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勋 曾亮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2.054
[摘 要]本文从学校、企业、学生三个视角着手,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痛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学校人才培养课程及目标应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企业应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参与程度,各方定位应当明确;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形成人才衔接培养机制,勇于承担责任;不断优化细节,逐渐完善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方式,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解决社会人才需求问题,供各方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需求;校企融合;产学研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我国毕业生就业率出现持续走低的趋势,“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毕业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毕业生无法找到心仪工作的同时,一些能够为毕业生提供不错薪资与福利待遇的岗位却始终无法招聘到合适的人选。究其原因,发现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毕业生的自我定位与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不够契合,最终造成上述结果。若要从根本层面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痛点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案,最终达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的目的。
1 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痛点分析
1.1 基于学校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痛点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痛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问题在于很多学校很难获得最新的产业信息[1]。例如,当前网络社交媒体中出现了一种声音——我国很多高校教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均为20世纪早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社会企业当前运用的知识技术严重脱节。学校教师虽然需要向学生教授相关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只教授基础内容,便会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学校、教师的渠道获取专业前沿技术信息,这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学校应注重基础、紧跟时事。另一方面,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活动数量少、形式单一,使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比如,一些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一般会在大二、大三学年由学校统一组织前往某地参加社会实践课,实践的内容可能仅仅是“通过锡焊的方式焊接一个小型电子设备的电路板(如一部简易的固定电话)”。时至今日,得益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很少有家庭保留固定电话。因此,电子专业的学生参与上述实践活动,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实用层面,均无法彰显其自身价值。由此可见,从学校视角来看,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痛点便是与时代脱节,与社会各界的需求脱节。
1.2 基于企业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痛点
从企业的视角来看,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痛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认可[2]。企业一般认为自身面向社会提供工作岗位,要求应聘人员必须具有最基础的工作能力,达到岗位的最低需求,能够为其创造价值。但现实情况是,常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企业本质上并不愿意支付“人才二次培养成本”。比如,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尚不知晓应该以何种状态参与社会工作。面对这类毕业生,企业如果能够保持一定的耐心,给予毕业生一些机会和时间,理论上存在将这些毕业生培养成优秀社会劳动者的可能性。但企业极有可能为此付出一定的时间、金钱等,这种代价能否与后续收益相互抵消尚存疑问,导致很多企业不愿轻易尝试。总体来看,企业出于对用人成本的考量,对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而这个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企业改变观点意识而得到解决。
1.3 基于学生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痛点
从学生视角来看,学生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之中的被动性最大,原因在于很多时候受到信息差的影响(学生往往是掌握信息最少的一方),学生很难有选择的权利。比如,学生在高考之后报考大学并选择专业的过程中,面对五花八门的专业和学校,几乎无法解析隐藏在诸多数据背后的真实就业信息。而当这些学生满怀憧憬地踏入校园,依靠自身的努力顺利毕业,考取多个证书之后,很可能发现自身的能力水平并不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如果长期放任这种情况,那么越来越多的学生有可能对现有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失去信心,进而引发更大的问题。因此,学生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是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痛点。
2 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化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2.1 学校人才培养课程及目标应当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
从产教融合视角看,学校选择专业课程内容、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需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存在需求先后顺序。一方面,顺序靠前的需求是企业的需求,背后的逻辑在于:社会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最终存活的企业都具有过人之处,如发展目标明确、掌握的技术更加先进、占有的市场比例更大等,因此这些优秀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便代表着一个行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如果这些企业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其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对这些企业来说,如果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有优质后备人才加入,持续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那么其在人才方面的后顾之忧便可得到解决,这對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对行业市场的需求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故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设定的工作岗位实际上是行业的需求,这种需求在逻辑层面几乎永远是正确的需求,代表了行业前进的方向,故这种需求的顺序必须靠前。另一方面,顺序相对靠后的需求是学生的需求。学校虽然为学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平台,但其本身也面临竞争与发展的压力。如果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培养的人才始终无法得到企业的青睐,那便意味着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出现了重大问题,或是学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问题。
在明确来自企业的需求及学生的需求之后,学校需要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机制,具体思路如下:第一,学校应当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了解有关专业、有关技术的前沿发展情况。比如,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智能手机迅速席卷手机市场,在极短时间内便将非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全部抢占。彼时的互联网公司、手机软件厂商极其需要JAVA、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因此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在培养学生时,普遍选择将学生朝向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方向引导培养,最终使大量专业学生赶上了时代发展浪潮,相对容易地获得了较好的工作。第二,学校应该注意收集学生渴望获得的信息并及时向学生分享,使学生对行业动态有实时、充分的了解。随着学生掌握的行业信息越来越多,学生的就业方向也会更加明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毕业即失业”的问题[3]。
