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变动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及其应对

2024-02-26 17:23周孝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2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人口结构乡村振兴

周孝

摘要: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而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是其中紧密关联、相互依赖的两个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基本面发生巨大变化,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将如何影响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产业振兴值得高度关注。本文以重庆市綦江区及其典型乡镇为案例,简要剖析乡村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和特征,并深入探讨其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与制约。最后,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应对人口结构变动之负面影响的若干建议,为更加有效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人口结构 乡村空心化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并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作为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艱巨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若没有足够多的乡村人口,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产业振兴只会成为空谈。在乡村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我们以重庆市綦江区及其所辖的隆盛镇、永城镇、石壕镇等为重点,深入考察乡村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振兴的影响与制约,并探索提出有效的应对思路与可行措施。

(一)选择调研对象

我国乡村极为广袤,彼此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调研对象,是考察乡村振兴问题的基本前提。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西部地区的经济重镇。2022年,重庆市GDP总量为29129亿元,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居第16位;人均GDP和经济密度分别居全国第9位、第10位,这意味着其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因而其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重庆市的38个区县中,我们选择綦江区(不含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同)作为观察点。一是2022年綦江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为65.71%,比全市整体水平低5.25个百分点,且在全市区县处于中等水平。二是2022年綦江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531.3亿元,同样在全市区县中处于中等水平。三是綦江区的经济体量虽然很小(2022年仅占重庆市总量的1.82%),但其第一产业占比明显高于重庆市整体水平(图1)。四是綦江区虽然水系发达、雨量充沛,但其山地面积和丘陵面积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73.35%、26.5%,在农业发展方面优势和劣势同样突出。

在綦江区的16个乡镇中,我们进一步挑选了三个各具特色的乡镇:一是自然禀赋优良、传统农业较为发达的隆盛镇。二是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被规划为永桐新城发展核心区的永城镇。三是海拔相对较高、矿产资源丰富但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石壕镇。除了解整体情况外,我们深入三个乡镇的代表性村社(即行政村和居民社区)进行走访,包括石壕镇的玉星村和振兴村,永城镇的中华村、永和村和黄沙村,石壕镇的石泉村、万隆村和天池社区。

(二)綦江区产业振兴现状

在做好耕地保护和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綦江区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振兴,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回引返乡就业创业劳动力达到1.04万人,便是綦江区产业振兴取得成绩的鲜明例证。其中,畜牧业和特色农业是两大重点。畜牧业方面,綦江区大力发展生猪、蛋鸡、肉鸡、山羊、肉兔等的养殖,并稳步推进相关产业规模化、精细化发展。2022年,安稳山羊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特色农业方面,綦江区以获批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核心,积极推进萝卜、辣椒、李子等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和品牌化发展,不断提高老四川、草兜萝卜、东溪豆腐乳、赶水米粉等土特产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綦江区村集体经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性收入仅有34.26万元。而到2022年,该数值已经达到1.16亿元。同时,31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平均经营性收入和收益分别达到了37.3、10.3万元。特别地,村集体经济形成了产业带动型、资源发包型、物业出租型、居间服务型、股份合作型、项目拉动型等多种模式,其内在发展活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一)人口总量及其结构变动

从全区整体来看,2018年以来綦江区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受经济发展阶段及水平影响,綦江区一直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尽管人口迁移的规模持续缩小,但2018年以来綦江区人口净流出量始终保持在4000人左右,其中2021年达到4668人。同时,綦江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常年为负。例如,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为5001人,死亡人口为806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5‰。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綦江区的人口总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全区户籍人口从2018年的93.01万人减少至2022年的90.67万人,而常住人口则从78.72万人减少至77.00万人(图2)。

结构方面,綦江区人口变化情况主要包括:一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2018年以来綦江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04%提高至65.71%,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则从45.62%略微降低至45.43%,两者之差扩大了5.87个百分点。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22年,綦江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量之比为23.92%,比2018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且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4.12个百分点。三是女性人口占比略有提升。2022年綦江区女性占总量之比为48.88%,比2018年提高了0.1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0.03个百分点(图3)。

