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洪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建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践的关键在于: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素为指导,以引导学生的地理知识建构为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择机向相关学科跨越,从而让学生在跨学科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知识,更充分地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跨学科教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在阐述课程理念的时候,提出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创设多样化的學习情境,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经历对提升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教学当中要将这些理念落到实处,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如果说初中地理教学所延续的优秀传统,已经让教师能够在开发课程资源、活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有所积淀的话,那么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方式上面寻找更新的突破。
笔者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尝试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进行跨学科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这显然是一种突破。其意义在于可以让学生在跨学科的过程当中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的存在与价值,能够在地理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关联的过程中摆脱可能的僵化记忆,从而让地理学科知识表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让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更加具有保障。下面就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气候”(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的教学为例,略谈一些浅见。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理解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当然依赖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的质量高低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视角之下来看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笔者以为在建立理解的时候应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人地协调观涉及到观念的建立,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建构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否从知识层面上升到观念层面;其次,地理知识建构与运用的过程当中,仅凭简单的记忆与重现是不够的,更依赖于学生对地理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能力,无论是思维方式的形成还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在跨学科的过程中得到更充分的实现;再次,区域认知显著指向地理学科,但在认知过程中所需要的对不同区域的认识,以及在此过程中需要形成的情感等,可以在跨学科教学当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最后,能力的养成意味着从课堂走向课外,意味着从课本走向生活,这里既涉及到知识的运用,又涉及到动作技能的养成,需要学生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很显然,这样的目标达成已经直接指向了跨学科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例如本节介绍了我国的气候特点,包括“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东西部干湿差异显著”“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等。这些知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虽有经验支撑,但学生的经验又不全面。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会发现这样的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层面,二是教学方式层面。以“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为例,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我国冬季南北温差缺乏感性认识,但是对夏季的高温又有着切身的体验,这样的现实情形就如同一面墙上存在着许多窟窿一样,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这些窟窿补全,同时还要确保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气候”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当中提取到与气候相关的认识,但学生又缺乏从更为宏观的视角认识气候的意识与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局限于地理学科,那学生的学习空间则是相对较小的,学习视野有可能是狭隘的。这个时候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发现当教师通过传统的知识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学生所获得的也仅仅是知识,但如果对学生采用探究式教学,又会发现学生既没有探究的知识基础,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探究逻辑。但如果采用跨学科教学,那学生就可以在理解气候知识的时候,更多地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取出来以支撑地理知识及其体系的建构,能够在跨学科知识的激活与运用过程中,形成关于气候的深刻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让核心素养的发展得到充分保障。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有利于实现学科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主题,来组织并实施跨学科教学。
二、核心素养引导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
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之下,组织并实施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其实践的关键在于: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素为指导,以引导学生的地理知识建构为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择择性地向相关学科跨越,从而让学生在跨学科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知识,更充分地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例如上面提及的“气候”这一内容当中,首先介绍到的是我国的“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这里实际上说了两个知识点:一是冬季我国的气候差异,二是夏季我国的气候特点。为了让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有充分的认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有更为丰富的素材,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去举例,在学生举例的时候要特别强调“不局限于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确实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比如在学生的经验当中,部分存在着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的气候认识,尤其是对于广东的学生而言,他们自然能够认识到在春节期间,确实可以在迎春花市上看到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能够看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有着温暖春天的场景,每个人身上所穿的也不是那种厚重的冬衣。这个时候在给学生介绍北方哈尔滨春节期间的场景,尤其是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这些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学生就能够获得比较感性的认识。
事实证明有了这一基础,教学现场是轻松愉悦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会更加宽泛,也会更加活跃,学生所想到的知识远超教师的预设,且能够表现出显著的跨学科特征:比如有学生在解读教材中“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芬香……北方哈尔滨的冰灯展里,各式冰灯晶莹剔透,色彩缤纷,人们冒着低于-20℃的严寒观赏冰灯,犹如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时,就能够借助于语文学科学习当中形成的理解力,来展现两种气候的差异;还有学生能够从物理学科角度,在教师的帮助之下,认识到之所以冬季南北温差大,很大程度上在于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少学生还能够通过示意图的方式来解读,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思想与理性思维,与物理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数学学科有着一定的关系……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同样是这样一段文字,但学生在接触的时候主要激活的是自己的经验,而采用跨学科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时,学生的思维深度以及结果都大有不同。其实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地理与语文的跨学科之外,这里还可以借助于数学和物理知识来帮助学生构建这一部分知识。-20℃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其代表着物理层面的物体冷热程度,当具体的温度数值与物体的冷热程度尤其是和人的体感温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学生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冷的地方这么冷,而热的地方那么热?这一问题的提出还带有显著的生活视角,作为地理老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转换为地理问题,于是“我国的气候特征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就呼之欲出,在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我国的气候知识也就会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在这样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认识到跨学科可以帮助自己了解地理知识的时候,他们会带着强烈的兴趣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当中,帮助自己建构知识。
这一案例说明,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进行跨学科学习,某种程度上讲是学生学习的必然选择,只要教师赋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会自然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获得知识、形成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注意点
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社会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优势。在具体实施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时候,也有一些注意点需要关注。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点:一是跨学科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作为导向;二是跨学科教学时要以地理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三是跨学科教学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
例如上面所举的“气候”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自发地转向跨学科的时候,教师就要观察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必须围绕地理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来进行,同时要看学生在跨学科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与获得的结论,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这些关联点既是教学的亮点,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着力点。事实证明这三个注意点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关注,那跨学科教学就能够成为学生建构地理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而这样的努力,自然也就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打开新的空间。例如学生在解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时候,采用跨学科的思路来教学,可以引申出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给出中国的行政地图,然后让学生去经历“画图”的过程,这样就自然会运用到数学中的坐标,还有可能涉及到“四色定理”等,这实际上都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地理学习的新空间,于是学生在面对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时,所看到的就不是一个抽象的图形,而是一个经过了自己加工、能够让自己在面对图形时顺利说出五个温度带的图形,这可以充实学生的地理学习体验感,可以放大学生地理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也就能够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下的教学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姜永清,张文革.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初中地理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創新实践[J].地理教育,2023(03).
[2]朱雪梅,王敏萱.跨学科主题学习: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地理教育,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