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浅析

2024-03-27 15:47张占斌
南北桥 2024年3期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国企

[摘 要]文章在经济责任综述的基础上,对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进行分析,通过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国企;经济责任;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管理、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组织实施和审计整改等内容,以期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1 经济责任的含义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规定》贯彻了“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有利于领导干部开展经济活动时履职尽责、奋发有为,同时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使用的监督,避免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

2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体检,要做到治已病、防未病[1]。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资产情况、重大经营情况、企业财务收支状况、财务效益完成指标、经营成果和经营决策、经营合法合规性、企业及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

2.1 财务收支状况

重点关注财务收支管理的合法合规性、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性、会计核算的合规性以及财务管理的规范性。要重点关注往来账款、应付工资、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存货等科目及费用支出等。

2.2 资产质量

查实企业资产的实际质量,重点关注资产质量和不良资产情况,确认各年不良资产总额、任期内新增和消化不良资产情况等。

2.3 经营成果

主要审计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确认各年利润总额、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

2.4 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情况

主要审计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过程是否合法合规、是否会产生不良结果等。

2.5 经营合法合规情况

主要审计经营和管理等行为的合规合法性,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坐收坐支、公款私存、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小金库”,是否存在出借、拆借账户,是否存在炒作期货、股票等高风险金融品种,是否存在违规出借资金等情况。

2.6 经济效益

重点关注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任期年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年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效益指标,不良资产比率、不良投资比率、三年以上应收账款比率、积压商品物资比率、固定资产闲置比率等资产营运指标,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指标,任期年均总资产增长率、年均利润增长率及年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发展能力指标,医疗养老事业统筹资金缴纳率、工资总额增长率等社会贡献指标。

2.7 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洁规定状况

重点关注企业经营活动中有无以权谋私、有无违反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洁规定,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群众反映需要查证事项等。

3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是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环节,应从审计前期准备、现场审计实施、审计质量控制等方面下功夫。

3.1 审计前期准备

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要求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指令,进行审计立项、发放审计通知、确定审计任务;由审计项目组编制审计计划,明确审计工作安排;召开审计进点会,明确被审单位配合事项,开展审前调查,并进一步完善审计实施方案的过程。

3.2 审计现场实施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要求审计组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对被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对被审企业领导人员在经营活动中有无重大决策失误、严重损失浪费以及可能存在侵占国有资产、违反领导人员廉洁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等问题,进行检查和初步评价,收集、判断审计证据,为编制审计报告提供依据[2]。

实施审计时,审计组可通过文字表述法、流程图法和测评表法等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符合性测评,评价内部控制水平,識别关键控制点和风险点,设计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范围;可采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银行开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被审计单位运用信息手段管理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询问、函证等程序取得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对审计实施方案中分工负责审计事项的审计过程、运用专业判断得出的审计结论或者查出的问题及其依据进行记录,编制审计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结束前,由审计组长或其指定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等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检查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是否按要求已全部实施,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对审计事项进行初步评价,并与被审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企业初步交换审计意见,为编制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3.3 审计质量控制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审计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审计组质量控制、审计计划质量控制、审计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控制、审计结论和报告质量控制。

审计组质量控制要做到排除利害关系人,做好提供资料的书面承诺,建立严格的审计复核制度,难以把握的专业难题可请专家出具意见书,发现违纪或涉嫌违法问题及时移送等。审计计划质量控制要事先评估审计项目风险程度,同时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顺序、审计资源、后续审计安排等;定期检查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确保落到实

处[3]。审计质量控制要加强过程指导与监督,合理分配现场审计任务,关注重大财务欺诈、关联方交易及非货币性交易等容易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事项;重点关注“三重一大”事项,重视审计取证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注重现场检查与复核工作。审计结论和报告质量控制要以前期审计工作为基础,以有效证据为依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标准,得出合理的审计和评价结论,层层复核,经与被审企业及其负责人交换意见后,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4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存在的问题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被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虽然审计整改情况与考核、奖惩、民主生活会、述责述廉等挂钩,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然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问题,整改实际状况不尽如人意。

4.1 新官不理旧账,选择性整改

从离任审计的程序性考虑,原则上应该是先进行离任审计,后进行岗位调整,但现实中往往是先岗位调整,后离任审计。程序的颠倒往往会导致新官不理旧账,对审計问题进行选择性整改,出现前任与现任责任的界定问题,后任认为问题不是自己任期内发生,不用心整改,在审计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落实整改上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审计发现问题已成事实,整改的必要性不大;避重就轻,消极整改,将整改任务、整改责任都放到审计部门;片面整改,整改只停留在发现问题表象,探查问题产生原因的力度不够,源头整改、举一反三力度不足;只承诺今后加强管理、加强建章立制、加强培训等,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使整改停留在表面。

