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树勇
近年来,新课标和新课程的实施,让大单元教学成为语文理论与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在与各地各层级教师的接触交流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一些学者和名师推出了诸多大单元“套餐”,但真正了解并付诸实践的教师却寥寥无几;部分学者与特级教师则对大单元教学提出了各种质疑,言辞激烈者有之,理性辨析者亦有之。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范式,亦可视为教学模式的变革。其意在打破课堂的碎片化教学形态,找到一条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育人路径。从2017年高中课标修订版颁行,到2022年义务教育课标出台,各地涌现了不少大单元视域下的语文实践案例。笔者主持的工作室亦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逐步形成了语文实践的简美路径。
有人这样说:语文学习内容譬如象,传统教学犹如盲人摸象——鼻子、腿、眼等摸了个遍,却不知何为象;大单元则是整体构建象的轮廓,再解构象的组成,最终形成象的概念。这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提要钩玄,亦即传统教学与大单元教学的不同之处。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以简易方式呈现言语形式变易之美,是语文学习不易之规律。这里的简易方式,是指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精要;言语形式是教学内容;变易之美是教学结果。以大单元“简易形式”促进“言语形式”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二者共同促成教学“变易之美”,是大单元视域下语文新课程实践的基本建构范式。而观念性引领、学科内涵挖掘、学科特殊矛盾则是其主要因素。
观念性引领是语文新课程实践的典型标志
学科有边界,边界内自有其引领性大观念。大单元教学的关键是大观念的提取。而教师接受并适应直至引领大单元视域的语文实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标准并没有为语文学科提供较为系统的核心大观念,教师往往会凭借已有教学经验,参考相关教学资源,提出富有个性的大观念用以指引单元教学。简美语文工作室成员就经历了这种渐进式观念的生成历程。即便是具有一定学养基础的骨干教师,在大单元核心观念的提炼与转化环节也容易出现卡壳现象。破题较早的,往往是边实践边研学的学养型教师。可以说,大单元教学范式观念性引领的紧迫性,倒逼教师转变学习方式,与学生一道成长,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语文实践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学养与大单元范式的融合度,正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实践证明,学养型教师单篇教学也带有单元观念性引领的烙印。比如笔者导读《出師表》——
环节一:听范读正音。
环节二:师生互动,主题勾连。
师:我们学过诸葛亮的《诫子书》,谁背背?
(生面露难色)
师:出示《诫子书》音频。大家跟读,一会儿找人背。
师:劝人上进,一般是长辈对晚辈应尽的职责。同学们想想主题相近的文章有哪些?
《出师表》这样的文言长文,用我们刚读过的《曹刿论战》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谁说说?
(生面露难色)
师:曹刿决定“战则请从”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生:忠之属也。
师:啥意思?
生: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师:简化一下。忠于职守、恪尽职责、守职尽责……《出师表》主题是不是“忠之属也”?不仅诸葛亮自己尽职尽责,还劝后主恪守君道并劝其要求臣下尽职尽责。
师:本文以劝谏为主题,想想这样的文章还有哪些?
生:《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
师:还有呢?
生: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师:学习要能够联结,这样学过的东西就能连珠成串,久之会成为自己生命的文化细胞。《论语十二章》有没有劝学内容?
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师:其实到高中也有类似内容。比如韩愈,我们学过他的文章吧?
