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召
摘 要: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否深度融合,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和把握。我院模具专业与多家企业开展深度融合,整合和开发出一套适合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实现校企共赢,有效地推动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
关键词:校企融合 高职模具专业课程 体系实践
近年来,模具工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家重点扶持下取得快速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工作流程及岗位工作方式都发生重大转变。行业内对熟悉数字化先进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而目前,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按学科逻辑关系构建的传统课程体系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不再适应模具行业人才市场的新需求。[1]
一、课程体系的现状
1.课程设置理实分离。课程设置理实分离,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没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传统观念总认为先上理论课,再上实践课,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这种课程设置并不理想,上理论课学生觉得枯燥不愿意学,上实训课只顾埋头做而忘记将理论运用其中,导致理实分离,理论和实训不能有机融合。[2]
2.课程间缺乏联系。课程间缺乏联系,不利于学生建立对工作过程的整体认识。在单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尽管有些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造,但各课程所开设的项目相互独立,课程间的项目没有相互联系。导致学生对工作过程没有整体的认识,只能完成一个个小的孤立的任务,一旦要完成一个综合性任务,又会束手无策。[3]
二、校企深度融合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1.新技术先知,专业课前移。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顺序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这种安排具有明显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倾向,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一般做法,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没有反映出以职业岗位为中心的职业教学特点;同时学生到三年级才开始规划就业,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甚至有的学生到了三年级才知道“模具是什么”。根据合作企业对学校的课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一进校就能接触专业知识与技能,学到想学的东西,提前感受“职业氛围”。同时将企业文化内容前移,使学生进校后即开始有计划地实施“职业生涯”,突破就业指导工作只在毕业生中开展的局限。
2.构建以技能体系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课程体系。模具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职业,从事模具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但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训练才能由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工程师内在的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模具行业要求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以积累经验。模具设计师往往要经历几年的时间才能走向成熟。根据模具行业的特点,适当加大专业教学技能与实践训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并将实践训练课程用“模具制造”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模具专业教学的始终,在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安排理论与实践多重循环,实现课内试验、课程实训、技能实训、综合训练、分层次实习多种实践形式并存,并将技能实训与(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相统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训练课程比例达到1∶1.2。
3.整合课程内容,探索贯通式教学新体系。由于加大了专业教学技能与实践训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优化及整合理论课程内容成为重构课程体系的必要所在。优化及整合理论课程体系的原则为:一是因需设课、模块组合,对各相关课程的内容按需取材,并按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组成少学时、多模块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借鉴国内课程体系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院提出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新体系。该体系思想是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为主线,通过设置专门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技术知识(如模具设计基础、模具CAD/CAM、模具项目管理、模具制造技术等),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通过设置专业基础模块的《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创新设计》以及《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和《模具专业外语》等公共模块,培养学生掌握模具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机和外语等基本技能。一是增加AutoCAD课时和上机练习时间,保证学生的制图基本功更加扎实,CAD绘图更加娴熟,更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将金属切削机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夹具、特种加工等内容整合为《模具制造技术》模块。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将模具营销、模具材料、模具价格估算、6s管理知识融入《模具项目管理》模块中。将《公差与配合》融入《模具拆装测绘》实训模块,根据模具零件相对运动讲解公差与配合要求。
4.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职业性、区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文化特征,与企业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基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开设企业文化概述、模具项目管理等选修课,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开设相关讲座,介绍企业的经验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进行就业和创业的辅导。同时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相关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方法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感受、熟悉和认同真实岗位的要求和企业文化。
三、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
我院在2010年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度优化,探索模块式一化教学,并与深圳鸿超准精密模具开展“鸿准定向班”。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毕业生融入企业的能力明显增强,用人单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切实享受到校企融合对职业教育改革各方所带来的“红利”。
实践证明,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生产实训,更适合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更容易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将栋.高职类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2]何亮.高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14).
[3]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