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跨学科实践活动,开展生物课程思政教育

2024-03-31 02:51赵倩文封涛汤迪胡选萍
中学理科园地 2024年1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思政

赵倩文 封涛 汤迪 胡选萍

摘   要:以跨学科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课程思政培育为导向,从科学精神、生态理念、文化自信、法治观念与政治认同5个层面,探索初中生物跨学科实践活动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培育路径,为达成课程实践育人功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生物;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思政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1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课程观,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落实课标理念的重要途径[ 2 ]。课程标准设立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力求凸显课程的实践育人价值[ 3 ]。跨学科实践活动基于复杂的真实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利于学科概念的整合迁移,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发展科学思维,承载品格培养与价值塑造。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的思想价值方向。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跨学科实践活动,有利于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加强小组成員间的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对社会议题进行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鉴于此,笔者以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思政教育为导航,以实践育人为引领,从科学精神、生态理念、文化自信、法治观念与政治认同5个层面,整理新课标跨学科实践主题中所给出的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见表1),探索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与路径,为初中生物教师依托跨实践活动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1  运用跨学科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跨学科实践是21世纪学习的重要能力,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数学、物理、工程等多学科方法与思维解决问题,通过跨学科实践体验,鼓励学生通过“做中学”“创中学”,深化概念间联系,发展科学思维,培育科学精神,引领价值取向。

以“制作眼球的结构模型”实践活动为例。活动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创意物化。营建“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冲突情境(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形及差异悬殊的同心外圆),借助强烈的视觉反差,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动手测量比对,消解认知冲突,感悟谦虚谨慎、唯真求是的科学态度。然后以“为什么看到的与实测结果不一样?”引导学生认知转换,思维定向于眼球结构特点。驱动学生思维发散通过头脑风暴,选择黏土、塑料等各种材料形成创意设计方案,积极制作眼球结构模型,动手实现“创意物化”,培养从“构想→模型(实物)”,运用工程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与动机。活动第二阶段:反思助推,精进优化。启动学生的元认知系统,鼓励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反思:模型能否演示成像过程?能否演示近视与远视的成因?启发学生从物理学科视角思考问题,借助凸透镜等成像仪器模拟“晶状体”,建构曲度可调的物理模型,提出创新改进思路,并不断验证与修正,在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的同时,塑造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由于模型制作活动需要工程思维与物理思维的跨学科支撑,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要求较高,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活动中教师适时引入屠呦呦等科学家历经数百次失败、依然百折不挠的典型事例,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鼓励学生面对困难不气馁,勇敢探索、坚持不懈,不断尝试与创新,精进与完善。

2  聚焦跨学科概念,发展生态理念

生物跨学科实践活动需要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关联不同学科概念的梳理与整合,在对复杂情境问题的分析与探索中,达成科学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实现正确价值观及责任态度的进阶与内化。以“制作水族箱,饲养热带鱼”发展生态环保理念的实践活动为例,整个活动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教师播放海洋生态系统的视频,启发思考“你是否可以模拟出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激发设计与制作的愿望与动机。第二,借助学科概念与跨学科概念,提出系列驱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水族箱。创设问题群:(1)水族箱用什么材质制作?箱底是否铺设辅料?(2)水族箱大小如何确定?热带鱼的种类与数量怎么选择?(3)选什么水质?水温、酸碱度多少合适?怎么控制?(4)投喂什么饲料?投喂次数与投喂量?引导学生关联生物学核心概念,根据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进行设计与思考,同时运用数感、量感、模型、空间、资源与平衡等跨学科概念进行认知整合与思维重构,形成水族箱设计方案,感悟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思考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强化生态观念。第三,合作探究,制作与观察。鼓励学生课后按照预设方案实操制作水族箱,定期观察环境条件的变化、鱼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教师提前预设一些探究性问题(如若水族箱中溶解氧含量低,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什么要定期清洁换水?),鼓励学生运用系统观、稳态平衡观、物质能量观解决问题,在对真实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生物与环境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深度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四,研讨交流,价值升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制作与饲养中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感想与体会,进一步强化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最后,教师以“中学生能做点什么”为落脚点,鼓励学生珍爱自然,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3  彰显跨学科理念,弘扬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贵的精神品格,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将生物跨学科实践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相融合,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文化自信。

