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维维
[摘要]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开始探索开展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利用知信行理论原理,探索家校融通、融合、融心的育人模式,给家长提供有效的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信念,探索家庭教育有效性的途径,致力于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内化认同到实践认同的逐级发展,促进家校共育。
[关键词] KAP理论;家校“融心”共育;有效途径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上升至国家层面。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家长都渴望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助力孩子成人成才,但因忙于生计无时间管教,或者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导致很多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偏颇。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有效教育,为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专业性,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主动作为,做好协同育人工作。
笔者认为,做好家校协同共育,家校之间需沟通顺畅、目标一致,达成教育共识,才能有效助力学生成长。英国健康教育专家柯斯特提出KAP知信行理论,即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旨在用知识和信念去影响与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笔者借用KAP知信行理论,希望以此推动家校社融通、融合、融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问题呈现理性反思:多维分析家校共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笔者根据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实际情况,面向全校家长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活动。依据此次问卷数据结果,了解家庭實际情况,以及家校共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1.家长文化水平不高
从家长受教育程度来看,90%左右的家长文化水平在高中及以下,初中以下达到62.47%,占比超过一半,家长整体文化程度偏低。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很多教育孩子的理念与知识需要及时更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客观上难以给予孩子有效的指导和教育。
2.家长有效陪伴子女时间较少
家长的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长,60%以上的家长从事体力工作或个体经营,每天与孩子有效互动时长最多为一小时的达38.39%,陪伴时间较少。有的家长虽然有时间陪伴孩子,但是无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他们也想关心孩子,但是由于现实原因,疲于生计、方法不当等而被迫减少甚至忽视对孩子的陪伴,更无法满足孩子心理上对关怀的需求。
3.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
从调查数据发现,家长普遍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很多家长虽然自身学历低,但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抱有较高的期待。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家长期望培养出高学历的孩子。这种强烈的期待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传统家校共育方法“不走心”现状分析
传统家校共育方式中,学校常常采用“请进来、走进去”的方式。“请进来”,即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学校开展家长学校课堂、专家讲座、优秀家长的经验分享活动等,向家长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育儿方法。但鉴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家长工作现状,工作时间内很难抽身,存在无法系统地参加家长学校、成长课堂等问题。“走进去”,即学科教师、班主任走进学生家庭,开展家访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向家长传递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仅有27.98%的家长喜欢老师进行家访,97.83%的家长喜欢采用微信、电话等方式进行家校沟通。究其原因,一是流动人口子女家庭居住地相对分散,有的家庭由于工作变动原因经常变换居住地址。二是流动人口子女家庭家长工作辛苦,基本以体力劳动为主,每天早出晚归,没有固定休息日。三是微信、电话点对点沟通快捷、方便。基于以上原因,绝大部分家长更希望老师通过微信、电话、家校联系手册等方式进行沟通,但实际上这样的家校沟通效果往往不佳,毕竟沟通方式中“语音”交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谈不上“融心”。
此外,还有一些家庭存在别的原因。我们实地随机抽取各学段5名家长进行访谈,总结出他们内心都不是很喜欢老师进行家访,其背后的原因是他们的居住条件相对简陋,不想让老师看到他们的生活窘境。另外,部分家长认为老师文化程度高,自己不善于表达,见到老师后自己会感到拘谨、不自然。再有,很多家长认为老师来访大多数是反馈孩子的不良表现,因而心生抵触情绪。同时,对于老师的反馈,家长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在家访中不知道如何回应老师。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家校共育要立足时代背景,打通多种沟通的渠道,探索有效的沟通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
二、KAP理论引领:提升家校“融心”共育实践的有效策略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家校协同育人,首先要使家校之间教育目标一致,实现心心交融的“融心”沟通。笔者利用KAP知信行理论,从知识入手,确立态度,最终影响行为,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一)“K”(Knowledge)获取知识:服从阶段——打通渠道、达成共识,实现融通“心”距离
第一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入心——明理。家校“融心”育人不能拘泥于形式,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总规划师,需要理清思路,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打通多重路径,多管齐下,才能深入家长的内心。
