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与实践的形成过程及其启示(1921—1949年)

2024-03-07 00:04刘梅英姜巧巧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形成过程

刘梅英 姜巧巧

摘   要:1921—1949年,毛泽东同志通过设立服务农民的银行及规范银行业务、废除高利贷和设立合作社等方面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金融治理事业的开展,还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的实践探索历程,有助于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金融工作成就、金融治理经验。归纳起来说,这一时期毛泽东金融理论思想与实践主要表现为,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普惠金融服务;重视农民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关系。这些理论与实践对指导当前金融改革和发展金融工作、实现中国金融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金融治理;形成过程;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2-0001-05

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忧外患的中国,毛泽东同志作为主要领袖人物,不仅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军事实践,而且进行了经济与金融治理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金融治理思想。面对当时通货膨胀严重、各种高利贷猖獗、金融投机行为屡见不鲜等复杂情况,毛泽东同志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出发,不断探索适合不同时期保障工农生产生活的金融理论,在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取得全国政权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较多。例如,阚景阳、崔霞[1]提出,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立自己的银行并发行货币,并且阐述了物资、贸易和发展对边区经济的重要影响。张莉[2]论述了井冈山时期建立银行、制定金融政策和执行经济民主制度以及金融在根据地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了毛泽东同志的金融治理实践经验:发展要讲究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发扬实干精神和制定好相应的金融政策。樊立新[3]认为,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的金融治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发行货币、开展货币斗争以保持币值稳定以及开展信贷活动。易绵阳、赵昊铭[4]分别从银行、利率和货币三个角度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金融治理思想。这些研究为本文深入挖掘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术贡献,也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照。在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毛泽东金融治理实践及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提炼总结,以期全面把握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而从中汲取经验,推动新时代金融治理高质量发展。

一、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脉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领导和积极探索金融事业,因此,不同时期党发展金融任务的不同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与实践当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的形成过程和治理实践的阶段划分,本文按时间顺序将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与成熟作为划分的标准,共分为四个阶段,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进程。

(一)1921—1927年:毛泽东金融治理实践工作的起步及金融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的实践主要是发动农民开展经济斗争。当时的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压迫與剥削,地主剥削农民牟取暴利的情况日益加重,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只有开展降低租金及利率的斗争,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反抗地主剥削的意识才会提高。为了有必需的资金投入生产与生活以解决农民的实际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了设立服务于农民的贷款机构的金融治理思想。

一是根据农民的社会生活实际,倡导解决农民的货币资金短缺问题。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农民没有生产生活资金的原因,认识到资金在农民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提出的金融治理方法深受民众认可。对于如何开展金融治理工作的问题,1925年,毛泽东积极投身农民运动中,对农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农民“既无充足的农具,又无资金,肥料不足,土地歉收……债务丛集,如负重任”[5]133-334。1926年12月,毛泽东参加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时,制定了一系列决议案。其中的《金融问题决议案》是为了解决当时币值混乱的问题,该决议案规定“禁止城乡商店或个人发行市票”[6]20、制造铜圆的数量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并对统一银钱比价做出了规定;《农民银行问题决议案》是为了解决高利贷问题,规定“政府设立农民银行,以最低利息借款给农民”[6]20。毛泽东的讲话准确反映了农民的金融需求,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办服务工农的金融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1927年,毛泽东以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名义起草了《对农民宣言》,提出“贫农不仅无土地,而且无资本……非有一具体政策,不能解决此资本缺乏问题”[7]。毛泽东分析了当时农民发展经济受限的原因是资本的不足,所以解决资金缺失是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推动农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毛泽东积极献言促使这一时期党制定了各种金融议案。事实证明,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和具体领导使得这一时期农民金融事业有所起步。

二是借助农民协会设立金融机构扶助农民生产生活。毛泽东积极领导农民的政治和经济斗争,在分析农民经济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民自己的贷款机构的设想。为了解决高利贷剥削农民的问题,1926年,毛泽东提出“为免除高利贷的盘剥,应组织信用合作社”[8],指出合作社是保障农民利益的互助和救济组织,应该向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金融服务。随着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为农民建立属于自己的金融机构的需要日益迫切。1927年,毛泽东提出“要成立地方银行,没收地主的金银财宝,存入地方银行”[9]。在“努力设立农民银行等条件极低的贷款机关”[6]23思想的指导下,设立了由农会参与管理,开设存款、贷款业务的浙江省萧山衙前信用社等农民银行。农民银行主要面向地方,因此,其发行货币的流通范围也基本是以本地为限,开展的信贷业务包括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资金一般来源于没收土豪劣绅的财产、吸收的存款、面向农民群众的集资招股和向合作单位借款,资金运用主要是放款以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建立农民协会金融机构是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农民生产与生活服务的,这些金融机构虽然规模小、存续时间短,但这是毛泽东的金融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思想的最初尝试,为后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更加规范合理的农民银行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为农民制定金融政策和借助农民协会设立金融机构的初步尝试,就是为了解决农民的资金困难、调动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由此说明,建立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形成为农民服务的金融体系是可行且必要的,为之后的革命根据地金融治理实践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初步展示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金融治理思想。

