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016-11-14 22:26汪黎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目的论

摘 要: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其主体性。本文以目的论作为指导,探讨了《游走在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重点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具体体现,探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的读者的期待视野,积极发挥其主观主动性,翻译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目的论 词汇层面 句法层面

目的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其中目的性法则是最核心的,指翻译目的决定着翻译过程中的翻译行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的诸多主体性要素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不容忽视。目的论为译者主体性的阐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方柏林中译本《游走在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很好地再现了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赛珍珠的生平,能激励中国青少年学习。在译本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归化的文化策略,使译文向目的语读者——中国高等院校的低年级青少年学生靠拢。在词汇方面,译者大量使用了四字结构、叠词、汉语的俗语和谚语,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赛珍珠在中国生活长大的经历,让中国青少年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领略到中国文字的优美;而且在句法结构方面也不拘泥于原文的限制,进行了灵活地调整,有利于目标语读者接受。本文将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来分析方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译者主体性在词汇层面的体现

方译本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结构,主要为了使译文更具可读性,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视角,更好地再现赛珍珠生活的那个年代中国的现状。由于译者扎实的双语基本功,这些四字结构不仅非常生动形象,而且非常忠实于原文。除此之外,译本中还使用了很多叠词和本土化的文化负载词。

(一)叠词的使用

在方译本所使用的大量四字结构中,有不少是叠词,有一些叠词是由原文中某个词拓展而来的,有一些叠词是由短语转换而来的,这些叠词的使用均给译文添加了文化色彩,增加了美的享受。

第2章讲述赛珍珠小时候一家人在长江边上生活的场景,其中描写当地场景的一段就充分体现了叠词的创造性运用。

(1)Life in the cities could be hectic and crowded for people used to a West Virginia farm.

译文:和平静的西弗吉尼亚农场相比,城市里头总显得匆匆忙忙、熙熙攘攘,叫人一下子习惯不了。

在此句中,两个形容词hectic,crowded被译成了两个四字结构的叠词,“匆匆忙忙,熙熙攘攘”,意思非常忠实于原文,而且用这种四字叠词重复的现象,具有一定的修辞效果,更能突出赛珍珠母亲内心的反差,怀念自己的家乡,不太习惯中国城市的生活。

同一段中,描写长江里汽船、渔船的情景,译者将一些短语如“of different sizes”“traveled up and down”,转换成了四字叠词结构“大大小小”“来来往往”,非常对称,增强了可读性。关于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亮闪闪的卷发”“吵吵闹闹”“起起伏伏”“摇摇晃晃”“翠蓝翠蓝”“坦坦荡荡”“毛茸茸”等等,无不体现了译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二)本土化词语的使用

由于本书是记录赛珍珠的生平,所以很多场景都是讲述了她在中国生活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再现中国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作者把大量英语的词汇译成了汉语本土化概念的文化负载词,更容易为中国的目标读者所接受。

如第3章出现了“reluctantly”,主要是讲述了赛珍珠犯错误后,园丁老刘不愿意向赛兆祥说明真相,怕珍珠受惩罚。第六章有个短语“paid the money grudgingly”形容珍珠的奶妈随珍珠一家避难到上海时,去街市买菜,嫌菜贵,想要帮珍珠家省钱,付钱时嘟嘟囔囔不痛快的样子。此两处的意思接近,均被译成了“一百个不情愿”,非常形象生动,具有中国本土化的特色,体现了珍珠家仆人的善良和衷心。

书中有很多关于慈禧太后的介绍,其中提到慈禧担心洋人对她的统治产生威胁的时候有一句“or her family would lose the throne”,在这里“throne”意思是王位,宝座,王权。在译文中,方柏林先生处理成了“否则自己家族的江山怕也难保”。因为在中国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成语,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爱江山更爱美人”,所以“江山”意味着王权,统治,将“throne”处理成“江山”而非“王权”“宝座”等,更符合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

在书中介绍珍珠作品《大地》中主要人物王龙的时候,讲述王龙一家遭难,孩子们当街乞讨。译者将 “charity meals”(字面意思是慈善机构提供的免费餐)译成了“施粥”。我们可以从中国大量的电视剧或者书籍里了解到,在旧社会的中国,富人或者慈善机构接济穷人主要是靠熬一些稀粥,赠一些米粮,但是数量一般都非常有限,这里的“施粥”很好地还原了当时中国的现状,也更容易为青少年读者所接受。

类似的例子还有“莫须有的罪名”“东家”“唱大戏”“被条子伺候过”“相夫教子”等等。

二、译者主体性在句法层面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除了在词汇层面得到充分体现以外,方译在句法方面也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灵活地运用拆译,合译,分译,结构调整,主语转换的方法,使译文更流畅,更通顺。

(2)The babys West Virginia birthplace, in the heart of the oldest mountains on earth, lay thousands of miles behind.

译文:孩子离西弗吉尼亚故乡渐行渐远。故乡在大山里头,远隔千里。故乡的山,是地球上最为古老的山。

在此例中,译者将一句话分译成了三句。原文的主干结构是“孩子的出生地在几千里之外”,另外中间插入的成分是对出生地的补充说明,“在地球上最古老的山的中心”。如果我们运用定语前置的方法,此句译为“在地球上最古老的山的中心的孩子的出生地在几千里之外”就显得特别呆板僵硬,所以译者做出了灵活的处理,首先改变了主语,将“孩子”作为译文的主语,把对故乡的描写拆成了两个独立的句子。“几千里之外”译成了四字结构“远隔千里”,和故乡的描述合在了一起,译文变得通顺,更加具有可读性,也很好地保留了原句的主要信息,可谓上乘之作。

(3)So began her lifetime desire to befriend and understand the people around her.

译文:打这时候起,她就开始产生了一种欲望,要和人交朋友,要了解周围的人,这样的欲望伴随了她一生。

此句虽然看似简短,不过难在“lifelong desire”的处理上,如果按照原文的结构来进行翻译,就成了“她就开始产生了伴随她一生的一种欲望……”,这样不仅非常机械,而且突出不了句子的重心,本句主要强调珍珠从很小就喜欢和人交朋友,了解有皱纹的人,她一生都是这样的习性,所以重心应该在“lifelong desire”上,所以方译使用了拆译法,将句子的重心“lifelong desire”单独译成一句,不仅让译文更加流畅,也更好地突出了重点。

(4)These sights horrified her because she could do nothing to save the people who fell overboard.

译文:看到有人掉下水淹死,她却无能为力,这些场面总是让她惊恐万分。

此句的译文运用了结构调整的方法,将结果“These sights horrified her”放到了句末来处理,而将原因置于前面,更符合汉语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逻辑顺序。

三、结语

《游走在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成功之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国青少年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修养,积极进行创造性思考,在词汇层面,主要使用四字结构,叠词和文化负载词,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审美性。在句法方面,综合使用拆译、合译、分译,结构调整、转换主语等手段,打破原文结构的限制,使译文更加通顺和流畅,满足了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的读者的需求,积极发挥主动性,力求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级科研课题“目的论视角下《赛珍珠传》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004,(02):3-7

[2]方柏林.游走在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4]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2002,(01):62-69.

[5]查明建,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01):19-24

(汪黎明 湖南长沙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410205)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目的论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