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天演论》中的译者主体性

2024-04-07 15:45杨欣三
今古文创 2024年9期
关键词:天演论译者主体性严复

杨欣三

【摘要】作为语言转换和文化传播的桥梁,翻译在不同的文明交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译者往往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人们往往忽略了他的主体地位,及其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严复译《天演论》出发,结合翻譯活动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译者主观能动性对翻译活动,包括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的选择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天演论》;严复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9-009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29

一、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其在翻译过程中为达翻译目的而发挥的自身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自身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解读,从而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转换的过程。可以说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结果有很大影响。虽然翻译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但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个人理解的不同,译者在翻译时难免会加入个人主观色彩。纵观西方翻译史,译者主体性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的实质就是要使信息适应接收者的语言需求和文化期望,从而实现完美、自然的表达。可以看出此时翻译活动已经开始关注到译者本身,译者不再是被动的。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提出译学中的文化转向后,译者成了翻译过程中文本操纵的操纵者,意识形态、赞助人以及诗学都会对其产生影响。随着翻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翻译学已不再单纯局限于文本的研究,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也已被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范围。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主体,译者的角色得到了明确的肯定,进而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确立。到20世纪后半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日益扩大,其代表人物本雅明认为,只有从原作中找到所隐含的特殊意义,才能与原作产生共鸣,翻译中也会有译者本身对作品的理解和创造性的阐释。因此,好的译文必然是原作与译作共同创造的结果,离不开任何一方的努力。至此,译者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扬。到20世纪30年代起,在国内,译者的主体地位也开始慢慢得到译界的认可。

本文通过对严复《天演论》译文的分析,力求探索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活动的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将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为两类:一是译者自身个体因素,即译者的语言风格、翻译策略等;二是社会因素,即从翻译的角度来考察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翻译的影响。另一方面,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往往绕不开翻译活动的目的。因此,在探讨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同时,就必然要分析其翻译目的,进而探讨其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二、严复译《天演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

(一)严复的个体意识形态

在探讨严复个体意识形态对其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思想的影响时,就必然要先对严复个人情况进行研究。严复(1854—1921),清末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绪年间,严复被派遣留学英法。在此期间,严复逐渐开始研究英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学,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达尔文关于进化论的学说。在国家与民族危机面前,严复深刻意识到,中国之所以贫困和衰败,其根源不在器具,而在制度。在其发表的一系列政治言论中,对封建专制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提倡资产阶级民权主义以及新学,并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思想,从而为维新运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严复及其同代人对进化论的研究,其研究重点并非是对进化论的研究,而是对生物进化原则与社会演化法则的研究,但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严复在了解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思想之后,深刻领会到这种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在接受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严复的个人意识形态是中西方不同思想的掺杂与贯通。这一创造性的个体意识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社会文化,从根本上撼动了封建专制的思想根基。而其具有先进性的个体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对《天演论》的译介。

(二)社会性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探讨社会性因素对严复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就必须将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期。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彼时沉醉于天朝上国迷梦中的中国人民被猛然惊醒,他们从未想过如弹丸之日本也能将自己当时最先进、最强大的北洋水师彻底击败。社会意识的“觉醒”正慢慢发芽。正是处于当时这样一种社会大背景之下,严复想借翻译《天演论》来达到一种“启民智”的效果。《天演论》的基本思想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是在竞争中不断演化而来,也就是所说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人们通常只是从生物学层面去研究“进化论”的思想,而严复却看到了进化论中“丛林法则”的社会学意义。当中国正面临着西方列强与日本的双重威胁时,进化论所具有的社会学含义,对那些还沉浸在“天朝上国”幻想之中的中国封建文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振聋发聩的警示。

因此,生于当时中国之社会,而又作为具有独特视角的先进知识分子,严复自然而然地卷入了这场社会变革。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笔与文章就是他们战斗的武器。他们要面对的是当时落后的社会制度与迂腐的人民大众思想,他们要达到的目的是“启迪民智,警醒世民”。所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就是带着这样一种目的,同样,翻译目的论对严复译文的分析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无论是个体意识形态还是社会因素的制约,在分析严复译《天演论》时,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少见,这也是严复翻译过程中值得探讨的一大特点。

三、文化语境下译者主体性的探析

(一)严复翻译策略的选择

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已然被中国译坛所认可。然而,《天演论》的问世,也使得许多学者认为严复的翻译并未达到他所要达到的“信”的境界。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里的“不信”是严复有意为之。严复在翻译时对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有意识的增减、创造,对此,黄忠廉先生认为,当严复翻译《天演论》时,他注意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同时,对于其中的亮点,能够与国内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并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1.省译法

在严复译文中,删减策略的使用很是常见。为了满足特定的翻译要求,有时候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意地删减某些信息。在《天演论》中,严复为实现自己启迪民智、警醒世人的翻译目的,对原文信息的选择、删减随处可见。

赫胥黎起初书名为Evolution and Ethics,即《进化与伦理》。而严复却将其翻译为《天演论》,严复取名为天演论其实是与原题目中“进化”部分对应的,“伦理”部分则省略不谈。而严复此举是考虑到自己翻译该著作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世人,救亡图存。同时,这也是严复自我意识的觉醒影响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2.增译法

赫胥黎在其原作中对自然界生存环境与生存法则的描写颇多,而对于这部分内容严复在处理时并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翻译,因为要考虑到该译著所要达到的社会影响及其文化意义,就必须要做出延伸与补充。这一点在《导言一:察变》中就有所体现:

原文:“They filled up,as they best might, the gaps made in their ranks by all sorts of underground and overground animal ravagers.”此句严译为: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这句话用白话文的解释为:上有鸟兽的践踏啄食,下有蚂蚁幼蝗的啃咬伤害,枝叶枯萎残缺,生死短暂,从茂盛到枯死只是一会儿的事,不能详细深究。看原文与译文的对应会发现,似乎彼此之间并不能很好的对应,“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是严复基于原作语境引申创造而来的,用意何为?原文描写的就是被鸟兽虫蚁啃食的植物濒临死亡的画面,严复将这种场面境况转嫁到当时的清政府身上,是为了再次让世人看清風雨飘摇的清政府正面临的真实境况。因内部、外部两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使得其译文历史作用更加突出,进而增强了读者的历史使命感。

3.对原作内容的再创造

在分析严复的译文时会发现,很多时候其译文与原文并不能达成很好的对应。原文:“...not merely the world of plants,but that of animals,not merely living things,but the whole fabric of the earth...and has endured through boundless time,are all working out their predestined courses of evolution...”该部分严复翻译为:凡兹运行之理,乃化机所以不息之精,苟能静观,随在可察;小之极于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知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言其要道,皆可一言蔽之,曰天演是已……原文内容主要阐释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处于不断变化中,强调的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严复在他的翻译中,把话题转移到了人类的社会上,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与再创造,指出时代的更替变革是符合进化论原理的。在这里,严复再一次暗示当时中国之社会亟须顺应社会发展变革之规律,自强保种、救亡图存。若不是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或许严复再译时也不会这样去操作。因此,在讨论翻译文本和译者问题时,必须把它们放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去考虑,并尊重译者的主体地位。

4.变译

严复在翻译时很多时候并不是按照原文基本意义直接转换来的,其在翻译过程中更多时候是在原文基本意义基础上有所改变,并加以选择。这种案例在文章中并不少见,在《导言一》中,严复将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译为“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原作中表达的意思为“植物在稀缺的表层土壤上争夺着有限的生存空间”这层意思,但严复在翻译时并不只是浅显地将这层自然界中植物的生存竞争译出来,一“争”,一“相雄”,一“据”,无不让人联想到一幅各方征战,互相争夺的场面。因此,这里严复就将原文自然界的一种生存情况变译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演化竞争。在他的视角下,无时无刻不注视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后面接着一句“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同样也能看出严复的别有用心,此句译自now from the Atlantic,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Atlantic本意是地理名词“大西洋”,而在严复笔下却译为“西洋”,这不禁又让人们联想到他这么做的目的,誓要敲醒国人,国家正面临来自西方国家的蚕食侵略,睁眼看清现实已刻不容缓。正是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改变原文,以达译文服务社会的需求。

(二)严复《天演论》的文化意义

翻译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社会文化的需要。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文化构建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严复《天演论》的文化意义在于引领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使得当时的中国学者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西方科学的最新发展,为中国科学领域的兴起提供了基础。此外,严复的翻译还开启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新篇章。他以自己对西方科学的了解和中文表达能力,翻译出了较为通俗易懂的版本,并加入了适合中国文化的注释与阐释。严复的翻译方法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赞誉,也影响了中国后来的翻译流派和理论,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结语

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类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的更迭发展,时代背景的变化不同,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不免会刻上时代的烙印。而翻译又是一种“人”的活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掺杂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体意识的发挥。从文化视角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绕不开对翻译目的论的探讨。翻译目的主导翻译行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同样也是依据翻译目的来开展。因此,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个体意识形态,而大家在进行翻译活动或者进行翻译研究时,就不得不将不同的译者主体性考虑进去。严复作为思想家和翻译家,他以学术翻译之手段,达思想启蒙之目的。本文主要从个体意识、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严复译著《天演论》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对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探析。

参考文献:

[1]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8.

[2]陈琳琳.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看严复《天演论》中的变译现象[D].湖北大学,2011.

[3]崔娟,刘军显.论个体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决定作用——以严译《天演论》为例[J].外语研究,2016,33(06):

81-85.

[4]邓隽.从目的论管窥严复译《天演论》[J].上海翻译,2010,(02):73-75.

[5]高方武.德国功能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之对比略论[J].外语教育,2008,8(00):140-145.

[6]韩江洪.严复话语系统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黄苗.權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

[8]黄忠廉,郎需静.严复“达旨术”研究之《天演论》译评考察[J].语言文化研究辑刊,2014,(01):77-85.

[9]黄忠廉,倪璐璐.变译之删减策略研究——以严译《天演论》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8(03):

105-111.

[10]黄忠廉.变译之“加写”功能研究——以严复译《天演论》为例[J].外语与翻译,2015,22(03):1-4+99

[11]蒋小燕,罗晓洪.论严复《天演论》的文化观[J].求索,2006,(05):158-160.

[12]焦卫红.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上海翻译,2010,(04):6-10.

[1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4]刘明.论成功的翻译——再读林纾、严复作品有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30(06):103-107.

[15]刘文娟.严复与《天演论》的翻译[J].兰台世界,

2013,(10):54-55.

[16]荣利颖.解构主义视野下看严复的《天演论》 [D].天津理工大学,2006.

[17]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5):16-23.

[18]王东风.《天演论》译文片段赏析[J].中国翻译,

2010,31(05):74-79.

[19]王克非.论严复《天演论》的翻译[J].中国翻译,

1992,(03):6-10.

[20]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25.

[21]王姝婧.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

[22]王燕.论社会历史语境下的严译《天演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4):41-42.

[23]徐蕾,李里峰.严复译著与“翻译的政治”[J].广东社会科学,2006,(02):107-114.

[24]叶庆芳.从文化语境看译者主体性——以严复译本《天演论》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6(05):122-124.

猜你喜欢
天演论译者主体性严复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变译之更改策略研究:以严译《天演论》为例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