2.2 企业应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参与程度,各方定位应当明确
企业若要做大做强,需要解决一个认知层面的问题——企业固然需要赚取更多的利润,但同时更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如上文所述,一些企业希望招聘符合条件的人才,然而优质人才往往是稀缺资源,数量较为有限。因此,企业必须转变思路——在社会既有优质人才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培养优质人才。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两点:第一,企业可直接参与对人才培养方向、成长目标的把控,使其最终获得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量身打造的专项人才,完全符合企业需求。第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会收获大量的赞誉,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口碑,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益。总体来看,社会企业应当与高校合作,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明确自身作为社会资源利用者、社会价值创造者、社会责任承担者的角色定位。上述三项角色定位若缺少其一,企业的发展便有极大可能受到限制。比如有些企业只愿意获得并享受社会资源,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有限,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此类企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未能明晰权力(享受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一定的权力转让,但这种转讓存在时间限制),最终发展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由此可见,企业应当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明确自身定位的表现行为之一,也是企业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的有力证明。总之,企业无论为自身还是为社会的长远发展考虑,都应不断提高自身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参与程度。
2.3 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当形成人才衔接培养机制,勇于承担自身责任
从产教融合视角来看,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固然需要合作,但更应该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工作,否则就容易弄巧成拙[4]。学校和企业培养人才的机制应当具有衔接性,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保留一部分原有的人才培养机制,这是因为学生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大多需要以下苦功学习的方式完成原始知识积累,才能具备深入发展的条件。结合我国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给出的调整建议如下:第一,很多学校在大一学年的上学期并没有开设专业课程,而是开设大量公共基础课程。基于此,可以在基础课程之上加入一些非考核性质的专业知识引入课程,使刚刚踏入大学生活的学生以较为轻松的状态初步接触、了解专业知识。比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单片机课程的部分内容,对“嵌入式”有初步印象,进而在脑海中初步勾勒出未来专业学习的场景。第二,学生对一些专业内容的理解陷入模糊状态。这种看似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实际上有本末倒置的嫌疑——看似“高大上”但无法落地,最终只是空中楼阁。基于此,高校在选择专业知识培养内容的过程中,应该“接地气”,必须要让学生明确知道专业是什么。第三,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学年之后,所接受的人才培养应以企业实践为主。在此期间,学生应该以带教的方式进入实习工作岗位,近距离甚至零距离体验实际工作。与此同时,社会企业与学校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观念,告知学生进入职场后应该遵守的基本礼仪及道德规范。通过观察发现,有一些学生较为自我,对自己在工作(实习)期间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缺乏一定的考量,在损害他人利益后,毫无愧疚之心,甚至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无关痛痒的事。尽管专业素养是职业岗位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但如果学生职业道德不足、人品性格低劣,这样的人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很可能遭到同事的集体排斥,对其未来发展十分不利,故必须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
2.4 不断优化细节,逐渐完善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化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化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主流教学模式[5]。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和社会企业需要不断优化细节,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具体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学校及合作企业可以联合创建专项互联网资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具体来说,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掌握哪些专业知识等信息应当尽早地反馈给学校。学校以此为参考,定向选择或调整教学侧重点,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第二,学校不能“唯企业人才需求目标是从”,而应该对企业需求人才目标对应的人才培养方向、知识内容进行全方位思考,原因在于学校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为学生长远发展负责。试想,如果企业为学校提供的信息缺乏准确性,那么学校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后,却无法在企业发光发热,那么人才的未来发展道路很有可能受阻,因此,学校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3 结语
学以致用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定向转化为参与社会工作的实际能力,那么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失败的。为了从根本层面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社会企业应当不断提高对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的认知和重视,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机制,最终使学生既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对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现状有所了解,从而在毕业时具备从事某些工作的基础能力。如果上述设想能够实现,那么“毕业即失业”及“岗位招不满人”的问题均可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李井林,杨洪杰. 职业需求导向下“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5):138-142.
[2]周小青,姜乐军. 基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定位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3,(10):53-58.
[3]李文波,王丽娟,李茜. “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莞市D公司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23,(5):148-150.
[4]潘琼,桂元龙.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学商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 中国艺术,2023,(1):84-87.
[5]刘芳芳. “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4阶递进+4互优化+6维协同”模式为例[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1):42-49.
[项目名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度项目“产教整合视阈下师范类专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Y22110)。
[作者简介]陈勋,男,江西赣州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教学改革、教育管理、数学教育、数学应用等。
曾亮,男,江西赣州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