(二)1927—1935年:毛泽东金融治理实践工作的初步开展及金融治理思想的形成

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开展了土地革命,建立了部分工农革命政权,并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为了巩固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建立为工农革命服务的金融事业,以服务于土地革命为中心的反对国民党的军事行动。这一时期,毛泽东既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又开始着手建立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落实“根据地的金融事业要为工农革命政权提供保障”的思想。

一是设立工农银行与国家银行,调剂金融发展根据地经济。为了保障生产的进一步展开、促进革命根据地的金融发展,1927—1931年期间“创办工农银行”的思想在各根据地广泛传播,赣西南银行、鄂西农民银行等银行相继成立。1929年12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到达东固地区,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调剂金融的需要,在原先的东固贫民借贷所的基础上扩充为东固贫民银行。1934年1月,为充分发挥国家银行巩固根据地的作用,毛泽东明确指出:“应该尽量发挥苏维埃银行的作用,按照市场需要的原则,发行适当数目的货币,吸收群众的存款,贷款给有利的生产事业,有计划地调剂整个苏区金融,领导群众的合作社与投机商人作斗争,这些都是银行的任务”[10]。工农银行和国家银行的设立促进了工农生产与生活、金融事业的恢复与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是设立合作社,发展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普遍发展信用合作社组织”的思想使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永定、上杭等地成立了信用合作社,但由于战争原因,这些信用社刚成立便被迫停业。1933年,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信用合作社蓬勃开展。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的地位”[5]133-134,苏区经济发展迅速。在1934年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5]133,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5]134,并把信用合作社作为“打倒高利贷资本之后……的代替物”[11]。信用合作社的广泛建立有力打击了高利贷剥削与压榨,对革命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是取缔高利贷,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在制定规范了借贷和取缔高利贷的金融政策后,极大提高了农民参与革命斗争和生产生活的积极性。1929年7月,毛泽东提出了“工农穷人欠土豪地主之债不还”“目前社会还需要金融之周转,利息不能取消,但须禁止高利贷”[12]的观点。1931年11月,毛泽东阐述了农民深受高利贷剥削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取消和废止一切高利贷形式的借贷”的观点,并对农民如何摆脱高利贷的剥削进行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不但体现了毛泽东根据现实情况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良苦用心,显示出毛泽东想把农民从高利贷剥削中解救出来的强烈愿望。

四是发行货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当时由于各根据地的位置相对分散,因此在本区域各根据地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以方便生产生活。1934年毛泽东提出,“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基本上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纯财政的需要只能放在次要的地位”[5]134。毛泽东关于货币发行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货币发行理论和中国革命早期实际情况,指导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金融治理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发行纸币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货币发行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革命根据地银行与合作社的设立是在土地革命的基础上摧毁旧的金融机构后建立起来的新型金融组织,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对其所在地区的生产生活、物资交易等也发挥了调节作用,为团结和争取更广大的农民参与革命斗争奠定坚实的基础。取缔高利贷和规范借贷进而独立自主的发行货币是金融机构落实“冲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活泼(跃)苏区金融”的具体表现,改善了群众生活,稳固了苏区政权。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治理实践,丰富了其在敌人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开展金融治理工作的思想。

(三)1935—1945年:毛泽东金融治理实践工作的全面开展及治理思想的成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金融要为抗战服务,为军民提供经济支持。“货币政策应着眼于将来军费的来源”的提出[6]165,鲜明地道出了抗战时期根据地银行发行货币是为军队作战服务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服务军队的思想为支持各地武装斗争发挥了经济支持支援抗日战争的作用。