4.2 审计建议质量不高,对整改指导性不强

经济责任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审计问题整改的起点,是被审单位全面彻底整改的客观条件,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可实现性,但实际中审计建议的重大作用往往被忽视。有些现场审计只重视查问题,而没有从本质上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难以提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根本问题的审计建议。审计建议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区分缺乏经验、先行先试的失误错误与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与明令禁止后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与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要抓住本质、讲求实际、深入剖析,对整改问题进行分类,科学判断和合理认定问题,从制度、流程、执行等层面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针对不同类别审计整改问题,要提出接地气、有针对性、高质量的审计建议,切实指导审计整改,使审计整改落到实处。

4.3 被审单位撤销,整改落实难

按照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安排,从事经营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都改革为企业,经营效益好的事业单位2018年底前全部转企,效益差的企业2020年底前也要全部实现转企改制。转企形式多样,有一个事业单位转为一个企业的,有几个事业单位转为一个企业的,也有不同事业单位相同或相似业务转为一个企业的。因此,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很难落实到位,有些问题如没有随业务或项目带入转制企业,即使问题随业务或项目带入转制企业,因原业务或项目承担主体已不存在及问题形成的复杂性,整改难度非常大。例如,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改制前承担着一个2011年的货运枢纽建设项目,土地为划拨用地,在未取得全部建设手续的情况下,在2013年前依据政府部门会议精神进行了部分建设,但在后续办理规划手续过程中,规划部门提出土地性质及用途和项目功能定位不相符,暂停办理规划手续,造成项目停工。后期该土地又经历了由土地部门收储、进行招拍挂、土地变性等过程。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出“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未取得有关建设手续、建设管理费超概算、工程结算依据不足”等问题,问题确实存在,出现问题的客观原因也存在,原项目承办主体已撤销,新承接主体已在该土地上另立新项目,整改很难落到实处[4]。

4.4 问题整改要求与实际有差距

存在被审单位想整改问题,但因条件所限短期无法整改的情况。如2020年山西省在国有企业中推行的“六定”改革,省国资运营公司对省属企业定职数、定员额,省属企业再给所属的二级、三级企业定职数、定员额,因层层减额,出现了个别三级企业只核定两个部门、十多名编制的情况。因此,审计发现被审单位未遵循岗位牵制原则,存在不相容、岗位由一人担任的情况。在整改时因受人员编制的限制,被审计单位难以在短期内分设岗位,只能采用其他形式变通。有些问题具有行业特点,如招标代理业务需要大量使用现金用于支付专家的评审费等,审计提出未按规定使用现金问题,企业为了发展业务,保有市场份额等,仍然存在大量使用现金情况。

5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质量对策

5.1 提高认识,落实好整改主体责任

目前开展的大部分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被审人员已经离任,审计整改时由被审单位新任领导主持。对此,要提高新任领导认识,改变多数人认为的离任审计是对个人的审计,审计整改应由被审人员完成而与单位无关的错误认识,切实落实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及涉及整改部门的具体责任,压力要有效传递,确保整改落到实处[5]。

5.2 转变形式,强化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规定》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采取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和离任后两种方式开展,要以任职期间审计为主。目前,因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需达到100%,因此更多开展的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而不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就会出现审计整改中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使审计整改大打折扣。对此,企业应多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现官理现账”,及时评价其经营目标等目标责任完成情况,对审计问题立整立改。

5.3 建章立制,实行整改销号制度

建立审计整改销号制度,以完善审计问题整改跟踪机制,提升审计整改成效,确保审计整改面全覆盖。通过审计整改销号制度将外部审计及内部审计结果中反映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推动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对照问题清单逐项逐条进行整改,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按照规定程序闭环销号,确保审计问题应改尽改,未经整改不得销号。

6 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要紧跟国家治理的方向发展,要把握审计重点内容、审计实施过程和审计整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通过对领导人员任期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鉴证和总体评价等,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后小仙,赵中伟. 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耦合[J].中国行政管理,2016(3):26-30.

[2]蒋丹,张绘.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下经济责任问责机制的探索[J].管理世界,2016(9):176-177.

[3]史永,鲁清仿,许国艺.国家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路径研究[J].财会月刊,2020(11):106-111.

[4]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2(1):6-11.

[5]曹瑞娟.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8):166.

[作者简介]张占斌,男,河北张北人,山西交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中级审计师、中级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审计。

猜你喜欢
经济责任审计国企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内部审计:基于监督的增值功能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再思考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动态关系治理的新视角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工程造价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