建的四所高等学堂之一。一百二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届毕业生李更生先生,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毁家办学”的爱国教育家,他曾以“竖起脊梁担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教导学生“爱国之心重于自爱其身”,引导学生担负起振兴民族和国家的重任。时至今日,“竖起脊梁担事”已成为淮阴中学代代相承的校风,其所包含的“主体担当”教育思想在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得到渗透和发扬,形成坚实的文化根基,是淮阴中学发展前行的力量和源泉。历届淮中学子在“担当”精神的涵育下,勤勉为学积蓄担当本领,谨慎为事磨炼担当能力,谦逊为人历练担当品质,做担当精神的传人。
李更生先生是老一辈校友在乱世中自觉担当教育大任的典型代表,是淮阴中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作为淮中学子,天然地传承了优秀的红色基因,从老一辈身上汲取了勇于担当的丰富养分。这样独特而又深邃的思想文化是班级育人最重要的文化背景和抓手。
在物型文化布置中,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报、宣传栏等,定期展示形式多样的图文资料,再现李更生先生当年勒石记国耻、坚决抵制日货、受命于危难移赠私产发展教育等场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先生具有爱国底色的担当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设计与制定班名、班风、班旗和班歌,让学生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音符等元素呈现出自己对担当精神的个性化理解。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皆感受着来自物型显性文化和精神隐形精神文化的滋养。在文化浸润中既提升了学生的个体品格,还增强了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班级群体认同的班本文化指引下,笔者基于淮安地方文化特色和学生现有的研究基础,编写了班本课程教材《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两千多年来,大运河与淮安人民相依相存,作为淮安的青年学子,应担当起守护、传承、发扬运河文化的重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班级内部推选研发小组的负责人和核心成员,拟定课程框架,分解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实地走访,采访非遗传承人,开展研学活动。比如,学生自由成组开展了“淮安漕运文化研究”“大运河文化在现代的创新性发展”“大运河边的造船科技与饮食文化”等课题研究,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认领研究任务,既发挥了团队协作能力,又充分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假期里,学生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全面直观地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演变、沿岸风俗、商贸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方面的知识;走进洪泽湖木船制作传人刘兆湘爷爷的船模工作室,目睹并惊叹于在这简朴的环境中所陈列的许多极为形象而精致的船模,这些是老人半生的杰作,也是刘家五代人木船制作手艺的传承,更是那烟波浩渺的运河上白帆点点跨越千年的美丽缩影。
学生在研究中与家乡文化密切接触、亲切对话,极大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对大运河从最初的符号化的感性认知,到如今心生崇高敬意,同时也对运河沿线的城市产生了浓厚兴趣,互相约定了一场“毕业之旅”——沿着运河去旅行,这不仅会幻化成难忘的青春记忆和前行的动力,更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担当传承和发扬运河文化的种子。
1.挖掘身边元素,激发自觉担当的家国情怀
故事1:“远方的祝福”点燃了家国情怀
笔者曾经开设过一节主题班会“沐浴母爱的阳光,做总理那样的人”,挖掘班级特色育人资源,以高同学的爸爸为本节班会的主要素材。他的爸爸驻守中印边界二十多年,在那个令人近似与世隔绝的冰封之地,守护着祖国的疆土。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可他还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当高同学的妈妈讲述了这个伟大又辛酸的故事时,同学们泪眼婆娑,这份厚重的担当,应该感染更多的人,这节班会也更有意义。
2021 年2 月央视军事报道: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肢体冲突。边防斗争的严峻、戍守边关的艰辛、捍卫国土的不易,非常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或许会为自己能安稳地在岁月静好中生活和工作而幸福,可是,负重前行的战士,他们的家人将要担当什么?