一是设立抗日根据地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受当时战争局势影响,抗日根据地银行一般是先建立总行进行金融建设,再根据当地发展情况逐步建立分支机构。1938年秋冬,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根据地可成立银行、发行货币的思想,随之成立了北海银行、晋西北农民银行等革命根据地银行。从1938年开始,党领导成立的边区根据地银行数量不断增加,且各根据地银行的货币是独立流通、独立管理的。这种做法对根据地的金融活动、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以及积极抗战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是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制定货币政策,指导金融治理和货币发行。1938年8月,毛泽东在《边区的货币政策》[13]一文中對边区货币发行的政策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分析,提出发行货币的数量不得超过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数量;要有准备金;边区纸币应维持不低于伪币之价,保持稳定的汇率。毛泽东的货币发行原则不仅成为了指导金融治理工作的方针,还对边区根据地的金融货币发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毛泽东发出“边区的纸币数目,不应超过边区市场上的需要数量,这里应该估计到边区之扩大和缩小之可能”的指示[13]。这一理念符合货币发行的流通规律,既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保持了币值的稳定。随后,各根据地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避免了通货膨胀,打击了国民党利用法币以经济掠夺的图谋,增加了边币在市场中的份额,给予各根据地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建设打下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三是合理处理边币与法币的关系问题,以保持边币币值稳定、推动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抗战时期,如何处理边币和法币的问题、如何保持货币的稳定,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物价迅速上涨,导致法币贬值。1937年,在毛泽东“边区金融问题的中心就是边币问题”思想的指导下,边区政府正确处理了边币与法币的比价问题。1938年毛泽东等人在写给聂荣臻的信中全面阐释了边区政府及银行处理边币与法币的方法:发行一定数量的边币、收买一定数量的法币用以购买工艺品等,并扩大边币印刷。毛泽东认为,根据地货币贬值问题影响根据地货币的信用,甚至影响根据地党和政府的形象,只有稳定的货币币值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所以,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政府的权威,边币必须低于法币的比价。

四是适应形势变化发放贷款,以保障工农商业发展。与土地革命时期不同的是,抗战时期贷款的种类与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由于当时形势的不同,贷款发放的重点也有所不同。皖南事变前,贷款主要面向工商业;皖南事变至西北高干会议期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和促进生产,贷款种类、对象逐渐多样;高干会议后,为了促进生产发展,贷款主要是以开展支援农业的农贷为主。毛泽东指出,增加农贷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政策之一,“要使区乡干部认识农贷对于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14];并提出七条农贷工作的原则,对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计划、放款组织、贷款手续和贷款时间做了详细的规定。在毛泽东的指导下,银行信贷资金注重效率,企业及时补充流动资金,减少对银行的依赖以及增强自律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943年后,生产贷款向私营经济提供贷款,并且对普通群众发放大量的农业贷款。边区银行将生产贷款作为重点,把支援农业放在第一位;贷款不仅面向工人阶级和农民,还有为根据地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商人,这对发展生产、金融治理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抗日根据地位于敌后农村,因此抗日根据地银行及其金融工作在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总方针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当地军民解决吃饭穿衣问题以实现自给自足,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放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各抗日根据地处于敌占区、国民党统治区夹缝中,金融形势复杂多变,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金融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指导并开展了边区金融治理实践工作。这不仅体现了毛泽东“金融工作要围绕抗战的中心工作开展”的金融治理思想,而且丰富了其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状况下开展金融治理实践工作的经验。

(四)1945—1949年:毛泽东金融治理实践工作的深化及金融治理思想的完善

这一时期,如何处理金融经济与建设的关系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把发展金融业作为党的重要任务”。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全国即将解放。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革命与战争转移到和平与建设上来,毛泽东对这一时期的金融地位、培养金融队伍等问题作了思考和阐述,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

一是重视开展金融工作,培养金融队伍为夺取全国政权服务。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1946年毛泽东在制定解放区工作方针时提出,掌握解放城市金融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全党要在意识与行动中重视金融治理工作,并且把金融业与工商业放在同等的地位来对待,为夺取全国政权服务。1949年2月,毛泽东发给军队的电报中提到,“把军队变为工作队”,[15]1405军队干部要处理好金融问题;次月,毛泽东在出席会议时又提到“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15]1408。通过毛泽东关于从军队中培养金融人才队伍的论述,表明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对发展我国金融业的重要性。

二是对国统区银行实行没收官股,维护私营银行合法地位,推动解放区银行发展。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对原有银行实行改造与强化管理,实现了解放区银行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银行性质十分复杂,除了中国共产党在原有根据地的银行外,还有新解放区和城市中旧有的国民党统治区的银行。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什么是我们要提倡的保护的,什么是我们要反对的取消的,什么又是我们今天尚不能取消而于我们不利应暂时容忍而须加以限制的”[16]。面对这一时期复杂的银行性质,毛泽东对如何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管理作了具体的阐述。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银行转型的方式,没收所有银行的官僚资本、没收由官员和商人共同管理的银行的官股部分,将官僚股份性质转换为公有性質;承认银行中私人股份的法律存在,私人银行和钱庄可以照常运行,但要加以教育和疏导,使其继续为新政府服务。随着全国对原有银行转型的完成,新民主主义金融体系基本形成。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其在新民主主义金融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金融体系也随之形成了。解放时期的银行治理工作对巩固解放区和支援革命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为全国解放后迅速开展各项金融工作积累了经验,为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银行奠定了基础。