生:《马说》。
师:对。到高中你们会学他的《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请同学们自读一遍《出师表》,一会儿找人领读。
师: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主题“忠之属也”。为《敬业与乐业》补充两则论据材料。
文言文学习的普遍现象是,一周甚至两周一篇,精雕细琢,导致学生厌烦、教师厌倦。用学过的文章激起学习新课文的兴趣,用新的文章检验学生是否记得住已学内容,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出师表》导读课,在文言文教学观念引领下,分解出单元大观念:忠之属也。一节课,复习勾连相关主题的多篇课文。导读引领,间周细读引领,可有效纾解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压力。同时,结构化内容与大单元形式,能有效破解文言文碎片化教学的弊端。当然,对经典名篇还需要在提要基础上进行钩玄。其中,文本的个性化表达是学习重点。实践可知,共性勾连与个性表达相辅相成,是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路径。
学科内涵之美是语文新课程实践的应然呈现
学科有边界,边界内风光殊胜。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曾说,美存现和敞开的过程就是意象生成。那么,课堂也可谓一种美的意象,学习的过程就是把存现进行挖掘进而敞开为美的生成。大单元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导引下体认并发掘语文内涵之美的过程。
语文传统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更多是一种文化脉络的勾连,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家国主线,表达上的言象意一体化。这与西方文化传统的个性自由、以言达意传统形成了鲜明对比。至于现当代中西文化融通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内容,则恰好可以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内容形成对比,收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成效。基于此,笔者认为单元视域下对语文实践内涵之美的呈现,应包含如下教学阶段:文化脉络的梳理与衔接;单元教学目标的层级分解;衔接式分步探究教学的实施。
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其教学阶段综述如下——
文化脉络梳理与衔接:《沁园春·雪》是旧体新意,家国情怀溢于言表;《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是自由诗,其内容明显带着中西文化融合的痕迹。五首诗共同之处:在时空变幻、情景交融中呈现意象之美。
单元教学目标层级分解:对比阅读以了解诗的体式与时空表现探究阅读以分析意象;自主阅读以品味意象;梳理阅读以理解意象并尝试写新诗。
衔接式分布探究教学:前导课——对比阅读,了解自由诗与旧体诗的语言与形式异同点;对比阅读,理解诗中的时空变幻;探究课——探究阅读《我爱这土地》,找出意象,品味其蕴含的作者意蕴;展示课——自主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独立找出诗中意象,体味诗中的生命意味;迁转课——阅读《艾青诗选》,找出并品味艾青最钟情的意象;梳理诗中意象特点,理解意象之美的呈现方式(作者与景物情感关联点的建立与融合);找寻印象深刻的景物,思考该景物给自己带来的触动,尝试以“我心中的____(景物)”为题,写一首诗。
课后反思:在学习诗的有关常识的基础上,用一周多时间围绕“意象因‘作者与景物的深度关联融合而生成”进行观念教学。如此,诗内涵之美的呈现,得以实现。
文化脉络的梳理与衔接带有观念引领性质,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一时准备不足的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定夺,层级进阶地开展实践。课堂实践中,单元目标对单元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具有兼容性,教师可根据学情选择适合的切入点进行层级分解而不必面面俱到。衔接式分步探究教学既保障了教学内容结构化,又给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施展空间。
所谓学科内涵之美,主要指向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在完成情境任务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的张扬与内敛,体悟语文学习与个人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会读敢写的语文实践中,提升思维品质与审美态度素养,进而体会语文的魅力,产生体察并发掘语文学科内涵之美的兴趣。
学科矛盾特殊性是语文新课程实践的必然挑战
学科有边界,边界内自有其特殊矛盾。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认为:学科研究的对象不是矛盾的普遍性,而是矛盾的特殊性。教学内容结构化的缺失,易导致学生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的培育沦为空谈,这是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教育面临的严重挑战。基于此,在学科观念引领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是语文教学实践面临的紧迫任务。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该单元涉及中外不同时期的三篇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根据单元提示及小说特征,结合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确定小说阅读单元引领性观念“人物形象是在特设时空下、经典细节中逐步呈现的”,以特设时空、经典细节、人物形象等单元观念的层级呈现,促成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教学要点如下——
阅读步骤一:读懂,即提要——从情节梳理中了解小说架构。
①理解特设时空: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的农村社会。
②梳理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从过去、现在、未来之故乡的情节勾勒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阅读步骤二:体味,即钩玄——从经典细节品读中把握人物形象。
①人物的主次:闰土、杨二嫂、我。
②话语方式透露出人生悲喜。闰土——少年与中年;杨二嫂——豆腐西施与“圆规”;我——友情与悲情。
③细节描写中的人物形象。由师生对话赏析到对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环境描写(自然与社会)的分组探究,人物形象逐步凸显。
④遷转:用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阅读《我的叔叔于勒》。
⑤作业:小说阅读关键词(特设时空、经典细节、悲喜人物)。自主阅读《孤独之旅》,从以上方面勾画关键语句,尝试批注个人感悟。
语文学科实践,不能被一些大而全的大单元教学理论框架捆缚住手脚。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在《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一书中强调: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人们阐释世界的一种模式,不能被普遍化、绝对化,而只能被问题化、有限化。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边界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努力扩大新课程实施视野,立足学科内涵和语文学科实践中的特殊矛盾寻找研究切入点,以切入点为研究问题,深入挖掘并在实践中持续解决问题。如此,语文实践路径就会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明晰。
教学实践必须给教师的个性施为提供足够空间。单元视域下的语文实践,一定是共性经验与个性化表达的相得益彰。理论研究者要少一点自由驰骋,一线教师要克服因循守旧,等不得也急不得。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渐行渐近,大单元视域下的语文新课程实践路径就会渐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