笔者抓住这个契机,巧用家长资源。当学生看到高爸爸从前方发来的视频时,呼吸是屏住的,神情是严肃的,目光是坚定的,内心是自豪澎湃的,感到更应该发愤图强,不甘平庸,不负使命,敢于担当。
英雄的亲身经历在新时代重新诠释了周恩来的崇高风范,让学生知道英雄就在身边,英雄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只是他们选择了大爱,主动承担了家国的使命。
笔者记得班会课上,高同学说:“我们家最开心的事,就是中午妈妈能接到爸爸的电话……”所以,“担当”不是廉价的口号,是不求回报的铮铮誓言,是不计代价的身体力行。
2.设计特色活动,展示内涵担当的青春力量
故事2:“爱心义卖”芬芳了最美年华
一年一度的校园特色活动“爱心义卖”历来都深受师生好评,既是全体学生的爱心传递,也是班级人气的比拼,创意和意义非常重要。班委会决定售卖在校园影响广泛,好评如潮的《你的淮中》手绘作品集。该手绘作品集是本班徐子晗同学创作,内容以校园青春故事为主线,展示了学子们积极进取的昂扬姿态。抢购场面异常火爆,班级同学自成团队,临时开设通道,所得善款全部捐赠校爱心基金会,展示了本班同学的爱心和善心。毕业将至,但同学们的善举可以传承。于是由班级徐子晗同学起草再版后记和特此声明,在下一届学子中传承接力,让独具淮中学子特色的慈善形式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涵养了担当精神,主动成为担当精神的传播者和示范者,彰显了青春力量,这份善举一定可以芬芳学生最美的年华。
3.延展教育视界,浸润担当无疆的无言大爱
故事3:“一段视频”戳中了柔软的心
高三虽然是紧张奋进的,但过程中总会遇到高原期、疲惫期、迷茫期,如何能快速重整士气,走出低迷的状态?一个普通的课前5 分钟,笔者播放了公益纪录片——《四川大凉山某小学》。视频中一个个质朴的孩子含着泪讲述了自己的家庭环境和生存境遇,他们的父母生病了、坐牢了、吸毒了、远走了,年幼的孩子甚至不记得父母的模样,只能跟着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维持着惨淡的生活。没有新衣,没有玩具,没有书包,没有文具,没有读物……有的是潮湿的被褥、破旧的衣服、不变的土豆、粗糙的农活和无尽的思念与憧憬。
当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梦想时,纯真的眼睛里透出了悲哀中的信念,“我想认更多的字”“我想好好学习知识”“我想去看大海”“我想当老师、当医生”“我想赚很多钱”等,是贫穷让幼小的心灵埋下了要走出大山、走出贫穷、走出阴霾的种子。这些来自生命本真的呐喊,在城里孩子的生命世界中,或许从未体验过。大多学生生活在物质过剩、关爱过度的家庭里,对贫穷和落后的感知大多来自书本、媒体和活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学生聆听了大凉山娃娃们的心声,他们的心沉寂了,泪水充盈着眼睛,此刻拨动心弦刺痛心灵的是这般最“土”的话语。看到同学们的神情,笔者明白此时师者不需要说一句话,任何教育性的语言此刻已显得苍白无力。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教育行为,使得教育的效果沁人心脾,随后学生许下了毕业后相约去支教的“青春之约”。
为自己担当是本能,为别人、为社会担当就是境界;在本校,担当靠教育可以实现,走上社会继续担当是教育人的永恒追求。
针对班本文化创建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笔者努力梳理和反思,深切地意识到建设班本文化,不仅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事,还要发挥育人共同体的作用,凝聚任课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力量。故尝试围绕班本文化建设,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鼓励任课教师立足本学科实施学科德育,让学生从不同学科中感悟担当。比如语文老师开设《大江歌罢掉头东》示范课,从选材到设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青年周恩来在民族存亡之际追求真理,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通过家校共育系列讲座、沙龙、实践活动,增进彼此交流,凝聚文化共识,探索共育路径,提升共育质量。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共同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将“竖起脊梁担事”的学校文化拓展和延伸到家长、社会层面,共同践行“担当”精神,彰显其社会价值。教师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走进医院、福利院、养老院、实验室、公安局等单位,开展以“担当”为主题的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各行各业平凡劳动者坚守岗位、脚踏实地的职业精神,活动收效显著。
以“竖起脊梁担事”为校风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对学生担当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浸润价值。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当然应该成为班级育人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活动是建构班本文化的重要载体。以“主体担当”的学校文化为背景,开展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路径之一。新时代下,要培养有责任担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立德树人背景下,班级文化重构的意义和路径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