全国解放在即,毛泽东愈加重视金融工作,培养金融人才队伍为夺取全国胜利服务,调整与集中各大解放区银行以统一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这一时期,毛泽东的金融治理实践及金融治理思想更多地考虑了如何把在战争年代,主要是农村环境中积累的金融治理经验运用到和平建设时期全国城乡的新环境中去,这也标志着毛泽东金融治理实践工作的深化及金融治理思想的完善。

二、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与实践的启发性思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金融治理实践及金融治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我国金融发展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开展的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尤其是2021年以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金融服务需求的差距,还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发展仍然是中国金融业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所以当今社会我国金融业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引领作用,而构建新型金融体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普惠金融服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历经各种尝试与探索,直到在解放战争时期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实现货币统一,建立起服务工农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的“普”就是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设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支持各行业的生产劳动,解决其生产与发展的问题。例如,抗战时期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保障工农商业的有序稳定发展,银行的贷款种类与方式更加多样灵活。普惠金融的“惠”就是有惠于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设立金融机构、制定金融政策,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认识到了普惠金融中“惠”的重要性,从而持续推动了实惠性原则。

新时代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普惠金融的理念,并使其服务深入人心。这不但可以落实与体现共享发展理念、适应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而且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下,我国金融业应加强对普惠金融服务的力度,加强深化普惠金融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开展业务活动,推动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政府部门需要强化监管工作,建立健全相应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设立专门机构来规范政策执行情况,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强行业内的竞争能力,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重视农民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为了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毛泽东深入农村,调查与分析农民深受剥削与压迫的状况与原因,而后通过设立金融机构、制定金融治理政策保障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鼓舞工农敢于斗争,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历史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对金融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其自身条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农民面临资金投入不足、自身收入水平较低等困难。因此,新时代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就必须加大扶持农民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强金融建设并完善相关的设施,使得农民能够更好适应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城市人口数量也随之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城乡差距拉大,这就直接导致了社会贫富问题、居民消费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解决好城乡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事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设立服务农民的金融机构、制定金融政策,保障了农民权益、提高了人民群众革命热情和发展金融事业;而新时代只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城乡协同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城乡发展矛盾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职责范围,加大力度支持乡村振兴;同时加强财政投入,确保农业生产活动顺利开展,保证农民收入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迈进。

(三)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的金融发展历程表明,只有独立自主地发展金融事业,经济才不会受制于人,金融活动才不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只有以发展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才能将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发展金融的同时,也要重视金融安全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既重视提升军事力量以战胜敌人,又在思考如何在金融上打破敌人的封锁。他认为,金融安全可以影响经济安全甚至政治安全,因此提高人们对待金融工作的重视程度是有必要的。通过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的金融治理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已清晰地认识到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稳定因素,使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这时候,政府部门应该加强自身监管力度,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必须高度重视金融治理工作并确保其能够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总结并学习借鉴历史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将新时代金融改革推向深入。毛泽东的金融治理思想及其治理实践,蕴含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思考与尝试,为中国共产党治理金融经验宝库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毛泽东金融治理思想应用于深化金融改革的实践中以更好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阚景阳,崔霞.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金融制度研究:兼论毛泽东的战时金融思想[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4(4):20-22.

[2]   张莉.论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金融经济思想[J].党史文苑,2015(6):53.

[3]   樊立新.抗战时期的毛泽东金融思想[J].银行家,2010(11):134-137.

[4]   易绵阳,赵昊铭.论毛泽东的金融思想[J].湖南城市學院学报,2012(3):50-54.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姜宏业.中国金融通史:(第5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7]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73.

[8]   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编著.中国红色金融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1:25.

[9]   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649.

[10]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治理研究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2.

[11]   连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金融建设[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4):10.

[12]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70-371.

[13]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14]   毛泽东同志论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M].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训练部图书馆资料馆编印,1960.

[1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06.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形成过程
题组设计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形成过程探析
我国珊瑚礁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探究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论职业中学立体几何中的过程性教学
浅谈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中小企业吸收能力形成及特征研究
河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
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与演化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