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邹玲 张阳丽
摘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数字经济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方面具有赋能作用,必须把握这一战略先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数字经济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农民数字素养不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数字化人才和政策保障不足等制约因素,影响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效果。为此,要从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建立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壮大数字人才队伍和完善政策供给等方面部署,着力保障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数字经济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23YJC710125);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青年项目“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CR2319);四川农业大学2022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式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研究”(2022ZDM05)。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和底线任务,组织推进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今,我国已经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向了全面乡村振兴上来。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村发展仍不充分、农民增收还有待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很多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可以说,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前,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数字经济不断向乡村拓展延伸,数字经济越来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为使数字经济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和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再次强调要着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数字经济深度赋能乡村振兴,对农村经济社會发展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逐渐显现。为此,必须深刻把握乡村数字经济这一新机遇,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让数字经济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1.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全链条,实现农业数字化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可共享、传播快的特点,通过赋能农业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第一,在农业生产方面,数字经济可以实现农业智慧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生产。基于物联网、传感器等数字技术,施肥、灌溉、温度调节、喂养等传统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作,便可以实现智能决策、自动控制、精准培育,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转型;基于卫星遥感、可视化等数字技术,并借助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现代科学设备,可以实时观测农作物的生长,对动植物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及时处理,从而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减少损失。第二,在农产品销售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数字经济凭借互联网信息共享的优势,让农产品市场实现了从单一线下市场,到线上、线下市场相结合的转变,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范围。第三,在农产品售后方面,数字经济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可以实现农产品全流域可感知、源头可溯源、风险可预警,从而确保溯源信息真实可靠,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2.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了乡村其他产业的衍生和发展。第一,数字经济赋能“农业+旅游”,衍生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以农助旅、以旅兴农。农民可以在小红书、微博、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关当地生态特色的短片,展现乡村风光,进行推广宣传,吸引外地游客来旅游,进而打造生态旅游特色IP。第二,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养老”,衍生乡村康养产业,促进农业与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相较于城市,乡村在生态环境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为乡村康养产业保驾护航上,以紧急按钮、红外探测器、智能监控等科学设备为支撑,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进行智能化改造,提供全天监护、一键呼叫救援等服务,实现智慧养老、科学养老。第三,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光伏”,衍生乡村新能源产业,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跨界融合。相比于传统农业,“农业+光伏”是一场实现农场变工厂、田间变车间的巨大变革。在数字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下,光伏发电凭借其无污染零排放的特点,与传统农业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可以最大化利用土地价值,从而达到降本减排增效的目的。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保护,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1.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绿色生产,推动农业生产清洁高效。数字经济边际成本低、可复制性强、要素周转快,利用数字经济对传统农业进行数字化改造,能够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低碳化、绿色化转型。其一,数字经济有利于减少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物联网系统中的pH值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设备可以检测环境中的pH值、温度等参数,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从而自动控制农作物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避免滥用,从而减少对土壤的危害。其二,数字经济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水平。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等数字技术,开发智慧农业灌溉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推动农业发展走向高效化、绿色化。
2.数字经济赋能农业污染治理,提高治理有效性。物联网、可视化等数字技术嵌入农业污染治理,可以发挥监控、识别、预警等作用,有效防治农业污染。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在线监测等数字技术对农村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控,并运用AI算法自动识别秸秆焚烧、水体破坏等污染,可以快速找到污染源,从而进行自动报警。
3.数字经济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数字经济有利于实现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全覆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垃圾进行自动感知、自动计量、自动投放,让农村垃圾分类更加精准、高效、智能。二是数字经济有利于实现农村改厕信息数字化升级。“小厕所,大民生”,数字经济使得农村改厕信息走向云端,实现改厕信息透明化。例如,借力大数据平台,对农村厕所管网建设、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生态循环等工作流程进行数据跟踪,从而解决信息不实时、不对称问题,提升农村厕所革命的有效性。
(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化传承,实现乡村乡风文明
