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钰
(南通市通州区运盐河幼儿园,江苏 南通 226300)
一切教育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实践场域相连,经由实践,属于实践。在幼儿道德品质教育中,德育渗透要衔接幼儿的生活,要让幼儿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将优秀的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幼儿年龄小,对道德的认知缺乏辨析力,游戏活动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且游戏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都有助于道德品质的隐性渗透,能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知抽象的道德品行,逐步理解、掌握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行。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游戏具有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能使脑筋敏锐、为休息之良丹四方面的价值。”游戏活动也为幼儿与同伴交流创造了条件,便于幼儿在和谐相处中共同养成良好品德,内化美好情感。
幼儿时期,游戏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游戏契合幼儿认知发展需要,教师要设置不同的游戏活动,为高尚道德品质、优秀品行教育提供条件。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感官认识世界,习得经验。教师也不需要将特定的德育目标融入游戏活动的组织中,可以遵循自然机制,让幼儿顺其自然,与自然、与同伴交流。比如,玩水、捏泥巴、爬山、捉迷藏等游戏活动,看似简单,实则能让幼儿与自然和谐相处,体会人与人亲密的合作关系。游戏活动要借助游戏规则,让幼儿体验社会公德,从中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每个幼儿在玩游戏时都要遵守规则、遵守纪律,否则将无法推进游戏的良性开展。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我经验选择不同的社会角色,在游戏体验中感知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体会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特别是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等,这有助于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获得。
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实践、成长的环境,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主动、自愿遵守相关游戏规则,在实践中学会自律。当然,游戏活动也为幼儿提供了解决“冲突”的条件,在游戏中,“冲突”是难免的,面对“冲突”,需要幼儿学会尊重自我,懂得尊重他人。游戏体验能让幼儿的个性得以发展,也能让幼儿从游戏中获得兴趣和爱好。这些积极、愉悦的游戏体验,将伴随幼儿成长,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美好情感。游戏让人放松,能为幼儿提供宣泄情感的途径,同时为幼儿与同伴合作、竞争,增强幼儿的道德认知能力奠定基础。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两个幼儿一起洗衣服,其中一个幼儿想要晾衣服,却发现衣架坏了。两名幼儿相互商量,如何解决晾衣服问题。后来,两个幼儿开动脑筋,共同想办法修理晾衣架,幼儿从个体行为走向合作行为,并从中获得了同伴间的友谊。
德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融入德育的功能性目标,能让幼儿在体验游戏时,认识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规范,将这些德育品质自觉地履行到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让幼儿理解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而游戏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实践性,恰好可以无形渗透德育元素。教师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场景,设置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构想情节,体验生活。教师要注重游戏方式的多样化,让幼儿从实践体验中端正道德行为。比如:每个孩子都懂得助人为乐的道理,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么怎样让幼儿将“助人为乐”落实到行动中?教师设置“拔萝卜”游戏,利用绳子、木墩等材料,营造拔萝卜的活动场景,分别挑选幼儿来拔萝卜。有孩子拔不起来萝卜,想尽办法,萝卜还是拔不起来。这时,又有一名幼儿主动帮忙,两个人一起拔萝卜。但是,萝卜还是拔不起来,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加入,一起拔萝卜。最后,萝卜终于拔出来了。从“拔萝卜”游戏中,让幼儿想一想,什么时候我们需要去帮助人?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面对困难时,幼儿要团结一致,人多力量大,共同解决。显然,“拔萝卜”游戏,让幼儿从实践体验中懂得助人为乐和团结合作的道理。
游戏活动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心智成长特点,把握德育认知、情感、意志、实践的逻辑关系,将道德品质教育融入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内化优秀品格,养成良好习惯。
道德知识的学习,不能靠单一的灌输教学。幼儿喜欢游戏,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梳理道德知识点,让幼儿在游戏实践中感受道德认知,让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1.从游戏中认识规则
游戏源于生活,生活场景是游戏的原型。生活化的游戏活动,隐藏着丰富的社会公德。如对于规则的认识,让幼儿理解规则,主动遵守规则,培养规则意识。在结构化游戏开始前,教师要明确游戏规则:在玩玩具时,不能抢夺,不能将玩具扔向同伴,不能破坏玩具,游戏结束后要将玩具材料归位,要帮助其他小朋友,一起整理玩具。这些规则的设置,能让幼儿初步感知游戏规则,并在多次强调中,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牢记规则。在游戏中,幼儿间出现分歧、产生矛盾是正常的,教师要借助游戏规则解决幼儿的分歧。一些幼儿对“谁对谁错”辨识不清,而规则为他们提供了解决之道。教师要从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自觉遵守规则,利用游戏规则解决矛盾和分歧,深化幼儿对规则的体认。
2.从游戏中学会对话交流
