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栋
[摘要] 新时期,学校教育的任務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绍了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并分析了家校共育中出现的共育意识淡薄、内容形式单一、共育价值偏离三方面原因,以桥梁建设的思维模型探讨了进行家校共育的途径策略:筑牢共育的桥基——达成共识,建立制度,相互信任,以奠定沟通合作的基础;拓宽共育的桥面——拓展共育渠道的宽度,增加共育理念的厚度,以延展沟通合作的广度,从而实现有效的家校共育。
[关键词] 家校共育;沟通合作;途径策略
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家庭和学校的明天,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决定着孩子的明天。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支柱,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每个未来公民的终生幸福。家校共育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有了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教育和互补沟通,孩子才能稳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家校共育现实困境和原因分析
家校共育,目前在中小学具体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现实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家庭和学校共育的主观意识较为淡薄,合作沟通的形式固化单一,共育涉及的内容视野不够开阔,阻碍了家校共育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造成以上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共育意识淡薄
一方面,家庭没有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学校,造成家庭教育职能的缺位,家长对自身承担的教育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体现出在家校共育中的主体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对自身教育能力盲目自信,未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对家校共育抱以消极的态度,影响了家校共育的实效。
(二)内容和形式单一
家校共育的内容仍主要停留在学生的成绩或行为表现上,且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家校共育的方式固化、单一,过度依赖例行的家长会、家访或是线上联系,家长委员会的设立也常常只是为了方便安排校务。
(三)共育价值偏离
在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学校方面为追求升学率,对学生关注和评价更多的是成绩;家长方面,对孩子的关注也集中在分数上,以致孩子的成绩成为大家的主要诉求,家校共育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离,由“学生至上”变成了“学分至上”,进而也造成了共育合作视野的窄化。
面对以上现实困境,我们该如何扭转现状,让家校共育真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二、实现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家校共育是一座架通家校的大桥,然而,再壮观的桥梁也需要不断地维护和升级,而实践有效的家校共育策略,正是对其不断地完善与提高。接下来,笔者将以桥梁思维模型简述对家校共育有效途径的思考和理解。
(一)筑牢共育的桥基:奠定沟通合作的基础
成功的根本在于基础。合理的秩序制度是有效沟通合作的基础,也是家校共育这一桥梁的桥基。
1.达成共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一致性是意识的协同,是家校深度的共识,因此开展家校共育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共识,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同强化共育意识,转变传统观念。
学校要加强对家校共育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宣传共育理念,调动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完善相关制度,促成家校共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要树立共育观念,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交流,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对于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讲座等活动,逐步丰富家校共育相关理念和知识。
2.建立制度
要使家校共育工作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必须建立共育制度,将其作为支撑共育工作的桥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下文简称《教育法》)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根据《教育法》的要求,对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即家校协同共育的工作,需要建立制度和规范。学校可以拟定家校共育校本制度作为监督和保障,使家校共育工作更系统规范。比如,可以建立家访、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制度,以定期进行网上评优的方式让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的评优评先,在家校工作中评出优秀家长和优秀教师,在学期末学生表彰和教师年终考核时作为优秀事例进行表彰。这样既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也让教师能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3.相互信任
教育者如果不熟悉教育的对象,那教育只能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样。共识和制度是家校共育的前提和基础,而信任则是有效沟通的保障,使二者真正从陌生走向熟悉,从防备走进互信,从忐忑走入踏实。
信任是共识和制度的果实,是双方彼此深层的契合和认可。教师要摆正心态,充分信任家长,不搞“一言堂”,要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和日常教育之中;家长不仅要改变对学校教育的依赖心理,主动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也要理解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溺爱孩子,不苛责老师。
(二)拓宽共育的桥面:延展沟通合作的广度
有驾驶经验的人都知道,桥梁的宽度直接影响着来往车辆的数量和速度。家校共育这座桥梁要想托举起孩子的明天,就必须有足够宽阔和厚实的桥面,这样才能担负起家校间沟通与合作的重任,真正成为孩子进步成长的阶梯。
1.拓展共育渠道的宽度
桥面的升级往往需要增宽以添加不同的车道,而家校共育亦然。在搭建起家校之间密切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后,就应开辟更多交流的渠道,丰富交流的形式,优化交流的载体,以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弥补学校或家庭单方面教育的不足。
在以往的家校共育实践中,有不少常常使用的沟通渠道,比如,家校联系簿、校讯通短信、期中期末家长会和因安全或心理教育等偶尔开展的家长学校活动,这些就像是一直在家校共育的桥面上使用的旧车道。面对现代教育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开发一些新车道来帮助提升家校沟通的效率。
新车道1:移动互联网平台
随着技术的发展成熟,家校联系渐渐从家校联系簿和短信时代跨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了家家配备的移动终端,家校实现了更紧密、更便捷的实时联系,这对家校沟通与合作大有裨益。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并利用网络资源,使其成为家校合作的新渠道。比如,可以创办学校和班级的微信公众号,把学校安排、班级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发布于公众号,使家长及时了解并参与评论提出建议。也可以通过企业微信群或钉钉家校群组织“家校沙龙”“合作论坛”等会议或开设线上直播课堂,与家长进行双向互动,使学生家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更便捷地进行交流,大家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增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
信任。
新车道2:3.0版“家长会”
家校工作的不断发展也体现在家长会的不断改进上。1.0版家长会:家长集合,校长讲话,班主任训话;2.0版家长会:家长集合,优秀家长分享心得,专家传授经验;3.0版家长会:根据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年级确立不同的家校共育主题供家长选择,通过“家长沙龙”的方式定期开展,满足不同家长的不同需求,该沙龙是自由交流的平台,家长自愿参加并畅所欲言。
2.增加共育理念的厚度
桥面的厚度直接决定了桥面的承重能力,而共育价值理念的厚度更是直接决定了家校工作的承载能力,不仅反映了学校和家庭的格局和视野,也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不是育分,决定学生人生的不是纸上的分数而是综合素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是丰富的、充满活力的。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
学生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机都源于心灵,因此,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留意学生的内心动向。社会中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正不断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有的认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赚钱并成就自己,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有的认为考不出好的成绩就没有了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忽略了自身其他的才能和家庭及社会的期待。在立德树人和五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应淡化教育的功利性色彩,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心理健康、品德状况、人生追求等。家长和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其意愿和想法,帮助其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使教育做到循序渐进,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其广泛的兴趣、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
品格。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主要是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十多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笔者深深感受到“分数至上”给学生、家长和教师带来的巨大压力。学校迫切追求能考高分的生源,家庭迫切想让孩子跨进升学率高的学校,忽略了学生背负的精神压力,导致学生抑郁症和心理问题频发。借家校共育工作的契机,笔者努力形成家校间的共识并完善共育制度。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共育的途径,既从家校层面出发,和家长们一同营造积极、包容、奋进的家校环境,也要从学生的心灵启发和价值引导出发,培养学习能力、心理素质、道德修养俱佳的中学生。几年来,笔者所带班级中不仅没有出现过家校矛盾和学生心理危机,而且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笔者也多次被评为家长最满意的老师。笔者所带的学生中有的进入了中科院、浙大等名校,有的考进了职校,踏上了普通的社会工作岗位,笔者为他们每个人感到高兴,因为他们都在以积极、奋进的姿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家校共育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学校而言都是一份带有历史使命与社会重托的工作,二者需要加深理解与合作。我们相信,今天,虽似育人无痕;明天,定将花开有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冷冉.冷冉教育文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3]卢鸿鸣.家校高度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长郡中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