(二)乡村人口结构主要特征

1.乡村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如图4所示,不管是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綦江区的乡村人口数量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与2018年相比,2022年綦江区的乡村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分别减少了1.10、5.06万人,降幅分别为2.18%、16.08%。同时,乡村常住人口占乡村户籍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2022年比2018年减少了 8.84个百分点。在部分村社中,这一问题更为严峻。例如,中华村的户籍人口为3797人,但常住人口仅有1231人,占比仅32.42%(图4)。

2.青壮年劳动力数量锐减。与全国整体情况一致,綦江区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很多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多以妇女和老人为主。例如,振兴村常住人口约1500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46.00%;玉星村常住人口约800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41.25%,两者均大幅高于全区的对应水平。正如受访村居干部普遍反映的,乡村人口的典型特征就是“6.1”(儿童)、“3.8”(妇女)、“9.9”(老人),且“6.1”也越来越少。例如,万隆村小学的在校生人数从2006年的1300多人减少至当前的175人,也即乡村的新生儿数量和留守儿童数量均明显减少。

3.常住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从户籍人口来看,乡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例如,玉星村初中和小学毕业的人口占比约为90%,而中专及以上毕业的人口仅占10%。类似地,在中华村和黄沙村的户籍人口中,小学和初中毕业的人口占比分别约为72%和81%,专科和本科毕业的人口占比均不足10%。考虑到高学历人口更容易且更倾向于外出工作,綦江区乡村常住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高问题只会更加突出。

(一)青壮劳动力供给不足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营规模有限,乡村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普遍不高,仍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投入。然而,“留守”乡村的劳动力以“3.8”和“9.9”为主,其中不少还是“3.8+9.9”,因为大部分能够外出务工的中青年女性会选择前往城镇就业。调研发现,在乡村产业经营者所雇佣的劳动力中,很多都是50-70岁的女性,且在用工高峰期还需要去周边地区寻找雇工。对于以轻体力劳动为主且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少的种植、养殖、农家乐等领域来说,乡村现有劳动力结构尚能满足其需求。但乡村产业的规模化、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必然会因为青壮劳动力数量不足而难以实现。特别是随着乡村现有人口结构特征进一步固化,以綦江区为代表的非平原地区恐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耕地撂荒问题。

(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保障,将产生日益多元化、规模化的人才需求。就乡村自身而言,不管是种植养殖、电商运营、宣传推广还是经营管理,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都非常稀少,难以为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坚实支撑。调研发现,各乡鎮政府积极打造镇级公共服务平台,为小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一定的电商运营、宣传推广等专业支持。但这种方式的支撑作用以及覆盖范围十分有限,对于规模化经营者而言尤其如此。对此,振兴村以规模化种植李子为主业、兼顾发展花卉和苗圃的某企业介绍,其生产经营所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均从外地招聘,并从高校农学院获得种植技术支持。从外地招聘人才和获取技术支持,显然将大幅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成本,并使得很多小规模经营主体囿于人才缺乏而难以发展壮大。

(三)产业创新发展受限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但只有当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时,产业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发展。除专业技术人才供给有限外,我国乡村人口结构变动还会通过影响思维观念对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施加阻碍。一是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相比于中老年人,青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接受新事物、探索新模式的能力更强,在与村民座谈时这一特征得到了鲜明体现。乡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将不断弱化乡村整体的创新意识。其中,一个典型事实是:部分村民宁愿撂荒也不愿参与土地流转,这直接导致一些乡村产业项目因土地不够而无法开展。二是做大做强的动力不足。在人口净流出的乡村,后继无人是经营主体面临的普遍情况,其中既有子女不愿意回,也有父母认为农业太辛苦而不希望子女回。受此影响,很多经营主体只想维持现状,从未想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走访成功的返乡创业者时,我们得到的也多是否定的答案。

(四)乡村治理难以为继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对于产业振兴而言,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到实施土地流转、保障劳动力供给、处置利益纠纷,都需要有高效的乡村治理作为支撑。然而,在现有乡村人口结构变动下,乡村治理的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乡村治理队伍的能力素质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乡村治理者必须具备越来越多元的技能。但现实情况是,中老年人和低学历者是当前乡村治理队伍的绝对主体。例如,玉星村共有中共党员78人,其中50年党龄及以上者有25人,初中及以下学历者58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有4人。重庆市通过选聘本土人才为乡村治理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但这种方式只能起到缓解而非根治的作用。另一方面,村居干部队伍的人员稳定性大幅降低。相比于过去,村居干部承担的工作日趋繁重,很多已从名义上的兼职转变为实质上的全职。但是,村居干部的待遇水平较低,甚至出现了在帮扶贫困户的过程中自己成为贫困户的情况。留守村民担任村居干部的积极性明显不足,很多村居因无合适人选而只能换届不换人,振兴村老书记“三辞三留”便是典型案例。