游戏规则侧重于对游戏活动规范的明晰。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师幼对话、幼幼对话是伴随其中的。教师要抓住游戏活动契机,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帮助幼儿理解道德认知。比如:在游戏中,对能遵守规则并展现良好品行的幼儿,教师要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幼儿见贤思齐;对幼儿不恰当的言行,教师要给予纠正,唤醒幼儿正确的道德认知。从幼儿言行举止中,让幼儿明白何为正确、何为错误,强化幼儿对良好道德品行的自觉实践。师幼对话,教师要把握三点:一是平等性,教师要懂得关爱幼儿,用心聆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二是创生性,教师要关注幼儿主体性,启发幼儿立足自身经验,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激活幼儿的言语智慧;三是开放性,师幼交流要彼此包容、理解,要引领幼儿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发散幼儿的游戏思维。
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体验。教师要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获得道德情感,培养幼儿正确的好恶情感。
1.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道德情感
在幼儿德育培养中,任何道德情感的体验,都需要幼儿真正从实践中获得。教师要关注幼儿内心的想法,在一日生活中,关注道德认知与情感的联系,为幼儿道德行为的获得奠定基础。游戏活动的丰富性,也为幼儿活动丰富道德情感创造了条件。在不同游戏中,幼儿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譬如:在独立性游戏中,幼儿可以获得成就感、自豪感;未完成游戏任务时,幼儿会产生挫败感、失落感;在与同伴共同合作完成任务时,幼儿可以感知团结的力量,增强协作意识。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也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情感感知变化。譬如,在捏泥巴游戏中,每个幼儿都需要自己动手,自己取泥土、加水,自己动手捏制不同造型的小动物或器具。在整个捏泥巴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特别是在制作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这份成就感能带给幼儿积极的心理体验,加强幼儿自主创作、自主游戏的能动性。在展示劳动成果时,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且能体会到关爱他人、主动分享的良好道德情感。如此一来,幼儿会从游戏中获得幸福感,并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幼儿从游戏实践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道德情感也日趋丰富。
2.游戏体验激发幼儿情感共鸣
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有助于幼儿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在游戏活动中,一些幼儿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的现象,说明幼儿虽体验到了道德情感,但还未能落实到具体的道德行为中。游戏实践是幼儿获得直接道德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通过变换游戏方式、活动内容,让幼儿体验不同角色的道德情感,这样德育才能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多种类型的角色游戏活动,为幼儿体验多种人物角色创造条件。在“娃娃家”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家长”,体会照顾孩子、教导孩子的情感;可以扮演“孩子”,体验敬爱家长、尊敬家长的情感;在“超市购物”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营业员”,体会对客户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扮演“顾客”,体会对营业员劳动成果的尊重。不同的游戏情境、不同的角色,能使幼儿体验不同的职业情感,深化对不同角色的情感认知。有了情感认知,幼儿才能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类似情境时,自觉将正确的道德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德意志是基于个体实际,自觉、自愿履行道德义务的内在精神力量。每个人都离不开集体,每个人都要与他人相关联。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道德冲突时,道德意志会让个体学会克服自我需要,自觉履行道德义务。道德意志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幼儿也需要在游戏活动中,慢慢养成道德意志。
1.教师的介入促进幼儿道德意志的锻炼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一些突发状况或分歧是难以避免的,如游戏难度过大,不好操作而出现中断;同伴不配合而产生争执;游戏结果失败导致消极情绪;抢夺游戏材料而出现的推搡打架;等等。无论是何种情形,教师的介入是化解问题的关键。当幼儿想要放弃游戏时,教师的介入,可以增强幼儿继续游戏的信心,让意志力得以锻炼;当幼儿与同伴争执时,教师的介入,可以让幼儿认识到何种行为是正确的、何种行为是不正确的,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当幼儿明白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却没有做出“道歉”的行为,教师要进行介入,以旁观者的身份,以一视同仁的平等姿态,鼓励做错的幼儿主动向同伴道歉,让幼儿认识到知错能改是优秀品格。
2.利用游戏评价增强幼儿道德意志
优秀的品德需要不断锤炼来获得。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找准契机,及时评价,强化幼儿道德意志,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游戏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教师要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恰当运用评价,使幼儿获得良好的游戏体验。教师要学会倾听,懂得换位思考,要善于分辨、整合不同的声音,给予幼儿积极的鼓励。当幼儿行为正确时,教师要以鼓励进行正向强化,并将之作为其他幼儿学习的典范和榜样。利用幼儿的模仿心理,促进幼儿向上、向善。
游戏是幼儿德育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正确认识游戏,尊重幼儿爱玩的天性,并主动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将道德品行教育融入其中。教师要立足游戏活动,做好德育主题的细化,尽可能让幼儿在游戏体验中感知道德知识,体会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获得道德行为。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要减少对游戏的过度干预,让幼儿自主、全身心投入游戏。游戏中,教师要发展幼儿自主、独立、合作、分享、谦让、互助、团结等亲社会行为,指引幼儿自主解决分歧或矛盾,让幼儿学会商量、懂得谦让,遵守游戏规则。游戏与德育的互融,要强调游戏的多样性,从主题、形式、材料、内容等方面,为幼儿搭建平等、合作、交流的体验场景,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推动幼儿道德品质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