1.“量身定制”的走访
每学期,班主任提前预约,有针对性地走进相关家庭,对学生家长进行访问。班主任在访问中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的具体情况和家庭氛围等,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走访中,班主任要让家长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关键节点,以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后期,班主任还要建档进行跟踪。“量身定制”的访谈策略可以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改进家庭教育方法。“量身定制”的走访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拉近了家长与教师的距离,让家长更加信任理解教师,同时也促进了子女和父母之间心与心的融通。
2.“多彩”会客厅
日常忙于工作的家长可根据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联系班主任,走进家长会客厅。每个家长每学期至少走进一次会客厅,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交流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和参与活动的情况,老师也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双方互通信息,以增进对孩子的全面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利用“家长开放日”,邀请优秀家长开设“护苗”成长课堂,分享“育儿经”,在信息交流与互换中,达成共识。
3.家长“云”智育
随着互联网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技术运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云”智育也越来越普及。首先,设置智能小助手,定时发布信息。每周工作日,对于重要事项,与其每天苦口婆心地说教,不如设定每晚睡前的温馨提醒,如防疫、防溺水之类的安全教育。其次,利用班级群分享成果,互动学习。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班级群分享班级活动照片,还可以分享一些教育方法或者教育理念,也可以让家长分享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最后,推出直播公益课,惠及家长。通过前期需求调查,开设相关主题的直播课。家长们认真聆听专家的讲座,在“云”端与专家互动,让那些想学、爱学的家长,不受空间限制地开展学習。家校之间在线上进行共育,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深层交流。
(二)“A”(Attitude)建立信念:同化阶段——理解尊重、设身处地,融合共育释放“心”潜能
第二阶段的教育重点是信念——赋能。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家校之间有着良好关系,能达成诸多教育共识,可以积极助推学生成长。首先,用“我——信息”表达,提升家校沟通实效。良好的沟通不仅是交换意见的过程,也是交流情感、转变态度的过程。为此,沟通中可采用“我——信息”的方法,尽可能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说话的内容,如“孩子最近时常踩着上课铃声进校园,我担心这样会影响他的学习”,讲话中关注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措辞,避免带着情绪讲话,切莫挖苦、讽刺,教师这样说更容易赢得家长的信任,也使家长更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其次,分享“人物故事”,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信念。虽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很高,但相当一部分家长对教育自己孩子的信心、行动力不足,我们需充分理解家长的想法,并主动为家长赋能。利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精选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名人成长故事、身边真实人物,以及曾经教过的学生的成长事例,定期以“人物传”故事推送给家长,让家长切实了解孩子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并让他们懂得孩子之间的差异不影响孩子的整体发展。最后,适当激励评价,推动持续发展。定期向家长推荐育儿方法、心理健康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打破思维的禁锢。对于积极实践取得进步的家庭,给予“学习之家”“成长之家”“明星之家”三级正向激励评价,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改变态度,真正实现家校双向奔赴的美好愿景。
(三)“P”(Practice)行为实践:内化阶段——解惑力行、共育共生,润物无声中促学生成长
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是解惑——力行。家校社携手,在相互信任、彼此尊重中助力家长解惑、力行,达到“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推动家校社和谐共育。
首先,充分讨论协商,实施“一人一策”成长型模式。班主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家长的教育困惑和需求,与年段学科教师一起设身处地针对学生开展“学情会商”,制定个性化家庭辅导方案“样本”,实施个性化的家庭辅导策略,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不断地实践、调整目标,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助力学生成长。
其次,按照就近原则,分组建立“成长共同体”。如同类气质的家长“微分享”、优秀家长“微讲堂”,针对学生作业拖拉、家庭作业不认真等现象,请部分家长发表自己的看法。“成长共同体”发挥家长的作用,引导家长从自身和孩子身上找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最后,丰富职业体验,开展“微”劳动实践。结合学校“男生节”“女生节”活动课程,建构实践性较强的劳动育人课程,引导学生体悟劳动创造幸福。例如,各班结合学校职业体验建设课程,家委会的家长代表分组到学生微团队,带领学生走进农田体验劳动,了解葡萄、蔬菜的种植环境、条件等,让家长在与孩子的共同实践中,收获幸福与快乐。
实践表明,“双减”政策实施后,在教育前行的春天里,我们要不断实践,发挥教育智慧,坚定目标,秉持阳光的心态,采取灵活的手段、有效的策略,使家校“融心”共育进入家长心田。相信学生在家校协同共育的助推下,定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屏.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优化对策[J].中外交流,2018
(21).
[2]张彦东.小学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及对策[J].散文百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