(一)思考

乡村人口结构变动,是我国当前的一个重大国情,它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振兴。必须以树立正确认识为基础,妥善应对其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1.乡村人口“空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趋势。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日益扩大的城乡发展差距下,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理性选择和基本趋势。事实上,不断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只有当城乡发展差距特别是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人们更加偏好乡村生活时,人口才有可能大规模回流乡村,越来越多的人从大城市迁移到中心城市就是典型例证。任何想要从根本上逆转人口流动自然趋势的做法,都只会徒劳无功甚至南辕北辙。

2.人口和产业“两手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正如石泉村干部所反映的,“守不住青壮、留不住人才”是当前我国乡村的现实写照。没有青壮劳动力和人才,乡村产业就难以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产业发展滞后、就业机会缺乏是人们不愿回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乡村人口结构和乡村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双向关系。只有使两者形成正反馈循环,才能逐步弱化乡村人口结构变动的副作用,夯实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的基础。

3.深化和拓展产业链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途径。现有乡村产业以农业为主体,其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在现有人口结构下,乡村也难以发展高精尖产业。要让人口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形成正反馈循环,必须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乡村产业横向和纵向发展。万隆村的实践表明,相比于单一的农业或旅游业,特色农业与旅游观光紧密结合能创造更大规模、更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为此,应当加快完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强链和延链。

4.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快产业振兴的根本保障。村居干部队伍是乡村治理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不管是提供各类支撑服务、直接经营管理集体经济还是落实乡村产业发展规划,都离不开尽职尽责的村居干部队伍。“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书”,村民们的心声充分反映了村居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当前,必须加强村居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村居干部的能力素质以及乡村治理的科学性、战略性,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的发展环境。

(二)对策建议

短期内,我们很难破解乡村人口数量减少、结构不优的问题。在不断优化乡村居住环境、壮大乡村产业规模、进而吸引更多人回乡的同时,应以加快乡村人力资本积累为重点,积极应对乡村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人才、技术和治理困境。

1.提升村民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将大专院校、成人大学中适宜的教學内容引入乡村,不断增加村民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支持各类主体制作涉及乡村产业发展或乡村企业经营的视频内容,开设有助于增进村民知识的讲座等宣讲活动。聚焦乡村产业的主要特征与发展需要,积极开设各类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班,引导乡村留守群体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型就业岗位。着重发挥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打造典型和标杆来强化村民的学习动力。此外,应当加大对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及相关政策的宣讲力度,让每一位乡村常住人口都知晓并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机遇。

2.畅通城镇人才和技术下乡渠道。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加大针对性公共服务供给,有效降低城乡之间流动的各类成本,提高城镇人才下乡就业或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和便利性。以数字政府建设为依托,整合各级政府的涉农资源和已有平台,打造以交流信息、匹配供需为核心业务的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让适宜或有意愿的人才和技术能够精准进入乡村、发挥作用。持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科普服务机制,合理地将传播科学知识、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等纳入高等院校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导更多专家学者用知识和技术服务乡村振兴。支持高等院校、龙头企业更大规模与乡村对接,打造可持续的实验基地、实习基地、培训基地,全方位提高乡村产业获取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可能性。

3.壮大乡村治理高质量人才队伍。建立村居干部脱岗培训机制,鼓励各级党校开设面向村居干部的短期培训项目,让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在职村居干部有机会获得任职所需的专业技能。适当提高薪酬待遇或补助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参与集体经济分红等激励机制和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村居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加快完善村居干部晋升机制,和面向本土人才等兼职或临聘人员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的高学历青年长期或阶段性参与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在加强党建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乡村治理的灵活性,通过改革和数字化改造减少源于制度和距离的限制,让更多的在外创业人员、致富能手、乡村企业家等能参与乡村治理。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宗宇翔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人口结构乡村振兴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产业振兴
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