1.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文化走进网络空间,破解文化传承难题。一是数字经济有利于乡村文化资源储存“云端化”。乡村文化因受到技术和资金的限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导致一些传统风俗和技艺无人继承,逐渐消失。数字技术具有可复制性、易于设计和调试、信息储存方便等特点,在保存文化资源上更加高效。例如,通过打造乡村数字博物馆、乡土记忆数据库,把传统民居古建筑、刺绣剪纸、红色遗址、民间歌谣故事等乡村文化资源搬上云端,将乡土记忆数字化,有利于破解乡村文化无人继承、无钱保护的困境,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长久保存。二是数字经济有利于乡村文化传播交流。乡村可以将网络平台打造为乡村文化传播的主渠道,通过数字化利用和展示,把乡村优秀文化“传”开来。例如,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让乡村文化走进互联网,助推文化“火起来”,增强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数字经济依托互联网平台提升农民文化素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开拓农民视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民的学习能力有限,文化素养有待提高。数字经济凭借自身优势在农民文化素养提升上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操作简单、上手快,极大地降低了农民进入互联网的门槛。农民在这些平台上接受新知识、开拓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1.数字经济赋能基层治理,着力提高乡村治理效率。一方面,数字经济使村民办事走向云端化,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效率。例如,“互联网+政务”的普遍推行,尤其是政府网站“一站式服务”的推广应用,做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既让村民享受到了数字经济的红利,也提高了乡村基层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借助大数据平台和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对农村流动人口、流动党员进行动态管理,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例如,在“互联网+党建”的背景下,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方便了基层党组织查找党员信息、追踪党员的流动情况。在以前,外出务工流动党员的管理一直是困扰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一大难题,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也难与组织保持联系,长此以往对党员教育、党组织发展都极为不利。现在,党组织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就可以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教育管理,提高了农村基层治理效率。
2.数字经济可以提高村民自治积极性,巩固村民自治制度。一是数字经济有利于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府网站、政务公众号等依托互联网建立的官方账号使得“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透明化,村民随时随地可以了解村里的“大事小事”,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从而提高村民对政府的信任。二是数字经济有利于落实村民的参与权。乡村“空心化”“原子化”现象日益凸显,导致乡村治理无人参与。村务微信群、村民钉钉群等这一类社交媒体软件打造了虚拟公共空间,可以实现村民自治向互联网空间延伸,让外出务工的村民虚拟共同在场,从而落实村民的参与权,巩固村民自治制度。
(五)数字经济赋能农民美好生活,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1.收入水平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数字经济可以扩大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数字经济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农民获得收入的主渠道。数字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可以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创业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数字经济具有普惠性,可以有效降低农民创业的门槛,一些有创业能力但受制于财力的农民能以较低成本创业,并为周边群体发挥示范作用。例如,数字普惠金融就实现了服务对象下沉和多元化,能够对融资者一视同仁,因此農民等弱势群体获得创业资金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有利于促进农民创新创业。
2.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题中之意。城市的医疗、教育、养老等资源优于农村,乡村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享受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一是“互联网+教育”有利于打破教育资源的城乡壁垒。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建立的“云课堂”等教学平台,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有利于打破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困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二是“互联网+医疗”有利于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通过互联网平台,乡村可以共享城市的部分医疗资源。例如,百度问诊、小程序就医、阿里大药房开处方等线上医疗服务大大方便了农民日常看“小病”的需要。三是“互联网+养老”有利于实现“老有所依”。当前我国正迎来老龄化浪潮,少子化、空巢化等养老问题突出。如何破解“居家养老难到位”的问题,数字经济给出了答案。利用现代通信、可视呼叫、传感设备等数字技术打造的专业养老设备,可以实现居家养老智慧化,进而提高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幸福度。数字经济与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模式,让农民实现了云端上课、远程看病、智慧养老,为村民提供人文化、多元化、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助力建设平安乡村、美丽乡村、幸福乡村和文明乡村。
(一)农民数字素养不高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程度。但目前,农民数字素养总体偏低,参与乡村数字建设程度不足。根据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农民数字素养得分仅18.6分,比全体人群的平均值(43.6)低了57%。由此可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的数字素养面临“掉队”的风险,难以高效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目前农民数字素养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结构上,乡村有文化的青年流向城市,剩下的老人文化程度有限。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就业机会对农民有着极大的“虹吸效應”,导致乡村年轻人大量外流,留下来的多为老年人。而老人对于数字经济的认知和掌握非常有限,对于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难有作为。二是文化程度上,农民整体的文化程度较低。乡村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因此农民的学历层次较低,整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面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所要求的数字知识和技术,农民存在一定的进入门槛,难以深度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数字基础设施是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关键抓手和坚实基础,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先导性作用,因此必须实现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整体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建立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包括普及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对水利、电力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两个方面。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其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日益凸显,但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发展慢,仍较薄弱,与高水平赋能乡村振兴还有一定距离。现阶段,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难度大。在地理位置上,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逐级下降,中西部乡村处于一、二级阶梯,多是山地丘陵地带,地势复杂、地形多样,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耗时长,难以实现互联网的全覆盖。二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成本高。当前一些村庄仍存在村民之间居住较为分散,乡村人口密度小等问题,这就导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成本高、利用率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缺乏数字化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人才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在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乡村数字人才供需不平衡,难以满足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乡村数字化人才缺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来推动建设。但因为乡村“空心化”问题,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导致农村人力资源流失,人才资源不足,难以支撑乡村发展。二是数字人才培育落后。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职业从业者也成为行业的重点培养对象。但是高校、政府和企业等主体在数字化人才培养上稍显落后,培养方案与数字经济发展对接不足,影响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效能。三是乡村数字人才引进难。由于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活条件不便利等原因,乡村数字人才存在引进难、留住难的困境,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数字人才的需求。
(四)政策保障不足
