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历史逻辑及现实路径

2024-03-07 00:04:13李美荣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历史逻辑

李美荣

摘   要: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成为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深刻总结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共同富裕探索的经验有助于深化对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的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定力,就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堅持人民主体地位,在秉持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注重发展的系统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起点、更高目标、更高层次上推动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理论;历史逻辑;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2-0006-03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摆脱贫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孜孜追求。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探索出的反贫困之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共同富裕的理念和思路,形成了基于我国发展现实的经验和方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理论方面的创新发展。厘清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追寻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历程,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向纵深发展。

一、理论依据:共同富裕的思想起点

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是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认识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有利于确保共同富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主航向不偏离。作为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是融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要深刻认识共同富裕在现代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成为社会的附庸,失去了作为主体的独立性,被囚禁于物质社会的牢笼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表明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是获得人类解放的康庄大道。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一种需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对于人的理解,从所处范围上来看,这里的人是一切人,不是个别人,也不是资本家,而是全人类。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人的发展是以社会进步为基础的。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因此,马克思论述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赋予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独立性特征。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一方面,从需求侧来看,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从供给侧来看,反映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共同富裕的主要任务,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中国化表达。

(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将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利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条件发展生产力,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方式,使得劳动成果归资本家个人私有,而非全社会,这与共同富裕的本质是相背离的。为此,“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这里,消除旧的分工,就是要对所有制关系进行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一定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现代化。

二、历史逻辑: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在不同阶段对共同富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深刻总结了我党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助于破解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向纵深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前期

纵观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太平天国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到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是共同富裕的雏形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一段时期,共同富裕主要表现为我党为广大人民争取土地的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制定了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3],这是共同富裕概念的首次被提出。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后期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应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阻碍共同富裕的进程,因此,应在未来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总结经验,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共同富裕在内涵上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第一,了解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4]。这就表明,社会主义的目的是通过实现富裕来摆脱贫穷,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第二,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允许合理差别存在的。第三,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有层次的,需要通过先富带后富的方式逐步推开。这个渐进过程是由社会发展综合因素决定的,体现了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第四,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综合体现。只有物质富裕而没有精神富足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社会发展中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现象。江泽民指出,“贫富差距扩大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5]要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否则会导致贫富悬殊扩大化,进而由经济问题引发社会风险,这是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战略方针。胡锦涛强调,“要通过科学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6]要坚持在科学发展中改善民生,突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深入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时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7]。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消除贫困,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的重要的举措就是精准扶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到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为了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防止出现返贫问题,我国又在农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條件,发挥地方特色,形成优势产业链,打造出属于本地的特色品牌,实现农村地区长远发展。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振兴的开展为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共同富裕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将共同富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目标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三、现实路径: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的现状,继续深入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发展的平衡性,使共同富裕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从温饱到低水平的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性变革,都是党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共同富裕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系统谋划,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因此要从整体视角来认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调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使其在城乡区域之间进行合理流动,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格局,从而有利于缩小发展差距,使整个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共同富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果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就容易引发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应把共同富裕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来考量。在未来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险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攻坚克难,转危为机。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的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是全体人民,而非通常理解的一部分人或者一个地区的富裕,涵盖范围是全体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深入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经验,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人民生活实际,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要,才能使推动共同富裕的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这是我们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基和底色。

(三)注重发展思维的系统性

系统思维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从横向上来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不能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民主建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等方面的建设,否则就容易扩大发展差距,影响共同富裕的进程。从所处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后劲大,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利于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我国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局部地区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共同富裕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环境,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四)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

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是让全体人民享受到发展成果,也就是实现共享。共享理念从根本上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共同富裕的建设者,也是富裕成果的享有者。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效率、公平的关系问题,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也要优化分配方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都要体现公平正义。从现实的角度讲,我国城乡二元的结构性特征依旧是共同富裕的阻力,而且这种发展差距很难在短期内消失;收入差距背后体现的是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这种现状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引发潜在的社会风险。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无疑是打破僵局的可行性方案。一方面,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准则,完善社会体制机制,使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优化;另一方面,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在享有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解决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不应求、缺位错位的问题,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政策更多惠及到基层和贫困地区,从而使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人民离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近了一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富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党在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步伐。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努力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2.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3.

[6]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5.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9.

[8]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6(1).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历史逻辑
审美教育视阈下健康人格建构的逻辑、机理与路径
高教探索(2017年1期)2017-03-09 20:52:52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科技传播(2016年22期)2017-03-01 13:29:49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 10:01:58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人民论坛(2016年17期)2016-07-15 10:33:42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五大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与实践价值
桂海论丛(2016年3期)2016-06-24 00:17:06
我国农村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1:07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探讨
论新世纪抗战叙事的教堂空间
电影文学(2014年6期)2014-04-11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