以“家蚕饲养,研学参观”实践活动为例,可将其解构为两个承递的活动主题。活动一:探索发现,感悟文化。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嫘祖养蚕缫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根基,用灿烂的炎黄文化涵养“饲养家蚕”实践活动,提升活动的价值意蕴。鼓励学生自主饲养家蚕,仔细观察并记录蚕生长不同时期的特点,通过直接体验的方式认识生命生长发育的规律;同时借助古诗词“生平美味是田桑,养晦韬光在暗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犹来”,引领感悟生命现象背后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积极的精神力量。将科学实践活动与人文价值感悟有机融合,赋予科学知识以文化内涵。活动二:参观研学,价值传承。带领学生参观桑蚕养殖基地、桑蚕文化风俗体验馆等,加深对我国特色非物质桑蚕文化的认识;通过丝绸文化、桑基鱼塘、古桑树群等重要文化遗产,了解我国桑蚕丝绸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领悟桑蚕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最后,因势利导介绍我国“东桑西移”的创新发展战略,展示我国开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丝绸之路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强化民族自豪感,导引学生主动传承文化内核,弘扬文化自信。

4  融贯跨学科规则,树立法治观念

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在生物学实践活动中,根据活动内容特点有意识将法学学科的规则意识与法学素养融汇贯通,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以制作泡菜活动为例,尝试从跨学科实践视角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做出回应。

首先,播放“舌尖上的中国——四川泡菜”视频片段,从饮食文化的传承上,展示中国风味特色菜肴,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其次,小组合作自制泡菜。一方面从“制作场所与容器选择”视角,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卫生与杀菌消毒对泡菜制作的重要性。以“315老坛酸菜”新闻事件为“活教材”,启发学生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法律条文,从微生物与健康角度做认知解读,增强学生的法治认同,树立基本的法规意识。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泡菜制作是否需要标准化程序?引导學生按照发酵技术操作规程制作泡菜,同时意识到食品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适时介绍2020年我国在ISO框架下主导制定了泡菜国际标准,成为国际泡菜市场的行业标杆,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强化对食品标准与规范的认同与信念。第三,探究与感悟。组织学生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探究其含量与腌制方式、时间等变量的关系。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含量多少超标?借助国家标准(20 mg/kg)与《食品安全法》“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条例规定,进一步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内在生长。最后用“自制泡菜可以在市场上随意销售吗?”作为拓展性思考,引领学生的法治观念养成向社会化与生活化方向转化,志于在社会生活中做“守法用法”的践行者,做法治中国的建设者。

5  把握跨学科机遇,增强政治认同

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了解党情、国情、世情、民情,体会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更加认同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以“探究栽培一种植物所需要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实践活动为例。

首先,展示沙尘暴侵袭的图片及视频片段,从自然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入手,引起学生为建成优美生态环境而做出努力的兴趣,并主动思考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其次,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探究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一方面从“如何选择适合在沙漠中栽培的植物类群”视角,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必要性以及沙漠栽培植物的艰辛。另一方面以“陕北榆林毛乌素沙漠地区荒漠化治理”为例,介绍该地区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努力下实现“人进沙退”的伟大成就,感受中国共产党为挽救生态环境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及在治沙方面的中国智慧,启发学生对环境治理社会议题的深入思考,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佩之心,增强政治认同感。然后,根据当地环境气候特点,教师组织学生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进行分组栽培并观察。学生观察并记录相关信息,如浇水时间、施肥数量、植物株高、叶片大小、叶片数量、开花时间等。在实践中体会栽培植物的过程,领悟治沙人工作的艰辛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几十年如一日改造自然、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最后,展示我国长期以来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非洲大陆等国家合作,分享治沙经验、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等。学生国家荣誉感不断提升、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我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课程思政在高校和中学的实践教学中的施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如何正确选择有效的实施策略是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31-34.

[3] 吴成军.生物学跨学科实践的内涵及实施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22(16):7-10.

2023年陕西理工大学2023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学生物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探索(SLGYCX2341)研究成果;2023年陕西理工大学立项课题: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研究(JYYJ2023-09)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性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