当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上已经初具雏形,党和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文件,如《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等。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仍存在财政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科技支持政策等供给不足的困境。一是财政支持政策不足,支持力度有待强化。财政政策是支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的基础,对提振乡村振兴信心、稳定农产品市场、扩大在乡村的有效投资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必须跟上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速度。二是金融支持政策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必须形成规模化的数字基础设施,这就要求前期必须吸纳巨额投资。但是我国乡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供给数量不足、渠道单一,导致乡村金融供给和乡村发展之间错位。同时,农民由于缺乏相应的抵押物,也难以获得农业产业贷款,这就导致乡村振兴面临资金缺口。三是科技支持政策不足,科技支撑能力弱。数字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作为“新事物”,未能完全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在数字经济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等领域,还存在研发投入不够、科研队伍体系不健全、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
(一)提高农民数字素养,激发乡村振兴的建设动力
农民数字素养是指农民拥有使用数字产品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通过数字技术掌握数字信息,并利用数字信息对农业生产生活进行创造和提升,从而拥有数字生产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数字技术培训,与时俱进设置培训课程体系,这就要用好线上线下两个培训渠道。第一,线下培训要加大数字经济的普及力度,提高农民数字知识储备,增强农民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例如,聘请专业人员开展数字经济专题讲座,并结合实践教学,使数字理论知识融入农村生产实践,从而提升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获得感。第二,线上培训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针对不同主体开展培训课程。例如,对生产主体进行互联网营销策略培训、数字金融培训、网络电商直播培训等等;对普通农民则进行数字入门培训,比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的使用等。
(二)建立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数字基础设施发挥“数字”要素的巨大潜力,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关键支撑和创新动能。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从而构建数字经济生态圈,打通乡村振兴的“数字大动脉”。第一,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大力提高人工智能、大数据、千兆光纤、5G接入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使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向乡村延伸,充分融入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之中,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二要不断丰富乡村网络服务供给和信息终端,开发适合乡村治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技术产品和互联网应用软件;三要推动乡村与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降低农业生产用网成本,减轻农民负担。第二,加快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級。不断推动水利、电网、公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农业、智慧水利、智能电网等建设,助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例如,要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可以基于GIS地图建立农田水利全域感知体系,突出智慧检测、预警预报等功能,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选”“育”结合,壮大乡村振兴的数字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数字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数字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因此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加乡村人力资本总量,提高人才资本比重,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的源头活水。第一,“选”好人才,汇聚乡村振兴的人才合力。一是多渠道引进数字复合型人才,例如农业技术人才、网络电商人才、营销策略人才等等,为乡村振兴储备充足的数字人才资本。二是发挥好乡村干部的领导作用,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带头作用,乡村企业家的创造作用,乡村教师的育人作用等等,让一切人才施展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建功立业。第二,“育”好人才,探索数字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政府要在基础教育和政策支持上加大对数字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形成数字人才队伍的雁阵格局。二是高校要优化专业布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数字经济所含内容众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等专业关系紧密,高校需要打破专业限制,促进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逻辑、数字技术操作、数据信息分析等能力。三是企业要开发数字人才选拔培养体系,鼓励人才自我提升,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
(四)完善政策供给,提高乡村振兴的保障水平
数字经济有效赋能乡村振兴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加强顶层设计,立足全局进行整体谋划,才能增强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要从财政、金融、科技支持三方面入手,完善相关政策。第一,完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国家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上对惠农企业、数字产业、乡村振兴项目给予政策优惠,适当降低它们的成本。第二,完善金融政策,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农民获得资金的可能性。数字普惠金融是新兴信息技术和传统普惠金融相结合的产物,优势明显,能够打破传统金融的时空限制,有效缓解农业农村发展对金融的排斥,支撑农村数字经济增长。第三,完善科技支持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增加在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育种、病虫害防治、有机蔬菜种植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主要篇目介绍[N].人民日报,2022-06-07(02).
[2]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22:23.
[3]张蕴萍,栾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改革,2022(5):79-89.
[4]陈一明,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 2021(12):81-91.
[5]何雷华,等.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中国乡村振兴?[J].经济问题探索,2022(4):1-18.
[6]王婷婷,宋小霞.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7]金炜玲.理解生活富裕:农民的感知与需求[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4):106-122.
[8]社科院最新报告:乡村振兴亟待弥补“数字素养鸿沟”[EB/OL].http:// www.ce.cn/cysc/tech/gd2012/202103/16/ t20210316_36384394.shtml,2023-09-17.
[9]杨学成,梁玉春.乡村振兴视野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基础、制约因素与制度供给[J].湖北社会科学,2023(4):87-93.
[10]马丽,杨艳梅.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与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6):46-54.
[11]陈一明,温涛.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现实障碍和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7):118-129.
[12]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求是,2022(2):4-8.
[13]文丰安,卢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耦合性、作用机理与优化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23,31(3): 104-112.
[14]蒲实,孙文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90-93.
[15]星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红利”与“鸿沟”[J].经济学家,2021(2):102-111.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