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莉
[摘要] 在情境中涵养学生的德育素养,是生活化德育的有效路径。在小学生活德育实践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融入真实的“生活因子”;要引导学生走进情境,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要努力让学生感悟情境,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引导学生走出情境,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生活化的德育,要注重情境的演绎。只有注重情境演绎,才能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情境演绎”能发挥“生活德育”的独特优势,能彰显“生活德育”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小学德育;生活德育;情境演绎;实践范式
“生活德育”是德育的一种重要实践范式。生活是德育的源头活水,德育源于生活。德育要回归学生的心灵、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贴合学生的心理,就必须回归生活。建构“生活德育”范式,可以创设拟真性、仿真性的生活情境。情境演绎,是建构“生活德育”实践范式的重要策略。通过情境性的演绎,学生体察、体验、感悟生活,可以提高道德认知,陶冶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从这个层面上说,“情境演绎”能发挥“生活德育”的独特优势,彰显“生活德育”的独特魅力。
一、设计情境:融入真实的“生活因子”
建构“生活德育”,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融入真实的“生活因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目标应当指向学生的生活;情境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情境设计应当回归学生的生活;情境评价应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生活。在情境中融入“生活因子”,要求教师在德育中丰富学生的生活。因此,情境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而应面向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以公益广告《家》导入新课,并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背景音乐,链接本班的“最美家庭”,组织学生探讨。由于情境中的素材都来自学生自己的家庭,因而更能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学生在探讨中感受到家的亲近、家的温暖。在情境中,学生看到父母为自己操劳的日常,对自己的陪伴与鼓励,对自己的关爱,尤其是当自己生病时一家人焦灼的模样等。通过融入“生活因子”,学生能在情境中真切地体会到家人的关爱,感受到家是温暖的港湾。在情境中,笔者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家庭更美好?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自我的生活经验,从家庭的和睦、家庭的礼仪、对家庭成员不良嗜好的规劝等方面来进行讨论。如此,德育就进入了崭新的境界。最后,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家史小调查”,了解家庭的变化,等等。这样的情境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实现了课堂学习的积极互动。学生全员参与,使得生活化素材的使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德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而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取材,将情境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就能让情境具有鲜活性。生活化的情境能感染人、熏陶人、教育人。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育人功能,彰显情境的育人价值。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时,要精心挑选素材,以便让情境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实效性。
二、走进情境: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情境德育是一种“生活德育”,是用道德的方式进行的德育。如果德育充斥着训斥、呵斥甚至惩罚,这种德育就是一种“不道德”的德育。用不道德的德育手段进行德育,德育是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的。情境德育应当用一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以便让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情境德育应当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情境德育从身边的人、事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无数的人们”“无穷的远方”。
比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周末巧安排》时,有的教师以“精彩”“收获”为主题,让学生设计、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学生从教师预设的“收获”入手,都安排了周末早起、先做作业、多阅读、多运动、多做家务、少看电视、听从父母的安排参加各种才艺训练活动,等等。走进这样的情境,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往往是“同一首歌”。显然,这样一种情境,已经与学生的真实想法“脱钩”了。在这样一种虚假的生活情境中,德育丧失了应有的生活导向、生活教化功能。回归学生生活的德育情境,应当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据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你最期望的周末生活应当是怎样的?说一说你周末生活的打算。这样一种生活化的情境,关注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设计自己的周末生活,尽量让周末生活多样化、精彩化,这样一种情境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学生乐于走进这样的情境中,去精心设计自己的生活、谋划自己的生活,并积极践行。
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情境,要求教师不能囿于教材、课堂,不能坐而论道,而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关注周边的人和事。只有这样,德育才能成为走向生活的德育。生活化的德育情境应当是一种真实性的情境,应当是一种开放性的情境。
三、感悟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区分了两个重要的德育概念,即“道德观念”和记忆的碎片。在小学德育实践中,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填鸭等方式让学生记忆一些德育的纲目、要领,那么,学生获得的就是一些记忆的碎片。而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德育情境中体验与感悟,那么,学生获得的就是一种“道德观念”。在生活化的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判断、选择、体验与感悟,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比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的《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时,对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笔者没有对学生进行机械地说教,而是创设一组用图片建构起来的情境:一是原生态的田野,二是工厂污染的图片。这样一组图片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冲击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里,无需教师过度地说教,学生会自然地萌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由此,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研讨、互动、交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怎样保护环境?学生会结合图片中的相關内容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如有的学生认为“应当减少使用塑料袋”;有的学生认为“应当进行垃圾分类,做一个垃圾分类宣讲员”;有的学生认为“应当深入工厂调查废气废水的排放情况、达标情况”;等等。感悟了情境,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成为问题的探究者、活动的参与者、美好德行的自我涵养者。感悟了情境,就能唤醒、激活学生潜藏的道德认知,就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生活化的德育实践活动
中去。
“生活德育”是一种追求真善美的德育。作为教师,要努力通过生活德育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教师要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德育经验,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此,学生的德育生活情境学习就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道”。生活情境德育之于学生的德育素养发展也不再是“隔靴搔痒”,而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四、走出情境: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
生活德育情境不仅需要“仿真性”的情境,更需要真实的情境。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广阔的世界。在生活德育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内外学习的融合。走出情境,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域中进行探究、思考、实践、体验,如此,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我参与,我奉献”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系列化的课后情境化活动,如“关爱弱势群体活动”“爱心捐赠活动”“走进养老院活动”“走进社区活动”等。通过系列化活动,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让学生与生活密切联系,从中习得相关的德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让学生用手机、相机等进行选择性的拍摄,并举行了30天美丽打卡活动。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精心实践、认真观察、用心对待每一项活动,不仅德育素养有所提高,德育生命也得到了润泽。生活化的德育情境实践让学生过上了“有道德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
德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对德育现象进行评论的评论家,而是培育具有道德素养的新时代公民。德育实践、德育体验是实现学生德育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作为教师,要从传统的德育纲目条文道理的说教者转向德育实践践行者;要赋予学生充分的道德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打造道德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成德育素养的内化。
在情境中涵养学生的德育素养,是生活化德育的有效路径。德育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品质,这是德育的根本指向。情境德育直抵学生的心灵,直通学生的体验。情境化的德育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生活化的情境德育,通过点滴播洒阳光,经年累日铸就美好,让学生的心灵美好、向善的种子长成灿爛、绚丽的花朵。让生活化的情境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心愿和追求。
[本文系2023年度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情境演绎:指向生活的德育实践范式研究”(课题编号:QN202300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倪中筠.引行知思想之活泉,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之花:以统编一年级“别伤着自己”一课为例[J].教育界,2021(01).
[2]赵霞,孙宏艳,张旭东.我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与改进[J].中国青年研究,2019(04).
[3]高德胜.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