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花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人文价值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集体德育建设,旨在探讨在当前人文价值教育背景下,小学德育活动的实施情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改进对策。通过对班级德育活动的实施、师生互动、教育资源利用,以及学生德育成效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局限性、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学生德育成效不理想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丰富德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对策,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稳定性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速度。
[关键词] 人文价值引领;小学班集体;德育建设
在当前教育领域,人文价值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德育建设对于学生品格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教育资源的利用,以及学生德育成效的分析,旨在揭示当前小学德育建设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方面的不足。通过剖析德育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足,以及学生德育成效不理想的原因,从而为优化德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本研究着重探讨如何在人文价值教育的框架下,通过丰富和创新德育内容与方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提升学生德育成效等策略,有效推进小学班集体德育建设,这对促进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价值教育理念下班集体德育建设问题分析
(一)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局限性
1.德育内容单一、形式传统
在班级德育实践中,德育内容的单一性和形式的传统性成为日益明显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德育在学校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德育内容大多停留在理论讲授和传统道德教育的层面。例如,德育课程常常以讲述历史人物的道德故事或传统美德为主,而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道德问题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得学生很难将所学的道德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导致他们在理解和内化道德价值观方面存在困难。在教学方法上,这一问题同样突出。德育课程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课的传统方式,缺乏必要的互动。尽管教师们努力在课堂上创造互动机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这些互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主动探索和实践道德价值观。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互动
在班级德育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团队努力融入人文价值教育理念,但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仍旧明显。当前的教学方式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考。例如,在德育课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介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者而非积极参与者。这种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也影响了德育的实际效果。班级中缺乏足够的互动式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等,这些活动本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应用道德知识,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的局限,学生在道德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受到了限制,他们对复杂道德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还有待加强。为了突破德育教学方法上的这些限制,需要对现有的教学策略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進学生德育素养的发展。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1.德育资源匮乏
在班级德育建设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德育资源的匮乏。由于学校和班级在德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相关教学材料和工具缺乏。例如,班级缺少多样化的德育教材,使得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传统和表面的道德讲述上,难以深入探讨更复杂的道德问题和情境。学校在德育相关活动方面的财政支持也显得力不从心,如与德育相关的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常常因经费不足而难以开展。这种资源的匮乏限制了德育的广度和深度,也影响了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和参与度。
2.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团队在德育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虽然教师们对德育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例如,部分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书本知识,缺乏创新的教学手段和互动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们在处理学生行为问题和道德冲突时,有时缺乏恰当的引导和沟通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教师自身在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德育培训方面的机会也相对有限,也限制了他们在德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与成长。教师在德育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成为需要关注和改进的重要方面。
(三)学生德育成效不理想
1.学生道德行为不稳定
在班级德育实践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尽管学校和教师在德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但学生们道德行为的稳定性不够。例如,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正确回答关于诚信、尊重等道德规范的问题,但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始终如一地遵守这些规范。这种情况在校园中时有发生,比如,学生们在老师的监督下表现良好,但在操场上可能出现不公平的竞赛行为或不尊重同学的言行。这些现象表明,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稳定性不足,他们的实际行为与所学的道德规范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道德价值观形成缓慢
学生在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缓慢性。虽然德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复杂道德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发展缓慢。例如,在讨论关于公平正义的主题时,学生们往往只能理解简单的道德规则,难以深入理解更为复杂的道德冲突和选择问题。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道德认知层面的局限性,他们在理解和内化复杂道德价值观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表明了学校德育在帮助学生形成深层次道德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挑战。尽管教师们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但学生们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些价值观仍需要更多的时间。
二、人文价值教育理念下班集体德育建设对策
(一)丰富和创新德育内容与方法
1.融入多元文化素材
如何应对班级德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局限性?一项重要的对策是融入多元文化素材。这意味着德育课程和活动将引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资源,如多元文化的故事、案例、节日习俗和艺术作品,以此拓宽学生的道德认知视野。例如,通过分享和讨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故事,学生可以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包容和尊重的品质。在实施这一对策时,教师策划和组织以世界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如国际美食节、外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等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互动和探索中学习和领悟道德教育的深层意义。通过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班级德育内容不仅变得更加生动和吸引人,还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2.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针对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局限性问题,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成为一项关键对策。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增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德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吸引人。具体实施这一对策的方式包括引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和情景模拟等活动。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深入探讨道德议题,从而提高他们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例如,通过模拟法庭辩论,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理性分析道德困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伦理判断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将更多地采用引导式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协调者,他们通过设计和组织各类互动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包容和充满探索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些措施,班级德育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和社会责
任感。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强化德育资源投入
为应对在德育教育中遇到的诸多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德育资源的投入。这意味着学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德育教材和辅助工具,以支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道德教育。例如,引入与现代社会问题相关的案例研究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挑战。学校可以考虑建立特色的德育活动室或图书角,提供各类书籍、视频和互动软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德育资源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学校还应考虑定期开设德育主题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德育领域的专家和优秀教师分享经验,从而提高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能力。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是优化德育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这不仅包括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还包括提升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研讨活动,引导教师创新德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通过模拟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等方式,提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互动和引导能力。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建立一个支持和协作的教师社区。引入外部专业人士开设专题讲座或建立工作坊,也能为教师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德育中的各种挑战。通过这些措施,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提高学生德育成效
1.提升学生道德行为的稳定性
在德育过程中,要有效地提升学生道德行为的稳定性,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的重点应当从简单传授道德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内化道德价值。可以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德育情境模拟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剧等,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和体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认识诚信、尊重等品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道德规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日记、讨论和反思报告等形式,定期回顾和思考自己的行为,以增强他们自我监督的能力。
学校可以建立一个正面激励机制,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展现良好的道德行为。这种正面的反馈可以增强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动力。家校合作也是提升学生道德行为的稳定性的关键环节。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通过家校协同,学校和家庭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德育
环境。
针对学生道德行为的稳定性,学校还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跟踪评估机制,通过定期观察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进步和问题,从而为教师和家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建议。这些综合性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道德行为的稳定性,促进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
2.加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为加速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我们应采取多方位的教育对策。在课程设计中更加注重道德价值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应用,不仅在理论层面上讲解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或社区服务让学生体验道德行为的实际意义。开展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活动,如设立班级情感角或定期举办心灵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道德责任感。引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例如,利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和互联网资源中的道德案例,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兴趣和探究欲。通过观看和讨论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道德规范,从而加深他们对道德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鼓励家校合作,通过家庭作业或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共同推动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扮演关键角色。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提供引导和启发,更要在日常互动中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教师将增强自己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些综合性的对策旨在创造一个支持性和启发性的环境,使学生在道德认知和行为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加速其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
深化。
德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班级德育面临着内容单一、方法传统、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德育成效的提升。通过丰富和创新德育内容与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尤其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提高德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强调,要实现学生道德行為的稳定性、加快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包括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家校合作和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动小学德育的发展,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熊文.健康的追求与体育的坚守: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人文价值参照与审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04).
[2]张素翘.巧妙整合乡土资源,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德育,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